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规划创新如何影响城市经济?专家:合理安排投融资和价值回报

澎湃新闻记者 周頔
2021-08-26 16:01
来源:澎湃新闻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2020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冲击下,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疫情让许多人开始重新思考城市治理,并且更加关注通过改革创新推动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8月24日,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全球城市创新研究系列报告发布会暨地方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研讨会在广州举行。《全球城市创新趋势报告》《第五届广州奖地方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及《全球城市创新评估体系中期报告》系列成果在会上发布。

会前,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鼎曦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专访,就规划设计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黄鼎曦表示,城市规划的主要作用包括“确定主要问题,形成共同愿景”、“合理布局功能,夯实支撑体系”、“提出实施策略”等。

“规划作为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制度设计,是城市空间治理的依据和基础,通过优化城市发展要素在空间上的布局实现城市的绿色有序发展。规划也是统一思想、凝聚各方共识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地协调社会各利益主体间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因此,规划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是政府统筹空间发展、协调空间利益的重要抓手。”黄鼎曦称。

他指出,通过城市规划,根据自然生态条件以及城市的功能定位,确定城市合理的承载力,合理布置城市空间要素,可以确定一个适于城市自身特点的、能更好展现城市特色的城市空间格局和模式,并实现对密度与强度的合理配置、土地的高效使用,以及公共空间、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精准布局,有效改善环境、住房、就业、交通和安全等问题,从而营造更美好的城市。

“城市产生了全球75%的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对城乡人居环境的影响正在加剧,使得海平面上升,风暴、暴雨、洪水、干旱、飓风、热浪和其他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增加。城市规划应更好地发挥支撑城市安全韧性的作用,建设能够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城市,缓解风险,降低城市脆弱性。”黄鼎曦表示。

《第五届广州奖地方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将持续数十年,应重塑社会、思维和行动方式以及对未来的期望。但与之相比,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可持续发展挑战影响更为深远,报告指出:“我们逐渐认识到人类系统缺乏稳定性,这或许是最重要的经验教训。”

正如报告所述,城市随时可能面临文化传承、城市安全、城市环境、交通畅顺、便民利民、就业岗位,吸引投资、带动经济等问题,这些问题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挑战。

对此,黄鼎曦表示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明确可利用资源和当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科学估算全周期的成本,合理安排分期投融资和价值回报,把控公共投资和建设用地的投放时机和力度,构建近中期和年度规划实施传导体系,保障项目落实。城市规划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和审批联动机制,实现对建设活动的精细化管控,可以持续对规划的目标、策略和实施重点进行优化,确保规划实施不走样,不偏向。

在黄鼎曦看来,城市设计不仅是对实体空间(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进行设计,而且也要对与之相关联的历史、文化、社会等看不见的虚体空间进行设计。城市设计可以控制和协调城市形态、空间环境,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可以从人的感受出发做设计,处理好人与空间的关系,可以促进城市与自然共荣,永续发展,更绿色、更人文、更有品质。

有了相对完善的城市设计指引,与之相衔接的城市治理便大有创新可为。《全球城市创新趋势报告》指出,参与性地方治理机制和市民参与至关重要,预计未来更多与数据管理相关的创新和人工智能将主导城市创新,但“数字鸿沟”也可能会成为城市创新中日益突出的问题。报告指出,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不平等现象和失业率将会扩大,城市社区亟需建立韧性,实施促进弱势群体公平和包容的政策。《全球城市创新趋势报告》在涉及中国的部分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应发挥广州奖作用,借鉴全球城市发展创新经验,扎实推动融合创新发展。

在谈及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及预期时,黄鼎曦表示:“我国城市形态是集约紧凑的,没有出现一些国家的低密度摊大饼,更没有出现大面积的非正规建设‘deskota现象’。”

黄鼎曦表示,目前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快速发展和规模扩张中的不协调、不统筹,人居环境短板和城市病还比较突出。

“对于城市化水平在60%-80%的发展阶段,需要作出相应的政策举措调整,制定行动计划,着力解决城市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住房建设、功能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这在国际国内是存在共识的。”

黄鼎曦表示,对于未来我国的城市化,应更加注重城市的“提质增效”式的理性、有机更新,而不是大拆大建的运动式更新。国家近期提出的“完整居住社区”建设,城市风貌保护和品质提升,推动县城绿色低碳发展,开展智慧新城建等举措,都是未来城市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此外,黄鼎曦还表示,在新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导向下,低碳从理念引导转向了清晰的定量目标。开发建设规划设计方案的减碳绩效评估与预测;结合城市更新,对既有建成环境开展低碳化提升,都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和方法革新。

“国外通常的理论认为,香港这样的高密度紧凑城市,实现了资源集约利用的极致,是低碳的。但实际上,居住区过高、过密,在建设生命周期中,建材消耗是高碳的,城市居民的健康宜居水平保障得也不够好。在建筑使用寿命超过50年之后,重建或翻新的难度也很大。但居住密度过低,又不利于推进步行、自行车和大运量公交等绿色出行模式。”黄鼎曦指出,在“双碳”视角引入后,城乡住区形态的规划设计需要进一步加以探讨和研究。

    责任编辑:邵文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