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土门拳:我的一生都在用写真与这个世界交锋
在当下,摄影是一种非常普及的艺术创作,甚至成为了数字时代的基本生活方式。人们用手机、相机等器材轻松地拍摄下各种瞬间,用滤镜、修容等方式制作出美图来满足视觉的愉悦。
然而,摄影并不应该仅仅是一种轻巧的点缀生活的方式。在上世纪的日本,就有一位摄影大师坚持摄影所承载的深刻意义,度过了以摄影为武器,与命运、与世界相抗争的一生。
土门拳,生于1909年,是20世纪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摄影大师之一。自1930年代中期以来,土门拳一直关注社会题材,以现实主义的摄影风格改写了当时日本画意派摄影的传统风格,帮助日本创立了”新现实主义摄影“。
他一生拍摄了大量立足于现实主义的新闻照片,为平民人士及日本知名的文化界人士拍摄了大量肖像和快照。晚年的时候,由于身体偏瘫,土门拳无法奔走在社会一线,因此他渐渐将摄影的目光转向了日本的寺院和佛像等传统文化遗产,为之留下了十分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记录。
土门拳一生获奖无数,曾获日本摄影评定协会年奖、《每日新闻》摄影奖、日本摄影学会奖、国际新闻摄影展览大奖等各项大奖。
70岁时,他因脑血栓而陷入了长达十一年的昏迷中,最后因心脏衰竭而去世。在他昏迷的这11年里,为了向土门拳致敬,“每日新闻社”设立了“土门拳摄影奖”。“土门拳摄影奖”后来成为了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摄影奖之一。
在一代摄影宗师的身份外,土门拳也曾以作家的身份活跃在日本文艺界,并斩获了菊池宽奖。
《生与死》是土门拳数十年来随笔文章的集结。这也是《生与死》的中文版在国内首次出版。《生与死》收录了土门拳的三十多篇随笔和十五张高清摄影原图,为中文世界的读者全面展现一代摄影宗师从“魔鬼土门”向“佛系土门”转变的内心世界。
在《生与死》的开篇,土门拳介绍自己的名字,读作“DOMONKEN”。据说,父亲给他起“拳”这个名字,意在激励他“要赤手空拳地做个顶天立地的人”。果真人如其名,土门拳以一身硬气与血性投身入摄影之中。
从1935年加入专注于新闻摄影报道的制作组织“日本工房”,到1979年因脑血栓而卧床休养,土门拳长达45年的艺术工作生涯,与一战后日本的短暂繁荣、关东大地震、军部政部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战后复兴、经济高度增长期这一连串日本社会的剧烈变化时期重叠。
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土门拳,在这样的动荡中深深地意识到个体的无助与渺小。在这份无助和渺小中,他意识到摄影可以确凿无疑地记录下这些也许日后会被时代所掩埋的苦难:
“我之所以在摄影上坚持写实主义的立场,也是因为我将之归结于决定人类全部存在的客观事实的绝对性。照相机,正是客观事实的敏锐的记录仪,反之,它又是不容辩驳的谎言识别器。它确凿地证明自己和他人的人生的存在。倘若我们倾向于形而上学的思考,那么,不如扔掉照相机,提起写字笔或者画笔。对于我而言,我所要表达的更在于写字笔和画笔之外,因此,我举起照相机,并要向世界高白,我走向了摄影的写实主义。”
秉承着纪实摄影的信念,土门拳用他的镜头截取了一张又一张日本社会的剖面,记录下普通人真实的微笑与血泪。在他的战争摄影中,有一张1937年拍摄的少年兵出征欢送宴会场景,他拍摄到在一群无知无畏的童稚面孔旁边,一个挥袖拭泪的老妇人。他的镜头下还有大量战后艰辛求存的孩童——成人所犯的罪行,由他们的肩头承担着后果。
失去母亲的两姐妹 选自《筑丰的孩子们》
土门拳深信“摄影师出自善意的行为”,“决不能为了伤害别人、陷害别人而怀揣恶意地举起相机”。然而,为了记录真相,难以避免将镜头对准人们的伤疤,被称为“魔鬼土门”的土门拳对此却有着深深的自省。
在广岛拍摄战后儿童题材的照片时,土门拳在一家叫做“明成园”的盲童福利院中,发现了两位照顾残疾儿童的“原爆少女”(年轻时经历原子弹爆炸的少女),他试图拍下她们的伤痕,从“盲童与原爆少女”中发掘人性的美好,同时捕捉“社会之恶”所带来的人类伤痛。然而,他发现她们总是下意识地掩盖她们脸部、胳膊、手脚上的伤疤使之不暴露在镜头前。最终,土门拳放弃了这一拍摄计划。
盲童双胞胎 选自《广岛》
正在拍摄《广岛》系列的土门拳,摄影 川田喜久治
“难道就因为这样,我就可以要求她们'将伤疤展示得更清楚一些''请不要掩饰伤疤,不要低头'吗?那难道不是揭开他人旧伤的不近情理的行为吗?如果我要求她们,便是在让她们清醒意识到,她们下意识地养成了试图掩饰伤疤的条件反射,这反而更让她们意识到,她们对自己的身体甚至产生了某种条件反射般的自卑感。”
“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拍摄欲望而如此伤害心怀好意成为我拍摄对象的人,摄影师有让她们心灵受伤的权利吗?”
“在此,我感到了摄影师的职责与人性的冲突。’人性'一词,换一种夸张的说法便是'人情'。摄影师的灵魂,倘若不与冷酷无情合为一体便无法存在? 我十分迷茫。没有将两者毫不对立地统一起来的途径吗?我至今依然迷茫。”
除了社会纪实写真与平民肖像,土门拳也常常受杂志邀请为当时的文化界知名人士们拍摄写真,如我们所熟知的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等。拍摄对象有所变化,但一以贯之的是土门拳对写实主义的崇尚,与当时拍摄人像所普遍流行的使用闪光灯、摆拍等不同,他执着于在人物日常的环境中抓住神态自然的瞬间。
《李香兰》1952,李香兰是《夜来香》的原唱
《三岛由纪夫》1955,日本著名作家
小说家 高見順(1948)
《川端康成》1951,日本著名作家
演员 久我美子与 导演 小津安二郎 (1958)
从1940年代到1970年代,土门拳逐渐将摄影的目光转向了日本的古寺和佛像。这三十年来,他探访了日本全国的古寺。他所拍摄下的古寺风景、建筑和佛像,成为日本传统文化遗产的宝贵记录。
然而,从一位奔走于社会一线现场的纪实摄影师,变成一位拍摄静态佛像的摄影师,其背后的原因却是因为土门拳偏瘫的身体再也无法支持他奔走在一线现场。热爱摄影的土门拳,只能将目光转向了别处。
即便在这样的艰苦之下,土门拳也从未产生放弃摄影、放弃关注人世的念头,不能再用右手按下快门,就使用左手控制快门线。他将对日本的热爱与担忧,通过探寻古典文化的方式抒发出来。
这些千百年来受人朝拜的慈悲的佛,与身遭厄运却始终关注人世的摄影师,两者间的神魂碰撞,才能让土门拳拍摄下的佛像如此沉静、悲悯和通灵。
神护寺金堂药师如来立像面相
选自《古寺朝圣第二集》
室生寺弥勒堂释迦如来坐像左半面像
选自《古寺朝圣第三集》
净琉璃寺正殿吉祥天立像头部
《古寺朝圣第三集》
作为摄影记者,土门拳无论是报道当时的社会状况,还是报道奈良和京都的古典文化以及传统,他想挖掘的始终都是整个日本民族的愤怒、哀伤和喜悦,他想探求的也始终都那份与民族命运相关的共同情感。
《生与死》
[日] 土门拳 著
赵仲明 译
中信出版·大方 2021.7
定价89元,优惠价57.85元
“土门拳”相关推荐
《土門拳 仏像巡礼》摄影集
Domon Ken: The Master of Japanese Realism
土门拳 日本摄影
原标题:《土门拳:我的一生都在用写真与这个世界交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