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难兄难弟的一重、哈电两大央企即使合并,也难改颓势?

澎湃新闻记者 杨漾
2016-01-12 23:09
来源:澎湃新闻
能见度 >
字号

一度偃旗息鼓的央企重组概念受一重集团和哈电集团的合并传闻刺激再起猜想。但双方的联姻,并不能带来太多的协同效应,恐怕只是难兄难弟的抱团。

1月12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下称一重集团)和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下称哈电集团)的重组方案正处于制定阶段。对此,哈电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沈朝辉回应称,目前并没有收到上级明确要求两家集团重组的消息。一重集团并未作出回应。

有装备制造业内人士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评论称,从行业出发,合并并不会给两家企业带来太多技术、商业、管理方面的协同效应,“难兄难弟。(重组)既帮不了一重,也帮不了哈电。业务上没有协同性,哈电市场占有率较低,并不能给一重带来更多订单。”该人士还称,若此次合并获得实质性推进,更多的可能还是源于减少央企数量的外在驱动力。

有趣的是,围绕这两家企业合并展开的传闻最早要回溯到2008年。期间分分合合,一度已经拿出了重组方案,却终因人事原因遭遇搁置。

公开资料显示,一重集团前身为第一重型机器厂,始建于1954年,公司主要从事重型机械制造业务,为冶金、电力、能源、交通运输、矿山、石化等行业及国防建设提供重大成套技术装备、高新产品和技术服务。产品以国内重型机械制造为主,主要包括冶金设备、核能设备、重型压力容器、大型铸锻件、锻压设备、矿山设备等。

哈电集团则成立于1951年,经过60多年的发展,哈电集团形成了以大型煤电、水电、核电、气电、风电、电站总承包工程和舰船动力装置等主导产品为核心的“多电并举、齐头共进”的格局。

双方重组方案曾因人事原因搁置

围绕“国字号”装备制造企业的重组大戏中,哈电集团似乎很少缺席。与其重组搭档的另一个主角,却曾存在多个版本。

此前,坊间流传较广的整合方案就包括哈电集团与一重集团重组、哈电集团与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重组、哈电集团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下称国机集团)与重组,以及哈电、一重和国机集团三家重组。

多种方案并存,令哈电的联姻对象扑朔迷离。据《中国工业报》2010年9月报道,哈电集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梁维燕曾称,“将三家(国机、哈电及一重)合并为一个集团,这是国资委兼并重组计划中的一个方案”,他还强调说,“这方案都提了好长时间了”。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彼时有消息称,哈电为避免被国机集团整合,主动联络一重协商相关整合事宜,并上报国资委待批。

“当时哈电和一重的确谈得很热络。但其实和国机整合,对哈电是有利的。国机的EPC能力多强啊,并入国机,有助于提升哈电的设备销售。但哈电那时候不乐意,觉得以自己的体量并入国机是被吃掉了。”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装备制造企业高管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称,相比之下,哈电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产品性能,在业内都位列末端。若从长考虑,与国机集团合并无疑是最优选择,但却最终错过了这一机遇。

然而,哈电与一重的重组推进并不顺利。2011年,业内传出双方重组方案被搁置的消息,原因是重组涉及的人事安排尚需经中组部协调同意。“已经拿出了方案,只是因为人事原因被搁置了。”《中国证券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目前只是暂时搁置了重组方案,并没有听说要终止重组。”按照重组方案,两家公司之上将设立新的集团公司,并由一重集团时任董事长出任新集团公司的董事长。

矛盾正出在围绕主导权的纷争上。“那时候哈电觉得我是买家啊,你是锻件供应商我是设备制造商,合并以后管理权安排上应该是哈电说了算。但被称为共和国工业‘长子’的一重并不买账。”前述资深装备制造业人士称。于是,双方的重组陷入低谷。

协同效应?只是看上去很美

上述《中国工业报》报道曾援引一重集团宣传部们相关人士的说法,诠释了一重和哈电联姻的可取之处。该人士表示,一重、哈电在核岛设备、常规岛方面各有优势,两者联合可以实现对核电站主要设备的总包,若重组得以实现,有望形成新的赢利点并直接提升企业在核岛设备生产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核电资源也可能会成为两者联合的契机。”

但这一说法遭到了核电业内人士的质疑。该人士称,在核电行业,核岛和常规岛通常不会一起做总包。“通常都是核岛管核岛招标,常规岛管常规岛招标。工程总包方在招标时需要在各家制造商中间作出平衡。加入哈电与一重并,那对哈电而言可能还是有损害的。因为一重的核岛比哈电的常规岛更有竞争力,总包方选择了新集团的核岛了,常规岛很有可能就给别家了。”

兜兜转转,对于行业产能已严重过剩的哈电而言,最优组合是什么?另有业内人士对澎湃新闻表示,对哈电来说,最好的结局是进五大发电集团。“这样就有了稳定的订单来源,五大集团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要比制造业要强得多,如果进了一个大的发电集团,光是一个集团内部的订单都够吃了。”

(作者邮箱:yangyangcj@thepaper.cn)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