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准确把握“四新”改革导向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体育与健康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教学工作开展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为《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明确
新目标
《指导纲要》共有5个部分17项具体内容: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改革内容、改革目标;主要任务是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过程、完善教学评价;组织保障涉及组织管理、课时保障、师资保障、场地器材几方面;督导评价从加强对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强化学校落实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主体责任、注重教师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与结果、强调学生达成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效果几方面开展;工作要求提出了确定试点、教改培训两个方面。
《指导纲要》开宗明义提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指导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科学、规范、高质量地上好体育课,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其目标体现在“科学、规范、高质量地上好体育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不难看出,聚焦点在四位一体目标上。
“享受乐趣”是指要经历一个从激发兴趣到形成志趣,再到享受乐趣层层深入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在体育课上组织游戏就能享受到乐趣。若不形成常态化、系统化、层次化的竞赛体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便很难提升,其持久性也无望显现,目标也难以达成。
“增强体质”是我国学校体育30余年来一直努力想要达到的事情。《指导纲要》提出:“要加强‘勤练’,在基本运动技能的锻炼中不断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科学推进基本运动技能‘课课练’活动。”“要通过高质量组织课堂教学,课内外相关联开展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校外体育锻炼等,有效增强学生体质。”这些都是对增强体质提出的具体要求。
“健全人格”是立德树人在体育学科中的具体体现,是要塑造更加完美的人,使人格更加完善的过程和目标要求。《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把握体育的‘育体、育智、育心’综合育人的价值,通过全员参与的体育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塑造活泼开朗、与人为善、团结协助、遵守规则等良好品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人格健全。”
“锤炼意志”是自我完善提升的过程,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一定程度上就是意志得到锤炼的过程。为此,《指导纲要》提出:“精心设计有一定强度、一定难度的运动技能学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等优良品质,要通过组织教学比赛和竞技比赛,不断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勇敢坚毅等坚强意志。”
设置
新内容
内容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指导纲要》也在内容上做了新的调整和规定:“重点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其中,健康知识与基本运动技能作为体育课必修必学内容要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专项运动技能作为必修选学内容,中小学校结合实际有选择地开展。”从要求中不难看出,一方面《指导纲要》强化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首次提出的教会学生三项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对各项内容实施的类型进行了规定,“健康知识与基本运动技能”为必修必学,“专项运动技能”为必修选学,这就为新时代新课堂教学在内容方面的改革明确了方向。
值得进一步明确的是,健康知识要贯穿所有学段。因为各学段的学生都要明确与之对应的相关健康知识,才能通过“知行合一”有效促进健康。健康知识的传授可以采取“独立式”,也可以采用“结合式”或“融入式”穿插到体育课堂教学之中。同时还要明确区分“基本运动技能”与“基础体能”的关系,它们既是两个独立的内容体系,又互相促进。对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要打破以往按学段设置课标内容和编写教材的思路。各学段的学生可根据技能基础和兴趣爱好,从中选择项目与对应难度的模块学习,进而实现“教会”的目的,使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
倡导
新方式
《指导纲要》明确地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在原有按‘行政班级授课制’完成必修必学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小学高年级可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性,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体育选项走班制’组织教学”。
《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强化‘教会、勤练、常赛’,构建科学、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贯彻落实好“教会、勤练、常赛”,不仅有利于“享受乐趣”,且“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也均将有望实现。“教会、勤练、常赛”三者之间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关联。“教会”是理解了、掌握了、能用了。“勤练”是既要保证数量,又要注重质量;既强调课上,也强化课外和校外,并成为一种习惯。“常赛”,是要让比赛成为常态。《指导纲要》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每堂课上的教学比赛,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组建班队,要周周打比赛,周六周日可组织全校体育比赛,以赛促练”。比赛常态化将有助于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
关于“学、练、赛”,《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根据不同年龄、性别、教材、课型、场地、气候等科学安排运动强度,合理设计练习密度,针对学生素质发展敏感期合理组织学、练、赛,科学推进基本运动技能‘课课练’活动。”就“学、练、赛”而言,均为课堂教学基本方式,过去几乎每堂课上都有“学”与“练”,部分课上有“赛”,而未来的体育课堂三者均不可或缺。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聚焦质量提升,最明显的抓手就是通过“学、练、赛”各种活动的创设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学、练、赛各方面尽管都各具独特功能,但任何单一方面都难以达到最理想的效果,需要各自联动,发挥综合效应。一是要确立好连点,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学是基础和前提,练是提高与保障,赛是检验与强化。它们之间的连点是技术动作,但通过“学、练、赛”以后,技术动作会逐步升级,发生从量到质的变化,即从技术到技能再到运动能力形成。“学、练、赛”呈递进关系,三者共同作用于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之中,缺少任何一环,体育学习都不够圆满。
提出
新评价
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应如何评价?尤其是体育学业质量用什么来衡量?《指导纲要》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在“改革内容”部分提出:“打造高质量体育课堂,使学生在‘知识、能力、行为、健康’诸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二是在“完善教学评价”中明确提出,“打破以往只对运动技术、体质健康等某一方面的评价,要更加注重‘知识、能力、行为、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既注重“知识、能力、行为、健康”的全面提升,又强调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说明教学改革更加突出全面育人。
要贯彻落实好《指导纲要》在“知识、能力、行为、健康”方面提出的明确要求,需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搞明白它们分别代表着什么,每个方面都少不得。“知识”不可或缺,“能力”更弱不得,“行为”不能忽视,“健康”是重中之重。“知识、能力、行为、健康”各自有着特有的指向性,但各要素之间又密不可分,掌握健康的知识、形成运动的能力、养成健康的行为(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三者结果共同指向健康,它们与健康既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也呈现促进与提升的关系,即前者是促进作用,后者是健康水平得到提升。三者之间关系密切,两两结合体现“知行合一”和“能习相随”,确保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综合效应。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明确了新目标、设置了新内容、倡导了新方式、提出了新评价,“四新”将有力推动《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贯彻落实好《指导纲要》,要从了解和把握“四新”开始,并将其具体化,结合实际深化改革,如此,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必将朝向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必将更加全面。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单位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教育研究所
原标题:《准确把握“四新”改革导向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