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摧毁你,拯救你”?警惕打着“教练”旗号的不良课程

2021-08-24 18: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撰文/王青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运营/王云汐

8月17日,32岁的DCM投创公司董事总经理魏萌女士在参与LEGENCY飞跃力工作坊(又称里程课)途中,在教室晕倒后被送至医院抢救不治。此新闻引起社会上对精神控制类培训课程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因里程课打着“教练”“教练技术”等名称为课程宣传手段,导致很多人对“教练”这个行业有所误解。本文希望能够通过科普,让大众了解正规的教练和教练心理学相关行业的现状,以及学会分辨哪些是打着“教练”旗号的不良课程,警惕和规避这些埋藏着“暴雷点”的培训和课程。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教练。教练(coaching)是发掘人的潜力、使人能够最大限度展现自己的一种促进方式,为一种系统的、目标导向的合作关系。教练过程涉及具有结构性和聚焦性的对话和互动,教练者(coach)询问受教者(coachee)正确的问题,合理使用各类教练技术、技巧和策略(如积极倾听、有效提问、提供反馈等),共同寻找达成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方法,以推动受教者持续的自我引导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教练的核心成分包括:

(1)教练者和受教者之间为合作关系,而不是权威或等级关系;

(2)教练的焦点在于积极构建解决方案,而不是深入分析问题来源本身;

(3)受教者为具有一般能力、正常行为表现或高功能人群,而不具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临床特征;

(4)教练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标准由教练者和受教者双方共同商议、共同建构;

(5)教练者不需要完全掌握受教者所在工作领域的领域特殊知识;教练者的专业性在于促进他人学习、辅助他人成长;

(6)教练是一种以目标和行动为导向的过程,能够强化受教者自主学习和成长;教练的理想结果是受教者能够做到自我教练(self-coaching)。

专业的教练者——不论是在商业、咨询、教育、医疗或任何领域——必须将职业行为和干预范式建立在心理学原理、学习理论框架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教练心理学则是一门建立在成熟的学习理论和心理学理论框架之上的,为提高正常的、不具有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临床症状的人们在个人生活和职业领域的表现水平的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教育教练研究组”在教练心理学领域潜心从事研究和实践工作已近十年。然而,我们发现在教练相关的市场上,良莠不齐的教练技术培训课程开始逐渐侵害这个行业。那么,我们如何分辨打着教练或教练技术旗号的课程是不是靠谱呢?

第一,看教练者和培训课程提供方的背景和资质。严格来说,教练和教练心理学是两个息息相关但又有所不同的领域。合格的教练者不一定需要受过心理学研究的训练(比如,教练者可以是企业的资深人事专家),也不一定要取得心理学领域的高等学历(如研究生),但是从事教练职业的人必须至少掌握心理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般规律,了解个体差异和多样性,遵守教练行业的伦理规范和操守准则。如果要成为教练心理学家,则需要经过系统且正规的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获得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人类学、医学、神经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生以上学历,经过教练心理学相关正规学会的资质审核,审核通常包括但不限于学历审查、同行推荐和评议、带督导的教练实践最低时数、提交教练实践案例报告等。目前,国际上能够颁发教练从业者资质的组织包括美国的国际教练联盟(International Coaching Federation)、隶属于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练协会(Institute of Coaching)、英国的教练协会(Association for Coaching),以及各国正规高校可能认证和颁发的教练证书。能够认证教练心理学家的机构和组织一般为正规的国际或国家级的心理学会下设的教练心理学分会,比如国际教练心理学会(International Coaching Psychology Society)、英国心理学会的教练心理学分会、澳大利亚心理学会的教练心理学特别研究组、欧洲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会的教练心理学分会等。

其次,看教练者或培训课程提供方是否严格遵守基本的伦理准则和职业操守。教练和教练心理学领域核心的几项伦理准则包括:

(1)胜任原则。教练者提供的教练服务、培训、教学等工作,必须严格控制在由自身教育、培训、接受督导的行业经验、咨询、学习或其他职业经验所界定的胜任范围之内。

(2)不伤害原则。教练和教练心理学从业人员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避免对他人的伤害,尽可能将一些可预见且不可避免的伤害最小化,将潜在获益最大化,并为纠正清晰可见的负面情况负起责任。所以,不要相信采取恶意的打压、侮辱、诋毁、人身攻击方法的培训方法,没有任何一种教练技术会刻意损害他人的身心健康。

(3)保密原则。教练者必须对受教者的个人隐私、身份信息、双方沟通内容进行保密,对获取和保存机密信息负起责任,并承认保密原则的局限,如因法律规定必须上报必要信息。如果是团体教练,个人信息也必须在团体之外进行严格保密。

(4) 知情同意原则。教练从业人员通过面谈、书面或电邮等方式对个体或团体提供测评、教练、咨询、辅导等服务的时候,必须获得每一位个体的知情同意并进行记录,尤其涉及到未成年人以及弱势群体,必须根据他们各自的理解能力,给予他们足够的机会去了解教练服务的本质、目的、过程和可预见的结果。很重要的一点是,如果受教者不愿意继续接受服务,有随时撤回知情同意的权利。所以,如果你发现一个所谓的教练课程让你交钱来但不许你走,没收你的手机,封闭你的信息通道,强制你参与课程或者活动,请牢牢记住,你是自愿的、自由的,有随时喊停的权利。

(5)正直原则。教练从业人员必须拥有正直的职业性格,促进教练在科学、教育、实践工作中的准确、明晰、诚实、可信和公正,避免对受教者的剥削和利益冲突,保持职业边界,杜绝伦理不端行为。所以,如果你发现教练服务或课程中有任何可疑的言论、越界的行为,造成你身心的强烈不舒适,请警惕这些信号并可向有关部门举报。

(6)管理多重关系原则。在教练和教练心理学领域,双方可能存在多重关系,比如上司和下属的关系。如果存在多重关系将导致教练者的客观性、胜任力,或者导致双方地位不平等,教练从业人员应该尽量避免进入多重关系,对潜在损害保持高度敏感,尽量消除个人偏见和剥削风险,持续接受督导或者引入第三方获取知情同意。

最后,让我们对教练行业抱持乐观和信心,相信这个以助人育人为宗旨的行业在未来会逐渐建立完善的规范和行业准则,提供正规的资质认证的机构,也会有更丰富的科学实证研究在教练心理学领域涌现。

 

参考文献:

Grant, A. M. & Cavanagh, M. J. (2007). Evidence-based Coaching: Flourishing or languishing? Australian Psychologist, 42, 239-254.

Palmer, S. & Whybrow, A. (Ed.) (2019). Handbook of coaching psychology: A guide for practitioner (2nd Ed.). London: Routledge.

Whitmore, J. (1992). Coaching for performance. London: Nicholas Bearley.

王青. (2017). 教练心理学:促进成长的艺术.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