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们错过文化作品的黄金时代吗?

2021-08-26 10: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越霆 X博士

策划:鸡神

你最近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

在各大网站和App上,网友们对多年前老作品的热情,正在变得愈发高涨。

像是2010年的电影《让子弹飞》,现在每天都被人拿出来进行高强度解读,仿佛这影片就是当代赛博世界的“死海文书”。

而2003年的电视剧《征服》,则血洗了B站的鬼畜区,开启了以“刘华强买瓜”为起点的大型魔幻多元宇宙。

与此同时,在抖音上,1993年的港片《纵横四海》正在大火。

在上映28年后,配合周杰伦《花海》的伴奏,该片用其经典的台词,又一次征服了今天的年轻观众。

·视频来源:@山海影视剪辑

为什么这些老电影、老电视剧会在2021年的今天,经历一场全平台的文艺复兴呢?

不可否认,从数量角度来看,今天的我们正经历一场文化产业的空前繁荣。

仅2019年,全网就上线了670万首原创歌曲,2020年,268部网剧登陆各大视频平台。

每天打开手机和电脑,只要你想,你的生活,就可以被无穷的音乐和剧集塞满,带给你持续不断的娱乐。

然而,这繁荣就像一层金色的薄锡纸,你用手一戳,就能发觉它所包裹着的巨大空洞。

在文化作品数量激增的反面,是其质量的全面下降。

拿电视剧领域来说,让我们来回顾一下,2010年前的我们都在看什么:

我们曾震惊于《黑洞》所反映的人性之恶,思考《天道》所提出的文化与哲学命题,与《蜗居》所展现的房奴产生共情,在《征服》里理解犯罪分子的原罪。

我们惊叹于《潜伏》对于谍战的刻画,嗟叹于《闯关东》对于大时代的描写,敬佩于《大宋提刑官》的针砭时弊,感激于《武林外传》所带来的人生悲喜。

那时的国产电视剧,经典频出,百花齐放,有几部的影响力,甚至绵延至今。

就像赵本山老师的《马大帅》三部曲,真正做到了常看常新。

论深度,它们折射出了后东北工业时代的个体困境。

论整活儿,它们能与各种经典电影的台词,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马大帅X英雄本色,片段来自B站UP主德彪的奇妙冒险

以至于有网友戏称:“半部马大帅,世界电影史。”

而与之对应,今天我们在看的国产剧集又都是些什么呢?

诚然,这两年,我们也迎来了像《隐秘的角落》《人民的名义》和《觉醒年代》这样的佳作。

但我们看到更多的,基本都是大嘴巴编剧汪海林,在采访中所说的那种“脑残一点”的流量剧集。

·“拍得脑残一点。”

“可是拍得脑残我不会。”

“那就尽量脑残一点。”——选自汪海林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提到有关拍电视剧的内容

一言以蔽之,这些捆绑大IP和大明星的电视剧,普遍粗制滥造。

他们有着比过去电视剧高数倍的投资,但最终呈现出来的特效,却烂得让人梦回90年代。

他们用过去成功的电视剧剧本进行改编,却非要加上一些自认为有趣的桥段,最终被观众所痛斥。

·最近新版的《天龙八部》里,段誉看到王语嫣,竟然兴奋到失禁了

就算是拍现实题材,现在的都市剧,在讲故事的时候也总带着一种俯瞰的姿态,相当不接地气。

·冯小刚最近拍了《北辙南辕》,想要拍都市生活,却被许多人吐槽“悬浮感”太重

有人将这种质量的退步,归咎于这些年越发收紧的拍摄审核。

但戴着镣铐,就无法跳舞了吗?

让我们把关注点转到另一个相对宽松的领域——音乐上。

同样,你可以回忆一下10多年前,华语主流音乐的形态是什么。

那是一个周杰伦靠着神专《七里香》都无法拿到金曲奖的时代,那是一个飞儿乐团都只被当成“新人黑马”来看待的时代,那是一个刀郎就算找李宗盛做专辑还会被骂俗气的时代。

·那时的金曲奖还有点儿华语格莱美的感觉

那时的华语乐坛,就是一场惨烈的大逃杀,而任意一位参与其中的音乐玩家,放到今天的版本里,都是神仙一样的存在。

与之对应的,在这两年的华语乐坛,则仿佛诸神黄昏之后的无生之海。占据大众耳朵的,变成了“我们一起学猫叫”,变成了“惊雷,这通天修为”,变成了编曲简单到令人发指的《105℃的你》。

上一代能打的歌手,大多已经离开了主流音乐战场,只剩下42岁的周杰伦,还在时不时地“指挥一下乐坛的交通”。

而颇为讽刺的是,周天王的歌最近一次出圈,是因为一名高质量人类男性,用他的《给我一首歌的时间》,来陪衬自己的油腻之舞。

把视野再放宽,看看其他的文化领域,情况也都出奇地相似。

香港电影的好时代过去了,现在只剩下了一成不变的警匪片,就连港片大佬田启文都感叹“内容一个样,观众不喜欢”。

国产单机的好时代过去了,像《赵云传》《傲世三国》《大秦悍将》这样有玩法、有民族性的游戏早已埋进数字的废墟,取而代之的,则是提瓦特大陆上无数的游历者。

难怪有人会说,今天的年轻的一代,是错过了所有文化作品黄金时代的一代。

他们没经历过港片的繁荣,国产单机的辉煌,华语乐坛的神仙打架,国产电视剧的佳作频出。

然而,这种厚古薄今的说法,就真的站得住脚吗?

几年前,科幻作家宝树曾借用《银河系搭车指南》的设定,提出了知名的“文化三定律”:

这定律虽然戏谑,但也道出了文化流转的本质。

诚然,华语音乐、国产电视剧和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似乎确实已经消逝。

但20年后,谁又能保证,已经步入中年的年轻一代,不会将我们所处的当下,判定为手游和电竞的黄金时代呢?

毕竟,只有当时代成为过去,经历者才会用回忆为其镀上岁月的鎏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消费,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群体品味。

一味地抬高过去,贬低当下,难免就会带上一层作为年长者的优越和无知。

而且,过去作品的经典,其实建立于时光的淘洗和筛检上。

以前的电视剧是优秀的,但它们其中,也夹带着大量像是《抗日奇侠》这样,制作粗糙的“雷剧”;以前的华语乐坛确实强大,但后来网络歌曲时代的泥沙俱下,庸作频出,也是无法忽视的事实。

·十年前的网络歌曲,今天又剩下了多少呢

更何况,就如同博伊姆在《怀旧的未来》一书中所表达的那样,怀旧的记忆总会是被套上一层暖色的主观滤镜,它会过滤掉曾经的古旧与粗糙,只留下被放大的美好。

所以,今天的年轻一代的文化消费,远没有看上去那么不堪,而所谓的“文化黄金时代”的全面荒芜,其本质也只是一种对于“Good Old Days”的念旧罢了。

再往深里说,与其说是今天各种文化消费品的质量下降了,不如说是文化消费品本身的生产方式改变了。

在过去,大众消费的是作品本身,对于资本而言,好的作品就是卖钱的保证。

所以那时候为了拍《大宅门》,剧组会专门在无锡水浒城搭出所有新老、宅院的建筑群布景。所以那时候制作人小虫写《心太软》,一小段的吉他SOLO,都要专程请美国的指弹大师来完成。

·Michael Thompson,《心太软》吉他SOLO的演奏者,曾经迈克尔·杰克逊的御用吉他手

因为在那时,这么做是值得的。

但后来,互联网的繁荣和盗版的猖獗,让每个网民都有了获取大量免费文化产品的机会。而当曾经稀薄的信息之海,被无穷的音频与视频所充斥,当人们将所有作品都囫囵吞下,不在有时间对某部作品细细咀嚼之时,善变的资本便将重心,由创造作品转向了创造偶像。

于是,粉丝与应援经济,便成了当下这个时代娱乐资本的新宠儿。

在这种商业模式下,一首单曲和一部剧集的地位,就和台历、徽章、画册一样,只不过是围绕着偶像的周边产品,而观众所消费的目的,也不再是对一件文化产品的认可,而仅仅只是参与一场群体性的花钱狂欢而已。

·选自论文《偶像工业时代饭圈应援现象观察》,作者谢冰玉

就这样,拍一部投了好几个亿的流量电影,大部分的资金,都被拿来请了顶流,而至于服化道,自然是能省则省。

做一首偶像的打榜歌,只要用当今最流行、最爽的音乐元素,配上爱豆用auto-tune修过的声音,便能将其扔到流媒体上发布。

去年,偶像工业的总营收,已经超过了1300亿人民币,而根据数据服务机构艺恩的分析,这个领域现在竟还处在蓝海阶段。

但与之对应的,则是音乐热榜第一的歌曲,你身边几乎没人听过,时下最火的电视剧,你点开20分钟,除了一堆小鲜肉人脸的多角度特写,别的什么也没看见。

前些日子,新晋流量张哲瀚,因不当言论被网络封杀,而许多网民的第一反应,居然是“这人谁啊”?

因为这些现在那些最火的东西,既不是质量最好的,也不是老百姓最喜欢的,而是最赚钱的。

而有趣的是,在饭圈文化里,粉丝们的一种常见话术就是“少关注他的私生活,多关注他的作品”,然而,可能他们自己心里也清楚,自己爱豆最不需要关注的,反而是他的作品……

所以,这并不是一个没有好作品的时代,这只是一个好作品被无限稀释的时代。

资本借着流量,掀起的一波波大浪,淹没了网络之海上翻覆的我们,将名为偶像文化的糖浆,灌进我们的鼻子和口腔,冲昏我们的头脑,让我们在高密度视听狂欢中,迷失自己的方向。

而那些金子般的佳作,则被浪潮推开、淹没、沉底,淤积在那些无人问津的地方。

虽然如此,但在未来的某一天,随着时光流转,流量退潮,这些佳作定将再度被后来者发现,再度闪烁出名为“创作力”的耀眼光芒。

而那时新的年轻一代,则会将它们再次收集、整理,镀上岁月的金,并再次以“黄金时代”的名号,将它们镌刻在名为“文化”的年表之上。

完成轮回,一如既往。

设计/视觉 Elaine

原标题:《我们错过文化作品的黄金时代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