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沙特伊朗断交会引发战争吗?专家呼吁中国中东战略做多重预案
沙特和伊朗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博弈力度会加强,但中东秩序不会走到崩溃的底线。
1月8日,在上海市社会科学院举行的“沙伊断交危机后的中东局势及对中国的影响”研讨会上,会议主持人、上海社科院国际安全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余建华研究员总结了上述观点,因为“沙特和伊朗两国都没有这个能力和意愿”使局势往这个方向发展,“国际社会不希望该危机持续发酵影响中东的国际反恐合作,更不会允许两国关系的恶化达到失控状态”。
与会专家还认为,由于中东局势变化往往是突发性的,中国对中东的战略应有一个长时段的研判,并对爆发的危机做多重预案。
新年伊始,沙特政府处决什叶派教士奈米尔一事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中东风云突变。到1月7日,伊朗更是指责沙特战机袭击伊朗驻也门大使馆,但遭到沙特否认。沙特和伊朗这两个海湾地区的“超级大国”之间的外交危机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使得本就纷乱的中东局势雪上加霜。
在1月8日的研讨会上,各方专家对中东局势达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沙特在挑事,但是闹不大,因其有悖维持中东局势稳定的国际共识。
至于沙特为何一开年就连续做出上述这一系列大动作,专家们大多认为是沙特在转移国内矛盾,以及对美、伊关系缓和的焦虑。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李伟建研究员认为,从发展态势来看,“伊朗在上升,沙特在下降”,伊核协议达成后,美、伊关系改善,这让“沙特更不爽,要做些事来扭转对自己不利的局面”。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孙德刚研究员也认为,由于美国正逐步从中东抽身,伊核协议达成后,“使沙特有非常强烈的不安全感,有被抛弃的感觉”。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王健研究员称,沙特此举是为了在伊核协议后加强其和美国的关系,希望美国能站在自己这边。但李伟建和王健都认为美国不会在此事中选边站队。
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会长潘光还介绍了美国学者对此事的观点:沙特此举与其外长和国防部长(现任王储)之间的争权夺利有关,也因油价持续低迷,造成沙特1200亿美元的赤字,故需向外制造事端,转移国内视线。潘先生指出,这些观点未必正确,但有助于了解、研判中东局势。
沙特和伊朗作为海湾地区的两强,双方积怨由来已久。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刘中民研究员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双方矛盾发展的进程。他说,自1970年代末伊朗输出伊斯兰革命以来,沙特和伊朗之间就存在波斯民族与阿拉伯民族的矛盾、什叶派和逊尼派的教派矛盾和双方争夺地区领导权的矛盾,“实际上到今天,伊朗和沙特的矛盾仍然是这三种矛盾的叠加”。
孙德刚也认为沙、伊之间自伊朗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就存在制度性的竞争。1979年霍梅尼领导的伊朗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自此伊朗成为一个带有浓重宗教色彩的共和国,这对沙特的君主制形成了挑战。
那么,中东目前的局势对中国有何影响?与会专家大多认为,沙伊断交引发的一系列危机,对中国影响不大。但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及影响力日益上升,国际社会也会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该为调解沙伊矛盾、维护中东稳定出一份力。尤其相对于美、俄而言,中国的立场更为超然和中立,可以使中国在斡旋中东紧张局势时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此外,余建华还特别提到,沙伊断交危机虽然引起油价的短期有限波动,但不会改变国际油价低位徘徊的整体态势,却会进一步削弱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对国际能源市场及国际油价定价权的影响力,中国应有相应的对策预案。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社科院国际安全创新学科团队和上海市世界史学会联合举办。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