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在故宫修文物》:揭秘世界顶级文物由谁修复,怎么修
故宫博物院联合央视纪录频道摄制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专题片,历经五年的项目调研,四个月不间断的纪实拍摄。2016年1月7、8、9日晚8点,三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CCTV9(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进行首轮播出。
2015年,故宫博物院为庆祝90周年院庆,举办了一系列包括“石渠宝笈展”在内的文物特展。期间,故宫博物院联合央视纪录频道摄制了《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专题片,记录了这些特展中稀世珍宝的修复过程和修复师们的生活故事。
纪录长片总长三集,每集展现几类关系密切的文物修复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复大师。第一集讲述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故事,第三集为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
文物“复活”的故事
作为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成体系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用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揭秘世界顶级文物“复活”技术。
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近距离地看到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唐代三彩马,辽金木雕佛像,康熙皇帝60大寿的32扇屏风,乾隆皇帝生母的金发塔以及她80大寿的实景绘画《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乾隆皇帝的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御稿箱、宫廷乐器——瑟,乾隆皇帝用过的黄花梨百宝嵌顶箱柜,《番人进宝图》等稀世珍宝,更有幸可以看到那些残损甚至呈碎片状的文物经过大师们的修复一步步重获荣光的过程,记录文物定格下的那些鲜活的历史瞬间,零距离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工匠不灭的精神
在故宫西侧深处的办公区内,有几个安静的、连在一起又不起眼的小院子,这里就是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里面有一群身怀绝技的文物修复大师。《清明上河图》、马踏飞燕等世界顶级文物在见到观众之前,都要经过他们的修复和清理;别人只能远观而不可把玩的绝世珍宝,被他们的双手日复一日地摩挲。
《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近距离展现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与传承人的日常工作和喜怒哀乐,完整呈现国宝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充分展现出传统中国“士农工商”四大阶层中唯一传承有序的的阶层“工”的信仰密码、技术沿袭与变革。很多时候我们想象中的“大师”都胡子花白、不食人间烟火,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当中的故宫修复大师们,他们嬉笑怒骂,打杏逗猫,玩儿得了吉他,也养得了花鸟。除去对“大师”神秘的想象,我们透过镜头得以直视他们的眼睛,走近他们真实的生活。如果你也不自觉地对他们肃然起敬,一定是因为他们日复一日执着而平静的生活选择。
当然还有一群高颜值的年轻人在“红墙”里过着现代人的生活。一年两年、五年十年,高墙外的世界日新月异斗转星移,高墙内他们却要花几年的时间摩挲同一件文物。
故宫隐秘的柔情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有温度的纪录片,它在故宫90周年院庆期间完成摄制,却并非按照往常惯例呈现一个正襟危坐的故宫形象。相反,这一次呈现了一个能够为人亲近的青春的故宫。镜头不仅深入到那些有千百年历史的文物字画当中,更是会靠近故宫里的一片院落,一颗杏树,几只小猫,还有一群性情各不相同却同被称作“文物医生”的修复师们灵巧、神奇的双手。
这是一部用轻快节奏年轻视角来讲述故宫文物修复大师们的纪录片。近来常听说故宫“萌萌哒”,下雪天故宫里赏雪的迷你玩偶“萌萌哒”;朋友圈里比着剪刀手的乾隆皇帝的头像“萌萌哒”;逛故宫时买到“朕到此一游”的手机壳也是“萌萌哒”;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你会看到“年青”故宫里的老师傅们也是“萌萌哒”。
稀世文物,很少人能有接近的机会,但是这些身怀绝技又普普通通的人,可感可知。文物修复是一个极具穿越感、与千百年之前的古人进行对话的职业,这些不同性情的修复师,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看待职业、看待人生,他们的想法是否也会触动我们?而我们每个人都至少会有一个职业,在或长或短的职业生涯中,我们的努力又能给后来人留下些什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