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解决科研经费过不了深圳河问题,科技部:重大科研任务向香港开放
由香港特区政府主办的“把握国家‘十四五’机遇,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宣讲会,8月23日在香港特区政府总部举办。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在会上,嘉宾围绕着内地香港科技创新融合积极献言。
“把握国家‘十四五’机遇,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宣讲会。澎湃新闻记者郑朝渊 图
香港研究资助局主席黄玉山呼吁中央加大支持香港有实力的研究团队和科学家牵头做大型研究项目。
对于香港科研界的关切,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李啸回应表示,中央财政对科技投入逐年增大,但由于两地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不同,以往经费难以拨付给香港,就是所谓的“钱过不了深圳河”。习近平总书记批示之后,在各大部门协调运作之下,首批经费一个月内到达香港,陆续半年之内,超过2000万元的经费拨付到香港的1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6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十三五”期间,香港科学家作为责任专家或者作为参与专家牵头参与了14个项目课题,获得的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超过1.2亿元。
“现在科技部有一个共识,每次在制定研究规划或项目资格申报时,就会很主动想到香港,想到香港的科研人员也能够参与。”李啸说。
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叶玉如则关注国家有哪些新政策支持香港科学家更积极深入参与国家的科创发展,以及鼓励两地科学家在国家级研究平台或项目下开展紧密合作。
李啸表示,下一步深化香港和内地科研合作有三个关键词,一是创新,提升香港的创新能力、竞争力,支持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二是开放,包括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要向香港科学家开放,内地要与香港在国际的科学工程计划中发挥更大作用;三是合作,前提是互通,再进一步考虑在政策、基地、人才层面实现更好的配合。
谈及国内国际双循环,香港大学校长张翔认为,双循环包括资金的循环与人才的循环。他提出,要解决“卡脖子技术”的问题,在源头创新方面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香港的人才优势可以为国家双循环战略提供良好机制,而香港的科学家也要为国家分担忧愁,发挥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
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主要是湾区的竞争。粤港澳大湾区是科技创新要素最积聚、交流合作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正成为中国湾区经济的代表,并成为世界级湾区新的有力竞争者。
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副司长黄圣彪观察到,从国际上来看,很多高水平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都是以城市群的形式出现,香港、深圳和广州作为创新集群在全球的排名则比三个城市单独排名更具优势。
黄圣彪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应该具备四个条件,第一,具备世界前沿的科学研究能力,并不断地有科学发现和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生;第二,成为新兴的产业技术研发高地,拥有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企业以及高水平的科技产业园区,能够把科技成果快速地产品化、商品化、产业化,带动产业的升级并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产生;第三,成为全球科创资源的聚集地,聚集全球高水平的人才、高水平的大学、甚至风投资金,以实现各要素之间的融通,从而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
谈及未来的计划,黄圣彪透露,科技部将和香港特区进一步加强合作,以推动香港和内地的科技合作,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以及项目向香港聚集;另一方面,将推动香港和内地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作,把创新成果产业化,以实现开放协同创新共享的局面。另外,科技部也支持高新区等在香港设立相关的研究机构,加速产业和创新的融通。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