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特写丨湖北高笋塘村:将红色资源转为经济动能,实现乡村振兴
“以前到镇上赶集,只能肩挑背扛,如今到哪里都是坐车。”湖北恩施咸丰县忠堡镇人民政府退休干部朱良成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称,他此前曾居住在高笋塘村,听当地老人讲述了许多革命事迹,深受触动,退休后便成为当地一名红色革命的研究者和讲解员。
高笋塘村地处忠堡镇东南,位于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之间,山脉纵横交错,层峦叠嶂,交通不便,地势极为险要。
1935年6月9日,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巩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贺龙、任弼时、肖克、王震等领导红二、六军团,在此发起忠堡战役,最终获得胜利。忠堡大捷也是红二、六军团战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被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这场战役临时指挥部就设在高笋塘村一个叫黄连蓬的地方。
在这场战斗中,数百革命先烈也光荣牺牲。
时光荏苒,战火硝烟早已远去,偏远的乡村回归宁静,人民安居乐业。
为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近年来,当地政府以红色历史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为基础,探究开发红色、生态和产业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兴村富民。
2020年11月,高笋塘村被中组部、财政部确定为“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试点”,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
“如何以红色历史和文化作为引擎,在起步阶段争取国家建设资金和项目扶持,让当地村民深度参与进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咸丰县忠堡镇原党委书记李成舟对澎湃新闻称。
革命往事
由咸丰县城出发前往忠堡集镇,总共约30分钟车程,到达集镇后,再沿着忠堡大道一路直行,就来到了位于高笋塘村的忠堡大捷遗址和烈士陵园。
1986年,为纪念著名的“忠堡大捷”及缅怀先烈,咸丰县人民政府决定在主战场遗址上修建纪念碑,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廖汉生题写碑名。
2005年,为迎接“忠堡大捷”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当地政府对纪念碑进行了修缮,并建起了烈士陵园。
忠堡大捷纪念碑。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摄
近年来,随着忠堡镇红色旅游的发展,咸丰县忠堡大捷烈士陵园及红二、六军团忠堡战斗总指挥部旧址,吸引许多湖北省内外游客到此参观旅游。
此前在忠堡镇工作时,朱良成经常听到当地老人谈起当年的革命往事,深受触动。退休后,他认真阅读材料,研究革命历史,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和角色——忠堡镇大捷烈士陵园义务讲解员。
“我们能有今天这样的生活,来之不易。”朱良成感叹说。
1935年5月中旬,为扩大苏区,红二、六军团决定放弃湖南,攻打湖北,国民党听闻,调集6路纵队约11万人,全力“围剿”。
“为保存实力,红军不能硬打,只能在山区游击作战。”朱良成说,贺龙、任弼时、肖克、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将红二、六军团忠堡战斗总指挥部设立在高笋塘村,原因很简单,四周崇山峻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红二、六军团忠堡战斗总指挥部旧址
如何克敌制胜?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拟定了一个大胆战术——“围城打援”。此举是为牵制国民党军主力对中央红军“围剿”的任务,即故意包围并佯攻宣恩县城守敌,造成危及恩施及长江交通防线的假象,同时以一部分兵力切断恩施守敌驰援宣恩的大道,将主力隐蔽在宣恩城南10公里处,准备随时迎击来凤方向之援敌。
1935年6月9日,红二、六军团越过海拔1800米的东门关,包围宣恩县城。
据《湖北党史》记载,当时,宣恩县城只有国民党军四十八师的二八七团和湖北保安三团。二八七团已被红军在椒园消灭一个营,保安三团一部也在城南遭重创。坐镇恩施的湘鄂川黔“剿共”总司令徐源泉,见宣恩县城被围,急令驻来凤的纵队司令张振汉率主力驰援,正中红军“调虎离山”之计。
忠堡大捷纪念碑革命先辈雕像
6月11日,红二、红六军团截获敌军准备分三路在忠堡集结增援宣恩的电报后,总指挥贺龙紧急部署,命令围困宣恩的部队留下一个团继续佯攻,主力则分两路火速奔赴忠堡,利用大道两旁山高林密的地理优势设伏。
“从宣恩急行军奔赴战场,距离有140多公里,道路狭窄,红军却只用5个多小时,足见他们的战斗意志和革命精神。”朱良成说,为了急行军,红军在路途上都没时间喝水,或者只能喝路边的脏水。
这种顽强的意志形成极强的战斗力。
忠堡战役于次日下午3时打响。为防止国民党军全部向忠堡聚集,贺龙命令红四师发起攻击,一举歼灭敌后卫部队一个营,并将敌军挤压在杨皮岭山谷中。同时,红四师一部抢占山中高地,阻止忠堡敌军回援。
红六军团主力从红四师左翼投入战斗,占领了老鸦关东侧制高点,封锁敌左路军后退之路。
忠堡地区的国民党军在增援多次失利、部队损失惨重的情况下,被迫停止作战,举手投降。战斗至6月14日下午3时结束,历时两整天,共歼灭国民党军四十一师师部、一二一旅和特务营以下4000余人,缴获枪炮3000多件及大量战利品,并活捉敌师长张振汉。
在共同抗敌过程中,红军队伍也和当地民众建立了深厚情谊。
“红军有很严格的纪律,跟老百姓买任何东西都要给钱,态度也很谦和,打土豪分田地;国民党却截然不同,到处抓壮丁,我们村有一家四兄弟,其中三个都被抓去当兵了。老百姓对国民党恨之入骨。”朱良成说。
他认为,正是共产党的部队作风优良,才让革命取得成功。
经历战火洗礼的忠堡镇,早已回归宁静。
忠堡大捷烈士纪念碑和指挥所,如今也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来自湖南、湖北、重庆等地的游客到此瞻仰,包括英雄后代,不远千里到此追寻父辈或祖辈浴血奋战的革命事迹。
咸丰县忠堡镇人民政府退休干部朱良成退休后,悉心研究红色历史。
生活进入“快车道”
“上世纪70年代,我们很多村民还住在山洞里。”朱良成称,直至改革开放后,当地村庄才开始悄然生变。
“这两年的变化最快了,我们的生活就像进入了快车道。”朱良成感叹道,近年来,伴随国家推动红色旅游、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让乡村迎来史无前例的大发展。
作为革命老区,如何把红色文化转化为经济动能,这成为当地政府的头等大事。
“烈士陵园作为红色文化遗址,不仅要保护好,还要利用和传承好。”咸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田新民对澎湃新闻称,为更好地管理陵园,该局还成立烈士陵园管理处,配置专门人员。
咸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田新民说,要传承和利用好红色资源。
经过扩建和修缮的烈士陵园庄重典雅,气势恢宏,躺卧在苍翠松柏环抱的小山包上。广场、停车场、阶梯、绿化带自成一体,沿着石梯拾级而上,两侧的植物郁郁葱葱,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景区。
“至今已投资近6000万元。”田新民称。
这笔投资很快获得回报。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湖北和周边县市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纷纷组团到此举办党建和纪念活动。
“今年到这里参加党课已有10万余人,以前无法想象。”田新民称,只有把革命先烈的精神传承好,才能让世世代代记住这段历史。
在他看来,红色文化和历史本身也是重要资源,若能加以保护和利用,同样能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动力。
红色旅游的兴起,正在改变高笋塘村村民的收入结构。
“以前,我们村民收入通常只有三部分,外出务工、经商和从事养殖、种植,现在旅游业开始起来了。”忠堡镇高笋塘村党支部书记杨波称。
作为一位年轻的村支书,杨波年仅41岁,早年中专毕业,他应征入伍,从部队退役后,就留在了村里发展。
“留在当地也能发挥个人能力。”杨波说,最初担任村干部不知从何入手,前几年国家推动的精准扶贫给他提供了很好的舞台。
“以前当村干部时,项目并不多,但精准扶贫后,几乎每个项目都与村民打交道。但作为村干部参与扶贫工作,引领村民发家致富,让我拥有很大成就感。”杨波说,国家推动的精准扶贫彻底改变了村里的经济面貌。
“以前高笋塘村约有214个贫困户,但通过精准扶贫政策完全实现脱贫。”杨波说,最关键是极大改变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
2020年11月,当高笋塘村被中组部、财政部确定为“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试点”后,咸丰县委、县政府决定借此为契机,把党史学习教育与传承红色文化相结合,将高笋塘村作为县委党校的现场教学点,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党政机关干部到此培训,此举能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我们已有部分村民经营餐饮和农家乐,这也能一定程度解决村民的就业难题。”杨波称,伴随游客的到来,忠堡镇集镇的游客接待量已明显不足,因此接下来村里准备找旅游公司合作,引领村民深度发展住宿和餐饮。
被改变的美丽乡村
“我们不仅要以红色文化推动当地旅游业,还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李成舟称。
在距离忠堡集镇仅6公里处的马倌屯现代农业产业园,就是当地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典范。
马倌屯村地处两山之间,一条小溪穿村而过,宽敞的沥青环村公路,古色古香的智能农业控制室、现代农业智能大棚和崭新漂亮的民居,让人无法把它和偏远乡村联系在一起。
统计显示,马倌屯村总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61亩,林地面积9910亩,共有4个村民小组,358户,1127人。
以前马倌屯村村民主要从事水稻、玉米和烟叶的种植,但这并不能有效改变村民的收入结构。
当地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直至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全村358户1120人中,仍有贫困户193户,贫困人口598人。
2017年,马倌屯村迎来机会,浙江杭州余杭区赴咸丰开展对口帮扶,一行人四处考察,最终看中了马倌屯村。通过余杭支持和州、县政府投入,加上吸引民间投资,马倌屯村共筹资1.4亿元,确定以智慧农业和农旅相结合,将全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和宜游的美丽乡村。
这次改变极具成效,马倌屯村从重点贫困村发展为咸丰县乃至恩施州,最具示范效应的美丽乡村,成为一个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每逢周末,马倌屯村的入村主通道上车来车往,人流如织,许多周边区域的游客到此体验乡村生活。
“日常每天约有2000人次,周末达到三到四千人。”咸丰县忠堡镇人民政府工会专职副主席廖文斌对澎湃新闻称,此前他曾被派驻马倌屯村,担任第一书记。
咸丰县忠堡镇人民政府工会专职副主席廖文斌
他介绍,马倌屯村开放观光自行车、秋千、吊床、儿童沙堆游乐场和充气城堡等娱乐项目及农业采摘。
“我们的旅游经济收入每天突破10万元。”廖文斌说,当前马倌屯村除逐步完善百亩果园采摘,还将陆续引进农旅、研学、团建和游乐项目,不断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我们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用于乡村振兴。”廖文斌说,2020年,马倌屯村人均纯收入达14255元,预计2021年人均纯收入达15100元。
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前,全村420人在外面务工,如今大部分村民选择在家里创业,在外务工人员已不到180人。
“这样的变化已经说明了一切。”廖文斌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