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徐汇区新优质学校已占四成:含13所初中和19所小学

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蓉
2016-01-08 17:41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2016年1月6日,“徐汇区首轮新优质学校创建展示暨集群发展启动仪式”在上海小学举行。

这标志着徐汇区正式启动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项目,学校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组团发展,打造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

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钱佩红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区内13所初中和19所小学率先加入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项目,目前徐汇区新优质学校占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40%,到2017年,力争这一比例提高到50%左右。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表示,徐汇区的经验和措施值得在上海全市推广。

不再把分数作为衡量学校的唯一标准

2015年,上海市教委印发了《上海市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目标是到2017年,加入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的学校数量扩大至250所左右,覆盖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约25%的学校。

徐汇区“新优质学校”建设自2012年启动以来,至今已完成第一轮两批次学校的创建工作。

新优质好学校要具备哪些特点?

在国家督学、上海市人民政府督导室主任杨国顺看来,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一所好的学校,应该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情趣,乐趣,最终形成志趣 。

徐汇区教育局局长庄小凤表示:“我们会持续推进街镇均衡工程,让老百姓在一平方公里之内享受优质教育。”庄小凤坦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内生动力,让真正的变革发生在学校“内部”,不再把学业成绩、分数排名作为衡量学校优质与否的唯一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回归教育的原点,学校教育真正关注到人的发展,关注让教育过程更丰富、师生关系更和谐,多样化需求得到更充分满足。

贾炜认为,新优质学校的新一轮发展应具备“不靠生源靠师资、不靠政策靠创新、不靠负担靠科学”的新模式特点。“学校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家长及社区居民满意度达到90%以上,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

“我们要让居民群众有获得感,减少择校焦虑。”贾炜说,徐汇区的经验和措施值得在上海全市推广。

从单打独斗到牵手组团,好学校成群

在徐汇区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中,华理大附小、汇师小学、交大附小、高一小学等11所学校,结成了强大的“朋友圈”,其中,百年老校上海小学作为作为小学组课程质量提升的“群主”。

上海小学校长毛坚琼坦言,新优质学校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一所学校单打独斗,有些孤独,现在多达11所学校集群,学校间时不时擦出思想火花,对课程质量提升有了质的推动。

其他扩展的“朋友圈”还包括“学区化(天湖学区)集群”,成员包括高安路一小、向阳小学、建襄小学、一中心小学,位育初级、五十四中学、市二初级,由高安路一小和位育初级担任群主。

这些学校明确了“结盟”的目标:校际教学合作、学段衔接的机制探索,特色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特色教师的校际流动;体教结合、艺教结合、文教结合的项目实践;学校、社区、家庭教育整合的模式创生。

它们还定下了预期成效:创建学区名师工作坊,探索骨干教师柔性流动,形成若干学区共享教材,共建学区共享的教育教学资源群。

新优质学校样本:一中学把花样跳绳作为校本课程

不以分数学业作为优质的唯一标准,新优质学校靠什么吸引学生?

以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项目学校汾阳中学为例,在学校校本课程跳踢课上,

孩子们将跳绳玩出了新花样:除了典型的“绳中跳”,学生可以一边跳绳一边踢毽子,还有难度更大的“绳中绳、五人跳”,一些由学生创新的花样跳绳法还用学生自己的名字来命名。除了花样跳绳,全校每位学生都有“一拍一绳一毽”,即打乒乓、跳绳、踢毽子。

同时,学校大力倡导学生社团的组建,现有运动、艺术、科技、人文等各类学生社团近20个。汾阳中学校长明德璋告诉澎湃新闻,无论是跳绳、球类运动还是书法,一旦人的潜能被激发出来了,学习成绩也容易稳步提升。

南模初中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吕薇华告诉澎湃新闻,学校构建了艺体、科技、人文、午会四大特色课程序列,重点开发了《新生教育课程》、《交响音乐系列欣赏》、《航天》、《天文》、《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思维》等课目,努力帮助学生以最轻的负担取得最大的成效。

徐汇区启新小学校长陆燕华告诉澎湃新闻,学校要求教师不增加知识点,不增加学生负担,重新设计文本《统整指南》,引导教师从“教教材”的框框中跳出,现在学校从徐汇区落后状态的普通小学,走上了上海市“新优质”的行列,希望前来就读的学生越来越多,班级人数已达到饱和状态,但还是不能满足周边居民的入读需求。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