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科隆性侵案引发民众恐慌,德国右翼势力趁机发展壮大

澎湃新闻记者 章曙华
2016-01-07 19:06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科隆大教堂门前火车站悬挂的电子告示牌,提醒游客当心扒手。

当地时间1月5日,德国科隆市曝光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大规模性侵和抢劫案件:新年前夜,科隆市中心火车站附近,有至少90名年轻女性报案称受到了男性的性侵、抢劫和盗窃。

在当下难民危机和国内治安事件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原本日渐式微的德国右翼党派顺势开始发展壮大。“德国另类选择党”(德语: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简称AfD)和“欧洲爱国者抵制西方伊斯兰化运动”(PEGIDA)是德国最为活跃的两个右翼组织,而有50多年历史的德国右翼国家民主党(NPD)也在多年的持续衰落后也逐渐恢复了元气。

“我不敢独自夜行”

滞留希腊的难民表示,他们的最终目的地是德国。

据今日俄罗斯(RT)5日报道,科隆事件在德国引发了恐慌和愤怒。在5日于柏林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德国司法部长海科·马斯(Heiko Maas)表示,“科隆火车站发生的案件不可容忍,同类案件决不能再次发生,犯罪分子必须受到惩罚。”

“我们必须明确这是否是一种新型组织犯罪,国家机关必须采取措施予以扼制。”司法部长说。

科隆市长雷克尔(Henriette Reker)在当天召开的紧急会议上表示,她希望对犯罪分子实施“最严厉的指控”。她还敦促在城里实施防范措施,以免未来再次发生同类事件。

科隆警方发言人沃尔夫冈·阿尔贝斯(Wolfgang Albers)表示,在事件发生后,科隆警方已经加强了警力部署。

阿尔贝斯表示,“我们会派遣警力,包括穿制服的警察和便衣警察。我们还将划分重点区域,尤其是举行嘉年华的地方。另外,我们还会部署临时视频监控。” 

与官员们的信誓旦旦相比,科隆民众普遍感到恐慌。RT在科隆街头采访了一些当地女性,她们表示,在性侵案发生后,她们的生活永远地改变了。

“我现在再也不敢一个人夜行了,我一定要有人同行。我再也不敢一个人在街上走,我要与人群在一起。”其中一位受访妇女表示。

“我觉得这很可怕。”另一名妇女说,“遭遇这些的女孩子再也不会快乐,她们将终生恐惧,我在夜里去中央火车站时也会感到恐惧。”

她还指责警方办事不力,未能阻止科隆中央火车站附近发生的性犯罪。

“我只想知道警察都跑哪里去了。火车站附近一直有警察巡逻,但那天却没有一个警察。是因为害怕犯罪分子而不敢干预吗?警察就不能做点什么吗?”她质问道。

德国一直是叙利亚、伊拉克和阿富汗难民的主要目的地。根据《萨克森日报》统计,德国在2015年已接收近110万难民。

部分民意“向右走”的趋势

德国街头的右翼青年。

2015年8月28日,在德国西部城市汉姆林(Hamelin)的小镇上,一栋三层楼房被人纵火。一个来自津巴布韦的移民家庭刚搬到这栋楼里。在这家人家里的床底下,消防员发现了这场大火的元凶:一个莫洛托夫燃烧瓶。很显然,这个燃烧瓶是从底楼扔上来的。2015年以来,德国全境已经发生了数百起针对移民的暴力谋杀案件。

根据德国警方统计,自2015年年初以来,至少发生了817起针对难民庇护所的袭击事件。在2014年,只发生了199起同类事件,而这一数据在2011年仅为18起。

这些罪行包括纵火、破坏财产以及在公共场所涂鸦仇恨语录。在这817起案件中,有超过750起案件系右翼极端分子所犯。而在2014年,右翼极端分子认领了199起案件中的177起。

德国社会民主党党报发表文章称:“针对难民、难民旅店和难民援助者的袭击事件规模令人震惊。”而伴随着针对难民的刑事案件数量的急剧上升,德国的右翼势力呈现崛起之势。

德国国内对难民住所的袭击呈上升趋势。

据RT网站1月6日报道,在德国爆发难民危机后,PEGIDA和AfD的支持率如火箭般上升。德国社会民主党称这两个组织“利用人们的困境和恐惧煽动仇恨”,并提议将其列入国家情报部门的监控名单。

但是,德国民众却有不同看法。一部分德国民众表达了对默克尔政策的不满,并对PEGIDA运动表示同情。如一名德国网民在论坛留言指出,默克尔的政策违反了国际法和德国法律,包括《都柏林协定》、《申根协定》、《德国避难程序法》和德国《宪法》第16条的规定。

与默克尔隶属同一政党的鲁珀特·舒尔茨教授(Prof. Rupert Schulz)也指责默克尔“独断专行,意气用事”。

“PEGIDA只是普通公民自发的运动。”德国网民写道,“看看网上的视频就知道了,他们不是拿着棒球棍的流氓。他们只是一些中年夫妻和普通公民,他们只是无法再忍受这个罪恶的政府。”

德国主流民意“向右走”的趋势已趋明朗。据《德国之声》1月2日报道,对难民庇护所的800余次袭击、AfD和PEGIDA的壮大和网络上的仇恨言论表明,德国的排外仇外情绪正在上升。

PEGIDA运动。

右翼势力的崛起

根据统计,德国真正称得上右翼极端分子的只有25000人,其中只有2500人加入了右翼组织。因此,对难民的袭击显然没有幕后主脑的精心策划,袭击者大多是没有犯罪记录的当地年轻人。由此可见,原先沉默的部分民众或者正在走向极端主义。有分析师认为,这一现象表明“德国民众开始关注政治”。

德国国内支持接收难民的人道主义精神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纳粹专制和二战教训的反思。但是,汹涌而入的难民使不少民众不安。面对空前的难民潮和日益恶化的治安形势,德国社会出现深度割裂。随之,认为应该帮助难民的人道主义观点受到前所未有的公开反对。默克尔向难民敞开大门的政策不仅在德国城市和街头招致抗议,甚至在她自己党内和内阁都遭到反对。

德国舆情研究人员确认,德国国内的排外情绪正在上升。民众从最初批评德国的难民政策,到如今对蜂拥而至的难民感到极度恐惧,而这样的社会环境恰恰是右翼势力崛起的温床。德国政府的难民政策成为了众矢之的。在这种情形下,PEGIDA、AfD和NPD成为了反移民民众的精神寄托。

【PEGIDA——一个来自萨克森州的地方性现象】

Pegida组织的反移民游行。

反对移民者的共同点是都有一种受害情结,感到自己需要保护,免受外来移民的侵害——这一现象在PEGIDA成员身上尤为典型。社会学家大卫·伯格里希(David Begrich)强调说,PEGIDA现象其实是一个地方性的现象,其发源地就在德国东部的萨克森州。他认为,在德国东部,希望德国成为单一民族国家的观点特别有市场。

在社交网络“脸书”上,反移民组织收到“赞”的数量是德国其他任何政党之和的两倍,其主要支持者是工作稳定的中年男性。在示威游行中,他们反复强调“民众力量”一词以及西方世界的基督教文化。

有意思的是,根据研究发现,PEGIDA的同情者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很多人都上过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民主学研究院的拉斯·盖格斯(Lars Geiges)说,这些人原则上赞成民主,但他们认为代表制民主存在缺陷。他们认为,所有的政党、政客、企业、媒体其实都是一伙的。他们要求获得更为直接的民主,如瑞士的民主制度。

【AfD——右翼极端主义的发展史】

在福劳科·佩特里(Frauke Petry)的领导下,AfD党支持率迅速攀升。

德国东部的另一个现象是东部的民众比西部民众更渴望变革。“大家都忘记了,” 伯格里希说,“在过去25年间,德国东部民众一直比西部民众更渴望变革。”AfD党就成为了这些民众的精神家园。

AfD党的前身是“反对欧元的运动”,曾经一度面临土崩瓦解,之后一分为二。但现在,这一组织获得了新生。新生政党对于“反对欧元”只字不提,成为了彻头彻尾的反难民政党。

研究右翼极端主义的知名学者、柏林弗莱尔大学(Freie Universität)政治学者哈约·冯克指出,如果现在马上举行选举,AfD很有可能以两位数的支持率进入德国国会。这将标志着极端民族主义政党重返德国国会。“AfD的发展史就是右翼极端主义的发展史。”冯克说。

AfD将自己视作萨克森州PEGIDA运动的天然盟友。根据德国《镜报》报道,进入德国的100万难民成为了“新一轮右翼运动的催化剂”。AfD党的成员主要来源于保守派民众,这些人近年来感到没有任何政党能够代表自己。默克尔的基督教民主党所秉持的折中主义路线或将使其失去大量右派民众的支持。

【NPD——再次吸引关注】

在德国谈论排外问题,就无法忽略NPD的影响力。近年来,德国国家民主党持续衰落,但难民问题让它恢复了些许元气。根据德国安全部门预测,如果没有AfD和PEGIDA,这一政党或许能利用民众对难民政策的不满而立刻东山再起。目前,该党在国会中没有席位。但随着德国宪法法院开始审理“封杀”该党的呈请,以及难民数量继续增加,该党或许能够再次吸引媒体关注。

随着更多民众关心政治,参与反排外游行的队伍也会壮大。右翼极端主义专家哈约·冯克相信,只要政治家能够厘清难民政策体系,妥善安置难民,排外主义在德国的影响力就会逐渐消退。

不过无论如何,2015年的混乱证明了一件事:即使右翼极端分子未必代表“主流民意”,他们至少是民意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还在不断壮大。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