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爱书拾荒老人”立像:倡议信阅读量四百万,杭州全城热议

澎湃新闻记者 葛熔金
2016-01-05 21:12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微信公众号“浙大微鲁班”  截图。

从1月4日开始,以“进图书馆前先洗手的拾荒老人”形象为人所知的已故杭州退休教师韦思浩的名字再次引爆舆论场。

当天,微信公众号“浙大微鲁班”推送了题为“【鲁班征集令】情动杭城”的文章,倡议“为已故浙江大学校友、拾荒助学的退休教师韦思浩在浙大图书馆门口立像。”

至5日17时,这篇文章的阅读量达到413万;更使人惊叹的是,点赞数也达到10万+,接近14万。

不过,倡议也招来不少反对的声音,个别文章的阅读量也有10万+。

“父亲生前低调、喜欢安静,现在我不想再多说什么。”5日傍晚,韦思浩的女儿吴女士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在生命的尽头,他以“爱书的拾荒老人”形象走进公众视野   

尽管浑身污渍,但拾荒者章楷(此前媒体报道时所用化名,实名为韦思浩)的手却很干净。他解释,尽管杭图没有规定拾荒者必须洗手,但每次看书前他都会将手洗净,“不要把书弄花了。资料图

1938年出生的韦思浩一生命运坎坷,大半辈子默默无闻。他的“出名”,源于2014年11月引起广泛关注的一组照片——《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拾荒者“看书前”自发洗手》。照片显示,有一位拾荒老人在进杭州图书馆看书前,会把手洗得干干净净。

作者在图片说明中使用了化名,称他“再次出现在杭图三楼专题文献区阅览室门口,还是那副装扮:一根竹竿将两个口袋挑于肩后,穿一双被泥染黑的白色运动鞋。他在书桌前卸下口袋,让工作人员找来几本中外名著。虽然视力极差,还是把书凑到眼前,看得津津有味。”

去年12月16日,一位吴姓女士给浙江的电视媒体打电话,称她父亲就是去图书馆看书前洗手的那位老人,名叫韦思浩,1个月前在过马路时被车撞伤,12月13日去世。

她向媒体透露,父亲是中学退休教师,在杭州独居。虽然每月退休工资有5000多元,但省吃俭用,平时穿得像拾荒者,捡些瓶瓶罐罐。

在整理遗物时,女儿们找到了很多捐资助学凭证,从1990年代的一次捐赠三四百元到现在的三四千元,用的都是化名。在生前,韦思浩还签署了《遗体捐赠志愿表》。

随后,韦思浩被广泛报道。

“立像倡议”两天阅读量413万、点赞数近14万  

虽然视力极差,找到了喜爱的报纸,韦思浩顾不得在自习区入坐,站在原地就读了起来。资料图

“这个公众号是我的学生们为了方便交流建的。上周,我给本科班上管理课,内容就是‘以韦思浩老人为案例谈个人的人生管理’,谈到老人的三点值得借鉴之处:对知识的渴望和尊重,年纪这么大还去图书馆,看书前还专门洗手;对财富的正确认识,有数千元工资却在拾荒,把很多钱用于助学;对自己身体的规划,生前进行遗体捐献,考虑了身后事。”浙大教师鲁柏祥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

鲁柏祥称,之前有不少学生了解老人的事迹,在课堂上进行了热烈讨论,商量是否可以发起为老人塑像,后来就在公众号上倡议,对两天阅读量413万、点赞数近14万完全没有想到,“现在有些人质疑公众号是借机扩大影响,我想说,这件事完全体现了学生的情怀,他们也无需靠这种事出名。”

“发起倡议,是被老人平凡而伟大的事迹感动,希望他被更多人铭记、教育更多人。”公众号运营者之一、浙大管理学院本科生孟禾说。

浙江大学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浙大微鲁班”运营者是某位老师的学生,倡议是学生的美好愿景,校方没有参与。

反对者说:如果认可他,请身体力行,而不是为他立像   

韦思浩在图书馆内读书。资料图

“我和不少学生都附议、点赞了,我觉得在浙大校园为韦思浩立像并无不妥。”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冯钢告诉澎湃新闻,是否立像,关键看老人的行为对公众有没有广泛的教育意义,“不能把老人定位为品德高尚的阅读爱好者,我把他看作平民教育家,他对待教育、知识、财富的方式值得大家学习——雷锋做的好事也很普通,这不妨碍后人为他立像、学习他的精神。”

冯钢表示,公众最先关注老人是从“爱书的拾荒者”的角度,因为“拾荒者”与他看书前洗手的行为形成极大反差。但随着老人的种种义举被披露,不同人群对他的定位有了各种认识。从他的角度,老人是平民教育家——传授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为人处世之道,“他本可衣食无忧却偏偏去拾荒,过得像苦行僧一般,亲属、周围人的不解,在他死后一张张助学证明、汇款单出现后烟消云散。”

也有不少人对“立像”持反对态度,尤其反对在浙大图书馆立像,个别文章的阅读量也达到10万+。

“老人精神可嘉,但放眼全省,道德高人岂止一二?若都要立像,武林广场也不够立。还是把种种可贵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不必纠结于立像与否。”

“天堂如果有图书馆,是拾荒老人也可以进出自由的——像杭州图书馆那样。浙大图书馆不向普通市民开放,进出还刷门禁卡。不是指责浙大,中国高校的图书馆都不开放,事实就是这样。韦思浩的雕像应该立在杭州图书馆。”

“他就是一位苦行僧,他要的是自己的一种境界与情怀,而不是一个塑像。如果认可他,请身体力行,而不是为他立个像,为自己找个门面。”

“立像的倡议有这么高的阅读量和点赞数,是因为老人身上的多种精神都是当下社会缺乏的,他某方面的行为击中了阅读者的‘软肋’,或引起强烈的共鸣。”冯钢说。

杭州图书馆:尚未有人来联系为老人立像事宜

事实上,在“浙大微鲁班”发起倡议前,曾报道老人事迹的媒体已经发起了立像的众筹。

去年12月,浙江一家报社与其它机构征得韦思浩女儿同意后,在“腾讯公益”上发起5万元的网络众筹,为老人做纪念像,打算放在老人经常看书的杭州图书馆内。众筹发布不到8小时就筹足金额。

“我已经承接了制作雕像的委托,目前在初步设计,预计三四月份完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告诉澎湃新闻,雕像为半身像,以铜为材质,高约50厘米,“雕塑本身也要符合老人的精神,尽量简洁,突出他为人师表的读书人性格。”

不过,杭州图书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目前还没有个人、机构来联系将老人雕像放在馆内的事宜,“其实,老人对杭州图书馆而言是普通读者,馆里一直秉承对所有读者的开放态度。”

4日在微信公众号推送“立像倡议”的浙大管理学院学生孟禾告诉澎湃新闻,发出倡议时不知道已有人在制作雕像,既然有人在做了,他们会考虑通过其它渠道参与老人事迹的宣传。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