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葛玮珩:一次灵光的交换
第三届1839摄影奖各奖项已经公布,为了让大家对获奖作品有更进一步了解,组委会采写了大奖、评委会特别奖和优秀奖的系列访谈,希望能对他们的作品有全面的介绍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推动他们的创作。
袁柳:“灵光”可描述吗?它落在照片上具体是什么?为什么有aura感的照片看起来多是朦胧、模糊、粗糙的?
葛玮珩:灵光是可描述的,在本雅明的描述下,灵光是“一种奇特的时空交织,一种独有的、无论离得多近都总是带有距离感的表象或外观。”。它在照片上具体的表现在我的观点下是如同“刺点”般的,在每张照片上所呈现的表现各不一致。一定程度上也是由观看者的参与所决定的。我想通过在胶片基底的做旧与其物质性的延展使得我创造出来的图像带有一些朴素的厚度,在这一层厚度之下希望给予观看者一种满足与踏实。同时使被摄物自身的神秘性与本真性在这层厚度的影响下得到了保护。观看者只能更加努力的凝视图像,直到图像也反过来回看观看者。这就完成了一次交流,一次灵光的交换。
袁柳:你是怎样参与到每张照片的灵光中?或者说灵光中有没有自己的影子?
葛玮珩:在一些照片中会有我自身的影,手加入构图之中。加上这系列的图像都是我在自家厨房制造的,我想图像也包含了自身的灵光在其中吧。
袁柳:“灵光”只存在于黑白照片/银盐摄影中吗?
葛玮珩:并不是,其实作品是以彩色负片的拍摄作为第一步,在厨房中对现象出来的负片进行再加工,最后在扫描后才用黑白的格式进行编辑。选择黑白的表现手法原因很简单,由于用了化学物质的加工,这些底片自身的色彩往往是随机的,黑白化处理有助于统一整体的基调。
袁柳: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挑选出这些照片的?后期及加工处理的“度”又是怎样把握的?
葛玮珩:由于技法的不稳定性,其中带有美的、神秘感的、平静的照片是挑选的标准。目前展出的是我在700余张照片里进行实验后,成果理想的部分。在后期与加工处理的部分,也是希望借此进一步放大这种美感与神秘感。在达到极限之前停止加工。
袁柳:在你的创作中,是如何平衡摄影的主观/偶然性与客观/纪实性?
葛玮珩:我不能否认自身的主观因素对于照片的选择以及图像的制造的影响,同时我又有一个欣喜于偶然事件的性格,在创作中,尽量以顺其自然作为原则之一。
袁柳:为什么使用了燃烧?火具体指代的是什么?燃烧掉的又是什么?
葛玮珩:燃烧缘于一次实验过程中的冲动。之后就用燃烧来当作自己在底片上留下的笔触。可能是将拍摄下来的日常燃烧掉直至转为非日常的断片。
袁柳:在日本学习摄影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葛玮珩:日本的摄影是相对自由的,新一代的写真家在前辈铺下的框架下肆意发展,并且努力的冲破框架。学校的教育观念大多是在开始创作前,先制定一份详细的研究计划。具体包含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手法。所以前期的调研是比较重要的。有计划才能拍摄。这与我之前的拍摄习惯有些相违,但是适应了之后确实能明白其中的好处。其次,日本对于我来说,拍摄是困难的。不仅是人们对于街上拿着相机,甚至傻瓜机的人抱有怀疑,也是地理、人文环境以及城市布局种种因素对我这个异乡人带来的挑战。有时候会想当怀念本科时期在中国拍照的日子。
终评委张巍点评:葛玮珩的《参与灵光》在黑白迷蒙的诗意图景里体验捕捉、消逝以及基于摄影史的神秘“灵光”的相遇可能。
葛玮珩
1997年生,湖南岳阳人。2019年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摄影专业本科毕业。2020年至今就读于日本大学艺术学部,艺术学研究科写真修士。获第三届1839摄影奖优秀奖。
曼·雷:人的肖像师与灵魂的肖像师
原标题:《葛玮珩:一次灵光的交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