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土俄两国如何从宿敌走向和平,又分道扬镳?

王三义
2016-01-12 15:53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近来土耳其和俄国之间的摩擦,引发人们探究历史上两国关系的兴趣。网络上有文章以“俄国与土耳其的恩恩怨怨”为题,概括两国之间的主要战争。其实,即便把两国关系的“友好时期”包括在内,“恩”、“怨”二字并不能说明问题。

从两国的“历史阶段”来看,土耳其1918年之前是奥斯曼帝国,1918-1922年被协约国占领,1923年之后是共和国;俄罗斯1917-1922年为“苏俄”,1922-1991年为“苏联”,1917年之前与1991年后是“俄罗斯”。从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第一次在战场上交手的1676年,到1938年凯末尔去世,土俄两国关系可分为两个阶段:1676-1917年,奥斯曼帝国与俄国以“战”为主,多数时候处于“敌对状态”;1917-1938年,土耳其和俄国新政权(苏俄、苏联)的关系以“和”为主,俄国新政权多次援助土耳其。

然而,苏俄(及苏联)给予土耳其物质援助和道义支持,土耳其领导人未必当作“恩”。俄罗斯当年以夺取黑海控制权为国策,俄土之间两个多世纪真刀实枪的较量,也不是简单的“怨”。擅长对外征服的奥斯曼土耳其人,遇到以扩张领土为目标的俄罗斯人,厮杀是必然的。所以不必为哪一方叫好,也不必为哪一方抱屈。

200多年兵刃相见,奥斯曼土耳其人屡战屡败

奥斯曼帝国与俄国1676—1681年间的战争规模不大,俄国获利不多,土耳其损失也较小。1686-1697年奥斯曼帝国与奥地利等国的战争,俄国也参与了,俄军还两次远征克里米亚。所以,1699年奥斯曼帝国与奥地利、威尼斯、荷兰、波兰签订《卡洛维茨条约》时,俄罗斯也是战胜国和签约国。1700年俄土之间签订《伊斯坦布尔条约》,俄国取得亚速和德涅斯特河地区。在彼得一世(1682—1722年在位)和叶卡特琳娜时期(1762-1796年在位),俄国多次向奥斯曼帝国用兵,18-19世纪奥斯曼帝国和俄国之间冲突频发。

18世纪两国之间的战争,规模较大的有这样几次:第一次是1710-1713年的战争。俄国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并煽动帝国境内的基督徒民众反抗土耳其人统治。奥斯曼帝国应战。鞑靼人和哥萨克人合力反抗俄国人,俄国军队北撤。1711年7月签订《普鲁特条约》。两年后,由于受到法国、瑞典、波兰等国的鼓动,奥斯曼帝国于1713年4月30日对俄一战,但这场战争匆匆结束,双方于6月5日签订和平条约。第二次是1736-1739年的战争。1736年5月奥斯曼帝国与俄国开展,奥地利站在俄国一边。奥斯曼帝国军事准备不足,一开始就失利。1737-1739年的战争激烈,尼什、贝尔格莱德、亚速等城多次易手。最后签订《贝尔格莱德条约》,俄国撤军,但双方损失都很严重。第三次是1768-1774年的战争。起因是1764年俄国占领波兰,波兰求助于奥斯曼素丹。素丹在法国支持下要求俄国军队撤出波兰,俄皇叶卡特琳娜拒绝,1768年10月爆发战争,奥斯曼帝国损失较大。其中,卡尔塔尔战役中奥斯曼军队损失三分之二,奥斯曼素丹最终被迫求和。1774年7月21日两国签订《库楚克—凯纳尔扎条约》。根据条约,俄国占据原属奥斯曼帝国的许多战略要地。这也是奥斯曼帝国在18世纪所有对外战争中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第四次是1779年俄皇叶卡特琳娜吞并了克里米亚。第五次是1787-1792年的战争,奥斯曼帝国失败,遭受严重损失,被迫于1792年与俄国签订《雅西和约》。

俄皇叶卡特琳娜

19世纪两国之间除了1806-1812年的战争(土耳其站在法国一方与俄交战)外,规模较大的战争有三次。第一次发生于1828年至1829年。希腊于1821年掀起反抗土耳其人统治的战争。俄国插手,与英国、法国等国一道,派军队参战。1827年10月20日的纳瓦里诺战役中,英、法、俄的舰队打败奥斯曼政府的军队和埃及的海军舰队。1828年4月26日,俄国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奥斯曼帝国军队节节败退,第二年8月,俄国军队抵达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附近,奥斯曼政府被迫求和。9月14日两国签订《埃迪尔纳条约》(即《亚得里亚堡条约》)。第二次发生于1853年至1856年,即从多瑙河战役到克里米亚战争。战争第一阶段(1853年10月-1854年2月),奥斯曼帝国单独与俄国作战,战场在多瑙河下游。俄国取得锡诺普战役的胜利后,要向伊斯坦布尔进军,英国、法国急忙派兵“保卫土耳其”。第二阶段(1854年3月-1856年3月),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奥地利和撒丁王国共同与俄国作战,1854年8月之前主战场在多瑙河下游,1854年9月至1855年9月在克里米亚半岛。高加索地区、波罗的海也是分战场。战争规模大,死伤严重,俄国惨败。1856年3月30日签订《巴黎条约》。这是奥斯曼帝国与俄国的战争中来之不易的一次胜利,俄军南下控制黑海的计划受挫。第三次发生于1877年至1878年,是巴尔干危机引起的奥斯曼帝国与俄国之间又一次军事冲突,最终俄国获胜,奥斯曼政府被迫求和,先签订《圣斯蒂法诺条约》。后于1878年7月13日签订《柏林条约》。

两百多年间,俄国志在侵吞黑海沿岸土地,控制土耳其海峡,但始终未能得逞。能征善战的奥斯曼土耳其人,自从遇到俄国人之后屡战屡败,但土耳其海峡的控制权从未丧失。

转机:土俄两国迎来新时代

一战中,奥斯曼帝国与德国订立秘密同盟,与协约国为敌,在高加索和安纳托里亚东部又与俄国直接交战。1918年年初俄国苏维埃政府退出战争,高加索地区的俄国士兵放下武器,陆续撤走。根据同年3月签订的《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协定》,苏俄宣布把卡尔斯、阿达罕和巴统归还奥斯曼帝国。不到一个月,土耳其军队就占领这些地区。后来,奥斯曼军队在其他战场失利,不得不放弃高加索。根据《摩德洛斯协定》,奥斯曼帝国被协约国军队占领。

从1919年5月起,安纳托利亚东部掀起民族解放运动,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与协约国占领军展开斗争。1920年4月临时政府组成。凯末尔和伊诺努等领导者认识到,面对诸多强敌,依靠现有力量不可能取胜,必须寻找可靠的外援,于是把目光投向苏维埃政权。

《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协定》合约签订仪式

从1920年开始,苏俄的外交政策中有一条是“支持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因此,苏俄领导人放下对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成见。关键是,苏维埃政权从自身安全考虑,当时协约国占领奥斯曼帝国领土,英国持强硬的反布尔什维克主义态度,苏维埃领导人担心英国通过控制土耳其直接威胁苏俄,尤其希腊军队在伊兹密尔登陆,使他们的焦虑加重。

土耳其走近苏俄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1920年4月12日,凯末尔写信给列宁,请求苏维埃政府对土耳其给予援助。契切林回信,赞赏土耳其人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表达了对凯末尔及土耳其民族解放事业的同情,并表示要建议苏维埃政府考虑与土耳其建立友好关系。苏维埃政府采取行动,宣布放弃对君士坦丁堡和海峡的要求,也不赞成出现一个独立而强大的亚美尼亚。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一致同意,土耳其应该寻求苏俄援助,甚至那些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人也同意从苏俄寻求经济援助和道义支持。

苏俄(苏联)雪中送炭,诚心帮助土耳其

1920年7月11日,土耳其代表团抵达莫斯科,这是两国外交官首次正式会谈。苏俄准备与土耳其签订一个“友好协定”,不涉及军事,因为苏俄怕因此影响与英国贸易协定的谈判。两国分歧严重,谈判陷入僵局。高加索地区的归属问题也颇多争议,最终双方做了让步,达成和解,1921年3月16日签订《苏土友好条约》。根据条约,苏俄不再承认伊斯坦布尔的素丹政权,安卡拉成为土耳其唯一合法政府;奥斯曼帝国对俄国的经济义务被取消;两国之间所有条约被废除,并明确表示,在互利基础上建立平等互助关系,一方不侵犯另一方的领土。对凯末尔政府来说,这是重要的外交成就。凯末尔给列宁写了亲笔信。列宁也在莫斯科发表的演讲中说:“几天前我们与土耳其签订了一个和平协定,这将使我们摆脱在高加索地区的无休止的战争。”1922年1月,总司令伏龙芝访问安卡拉期间,签署了解决土耳其与外高加索边界问题的协议,两国关系的障碍被拆除。

从1920年起,土耳其不断得到苏俄的援助。《苏土友好条约》中苏俄明确表示为土耳其军队提供武器弹药。后来的研究者统计:1920-1922年,苏俄对凯末尔政府的援助主要包括步枪(共计39,275支)、子弹(579,806万发)、炮弹(132,097发)、金币(1,100万金卢布)、金子200公斤、防毒面具(2万具)、军刀(1,500把)、驱逐舰(2艘)、大炮(54门)、机枪(327挺)。苏俄还提供了数额较大的无息贷款,用于土耳其的民族主义战争和基础设施建设。然而,凯末尔在其讲话中却并未提及。

苏俄的物质援助和道义支持,是土耳其迫切需要的,因为当时孤立无援。后来,凯末尔政府逐步改善了与英国和法国的关系,可以不完全依赖苏俄政府。此时,土耳其以两国政府之间没有商业协定为由,不给苏俄贸易代表外交豁免权,并一度关闭苏俄在土耳其的贸易机构。1921年土耳其与英法等国关系最紧张时,同意按照苏土条约解决海峡问题,把西方国家排除在外。洛桑会议后,土耳其准许其他国家参与海峡问题,这一转变对苏俄是一个打击。土耳其与英法等国关系正常化,苏联政府没有办法阻止,只能继续保持与土耳其关系“平稳发展”,苏联官方声明,把发展与凯末尔政权的关系作为外交重点。

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后,因为要进行经济建设,对苏联的依赖较多。1925年12月17日,土耳其与苏联在巴黎签订《友好中立条约》。这个条约反映了苏联的愿望,苏联新闻界一片称赞声。12月24日《真理报》发表声明说,条约巩固了“两国间长期存在的现实关系”。土耳其国内也盛赞这一条约。1935年,双方同意将中立条约延长10年。此后,两国间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凯末尔在1936年的大国民会议上专门就海峡问题向苏联保证:若爆发战争,土耳其不允许任何交战国的舰艇通过海峡而对苏联造成威胁。

土耳其共和国经济建设过程中,苏联的援助起了很大作用。1925年苏联就表示愿意支持土耳其,并建议土耳其政府采用一个五年经济计划。1927年苏、土订立贸易协定。1929年至1934年间,面对沉重债务和国内严重经济困难,土耳其再次寻求苏联帮助。1932年4月到5月期间,土耳其总理伊诺努率团再次访问苏联,两国达成一项协定,苏联同意给土耳其提供800万美元的贷款,用于购买最新类型的工业设备,并决定派出专家帮助苏联。随后,大批苏联专家来到土耳其,要帮土耳其初步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1934年1月,在苏联的帮助下,土耳其正式启动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是轻工业领域。1935年,由苏联援助的纺织工厂在土耳其开业。有苏联的全力帮助,土耳其民族工业发展起来,也渡过了经济难关。土耳其也仿照苏联模式,从1937年开始在农村建立集体农庄,但不成功,不久取消计划。

凯末尔向往西方,土苏分道扬镳

土耳其与苏俄(及苏联)关系最好的时期,意识形态问题仍影响着两国关系的发展。得到援助,土耳其求之不得,但土耳其共产党的发展让凯末尔非常警惕。凯末尔担心苏联通过帮助土耳其共产党来反对政府,政治上与苏联保持距离,并坚决压制国内共产党组织的活动。

凯末尔

土耳其的共产党,接受共产国际领导,响应莫斯科的政策。而凯末尔要在土耳其建立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度,排斥苏联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希望苏联式的革命在土耳其发生。遏制土耳其共产主义运动是凯末尔的基本策略,但考虑到苏俄(及苏联)援助对土耳其的重要性,起初没有采取严厉措施。

不过,凯末尔也曾有积极应对的打算。比如,凯末尔在1920年年底设想创立一个听命于民族主义政府的共产党组织,受官方控制,不让这个组织与共产国际有实质性的联系,甚至不让它卷入政治行动。建立这样一个共产党组织,唯一目的是,向苏俄表明土耳其对苏俄共产主义非常友好,以此取得苏俄信任。当然,也可以借此排斥土耳其共产党的活动。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国内的共产党采取压制和打击。1925年3月,土耳其政府出台法律,控制工人组织及其活动,共产党的部分期刊被禁止出版。1929年8月5日,在凯末尔演讲中表达了抵制“共产主义”的明确态度。土耳其共产党的刊物《共产党人》撰文反击,称凯末尔政权“已经抛弃了它最初的反帝国主义的主张。”土耳其共产党计划于1931年直接攻击凯末尔政府,但苏联不希望两国关系因此受影响。

总体来看,意识形态的差异是两国关系发展的障碍。凯末尔向往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管理方式,而苏联的共产主义思想和运动,会刺激土耳其党的发展和壮大,这是凯末尔等领导人不愿看到的。土耳其政府需要苏俄(及苏联)的援助,但同时要抵制共产主义影响,所以两国关系不可能持久。1938年凯末尔去世后,继任者伊诺努虽然声称不改变与苏联的友好关系,但重点强调与英法等国发展关系,苏联对土耳其外交政策的疑虑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土耳其向西方靠拢,1947年接受美国财政援助,1952年成为“北约”正式成员国。土耳其与苏联的关系破裂。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