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经济大萎靡仍在继续
1月3日,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在报业辛迪加官网(Project Syndicate)发表《经济大萎靡仍在继续》(The Great Malaise Continues)一文,对2015年全球经济形势进行回顾,并提出除非我们解决全球总需求不足这一大问题,否则经济大萎靡还将继续。澎湃新闻特对全文进行编译。
一名洗车工高举水管正在工作,远处一片高档楼宇隐在泡沫水雾中。 张新燕 澎湃资料2015年可谓困难四起的一年:巴西陷入经济衰退;中国经济在四十年极速增长后首次遭遇严重颠簸;欧元区国家极力躲避希腊经济危机的影响却也无法改变经济发展近乎停滞的状态,这也让欧洲在外界看来走向一个失败的十年;至于美国,2015年或许成为它为在2008年卷土重来的经济大衰退“翻篇”的一年。
事实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已宣布世界经济进入“新平庸”时代。许多国家又回到二战结束后的悲观状态,担心全球经济可能陷入低迷,或者说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停滞不前。
2010年初我曾在我的书《自由市场的坠落》(英名Freefall)中警告,如果没有适当的反应,世界经济可能会陷入我所说的“大萎靡”(a Great Malaise)。不幸的是,事实证明我是对的:我们没有做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我们最终身处我担心的境地。
这种萎靡经济很容易被理解,并且有现成的补救措施。伴随着日益严重的不平等和盲目的财政紧缩政策,世界总体需求不足。经济发达地区的消费要远远低于那些并不发达的地区,所以随着财富的提升,需求下降。而像德国这样的国家始终保持对外顺差,更对全球需求不足这一关键问题威胁至深。
与此同时,在欧洲盛行的财政紧缩政策也在美国有所呈现。事实上,相比金融危机前,美国公共部门的雇佣人数已经减少了约50万人。如果按照政府雇佣正常扩张的速度,从2008年算起,现在应该比当时多雇佣200万员工。
此外,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正面临经济结构转型的必要性,而且困难重重:欧美要从制造业转型服务业,中国要从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向内需主导型经济。同样地,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大多数有赖于自然资源的经济体未能利用中国崛起影响下的商品价格提升来创造一个多元经济体,现在他们面临的问题是,主要出口商品的价格低迷。市场本身从来不能靠自己就轻松完成结构性转换。
基础设施就可以吸引数万亿美元的投资。 东方IC 资料未能被满足的巨大需求可以刺激全球经济增长。单是基础设施就可以吸引数万亿美元的投资,不仅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美国。其实美国几十年来对核心基础设施的投资一直是不足的。此外,全球也需要改造自身以应对全球变暖的现实。
如今我们的银行已回归正常的状态,它们已经证明它们不适合实现这样目标:它们擅长开发和市场操纵;但他们没有中介调停的基本功能。站在长期储蓄(如主权财富基金和退休储蓄)和长期基础设施投资中间的,是我们目光短浅且机能失调的金融部门。
美联储前主席贝南克曾说,过世界正遭受“储蓄过剩”之苦(savings glut)。可能存在这样的案例:充分利用全球储蓄以投资内华达沙漠的劣质房。但在现实世界中,资金短缺——甚至于那些高社会效益的项目也不能得到融资。
唯一能治愈全球经济“大萎靡”的是增加总需求。深刻的收入再分配变革会有所帮助,就像我们的金融体制改革也有所助益——不仅要防止它威胁我们,也要让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做他们应该做的事:让长期储蓄与长期投资相匹配。
但在这世界上,还有一些最重要的解决方案亟需政府投资:基础设施、教育、技术、环境问题需要政府支出;且全球各地也都需要促进经济结构转换。
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障碍不根植于经济,而在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私营经济致使我们必须认真面对不平等和环境恶化,市场无法解决这些及其本身创造出来的重要问题。换言之,灵活的政府政策是必要的。
这意味着我们要克服赤字崇拜。赤字崇拜对美国和德国这样的国家来说是有意义的,因为他们可以以负的长期实际利率借到钱,去完成他们需要的投资。在大多数其他国家,公共投资的回报率远远超过资金成本。对那些限制借贷的国家,有一项历史悠久的原则:增加政府开支、增加税收以刺激经济。但不幸的是,许多国家,包括法国都热衷于收缩平衡预算。
乐观主义者表示,2016年(的世界经济形势)会比2015年好。或许如此,但这变化会非常细微。除非我们解决了全球总需求不足这一大问题,否则我还是认为,经济“大萎靡”将继续。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