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国驻外使馆的反恐预警是怎么出来的?
圣诞节平安夜虽然不是法定假日,在中国却也是个狂欢达旦的日子,然而往年火爆热烈的北京酒吧街三里屯和后海,在这个平安夜却变得异常冷清。美国驻华大使馆在官网上发出警告是造成三里屯遇冷的根本原因,使馆的官方微博称接到信息,圣诞节前后在北京三里屯地区可能有针对西方人的袭击,建议美国公民保持高度警惕。英国及法国等国的驻华使馆也发布了类似的通知,提醒自己国家的公民提高警惕,注意安全。
那么到底美国驻外使领馆发布恐怖袭击预警的根据是什么?产生预警背后的运作机制又是怎样的呢?
恐怖袭击发生前的征兆
恐怖袭击和恶劣的天气一样,不会凭空出现。无论是台风还是沙尘暴,根据卫星图像和对相关气象数据的分析,可以大概率预测风暴发生的地点、时间以及相应的强度。那么恐怖袭击是否存在预先的征兆呢?答案是肯定的!策划如巴黎恐怖袭击和9·11事件这样的大型恐怖袭击时,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准备,和大量的资源投入。而这些都会存在一些可供预判的蛛丝马迹。例如9·11事件爆发前,FBI和中情局就已经注意到,有来自中东地区的青年正在美国境内学习民航机驾驶技术,其中一些学员更被确认与恐怖组织有联系。而巴黎恐怖袭击爆发前,德国警方曾经截获载有武器弹药和极端分子的车辆,并且发现该车的导航将目的地设为巴黎。比利时和伊拉克的情报机构,也曾经对法国发出恐怖袭击预警。因为他们分别通过自己的渠道了解到ISIS似乎正在策划针对法国的恐怖袭击,并且通知了法国政府。然而这些征兆和预警,却未能成为有关部门加强防范并挫败袭击的依据,这又是为什么?
情报工作与谍战电影中反映的情况非常不同,在电影中往往会出现一名英雄带着至关重要的情报,拯救国家和民族于危难之中。然而在真正的情报作业中,情报员或者电子情报的技术人员,只是相当于人体中的一个感知神经元。而一个国家,有无数个这样的神经元不断获取外界信息,通过情报中枢机构的处理才能做出反应,而中枢机构则负责对所有的信息作出处理和判断。人体本身也经常接受一些自相矛盾的信息,比如你靠近暖气的身体感觉热,然而其他部分则觉得冷,这时候大脑必须判断是需要出汗降温还是添衣保暖,如果判断错误那么就可能感冒。在恐怖袭击发生前,的确可能出现各种征兆,如恐怖组织的日常通信量忽然增加或者减少,部分重要恐怖分子头目意外露面或者忽然失踪等等,都足以判断将要有情况发生。然而无论多么精准的情报,都很难确定恐怖活动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恐怖组织本身也会不断放出迷惑性的信息来掩盖真实的目标。一些线人或者是知情人员,也可能为了骗取数目不大的经费,而不断抛出一些模棱两可的消息,来应付情报人员索取。现代情报机构最大的问题,往往不是情报搜集不足,而是情报数量太大,这导致分析人员无法及时筛选出具备可操作性的关键情报产品,自然也就无法成功地对恐怖袭击进行预警或做出反应。9·11事件之后,美国情报界除了调动更多的侦查资源在恐怖组织方面以外,还开始进行机构内部的力量整合,尤其是针对恐怖组织行为的分析和信息汇总方面,有了极大的进步。这才成功瓦解多次针对美国本土的恐怖袭击,现在除了如洛杉矶枪击这样的孤狼式恐怖袭击外,大规模、有组织的恐怖活动已经很难在美国本土出现。
情报界是反恐预警的基础
美国的恐怖预警系统改革,始于911事件发生后,这次改革遍及美国情报系统的每一个角落。此前,美国情报机构和国内执法部门一样,是高度分散且独立运作的。仅被列入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提供决策情报支持的机构就达16家之多。美国于1947年颁布了《国家安全法》。根据这部法律,美国总统是情报工作的最高负责人,以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的名义听取情报汇总。根据《国安法》,情报机构只有被列入中央情报总监的国家对外情报委员会中,才会被列为情报界的成员。现在美国情报界的成员共有16家,除了中情局之外,其他15家机构分别隶属于国防部、国土安全部、能源部、司法部和国务院,其中隶属于军方(国防部)的情报机构更是有6家之多,其中更包括赫赫有名的国家安全局(NSA)。这16家情报机构不仅各自有自己的情报获取渠道,也有自己的分析团队。在911事件之前,情报业务由中央情报局局长负责汇总汇报给总统,然而911证明这种体制是失败的。原因很简单,各个情报系统之间获得信息和情报并不是完全重叠,通过这些情报碎片得出的结论未必全面。所以2001年,虽然中情局和联邦调查局都认为基地组织可能攻击美国本土,却并不确定攻击的时间和模式。虽然中情局局长肩负着汇总情报的重任,然而由于和其他情报机构为平级单位,中情局局长很难超越自身的角色限制,来完成情报总汇总人的角色。各部门碍于部门利益和传统保密的需求,也很难全面与中情局共享一切信息,而应对恐怖主义威胁情报共享却是至关重要的。9·11事件之后,美国情报界开始了全面的整合更替,重新设定了管理架构。中情局局长担任的中央情报总监这个职务被撤销,在情报界之上设立了国家情报总监这个岗位,负责汇总呈现日常情报及紧急事务情报给国家安全委员会。与此同时,非情报界但可能涉及反恐业务的部门,也被纳入反恐预警和调查系统中,例如商务部、能源部、海关和联邦储备局等等部门。利用他们的专业技能对恐怖组织的金融活动、资金流向以及可能涉及的物流运输环节进行全面的监控。而后,又以中情局为主导成立了国家反恐中心,专门负责搜集和汇总恐怖主义活动的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和分析。国土安全部、国防部、司法部等部门则在国家反恐怖中心、恐怖主义威胁综合中心(TTIC, Terrorist Threat Integration Center)等框架内进行合作,将涉及到恐怖主义威胁的情报和情报分析产品进行共享。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对开源情报的重视,中情局设立了“公开来源中心 (OSC, Open Source Center)”专司搜集公开情报信息,并且对其进行分析加工。该中心,不仅生成情报产品,更会对于恐怖组织及相关人员的历史源流进行充分的调研,成为未来预警和调查恐怖组织的理论依据。而这些系统涉及到了海量的情报信息,尽管国家反恐中心已经拥有上千人的特工和分析师团队,仍旧无法全面及时地处理情报信息,幸好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脑系统正在弥补人力分析的不足。例如已经拥有生物信息的恐怖分子,如果出现在高清监控录像中,就会被系统识别且绘制出路线图。总之,情报界的分析系统会生成各种可供作为行动依据的恐怖主义威胁信息,当可能造成威胁的时候就会通过公开渠道进行公布。
本次公布的信息到底是什么机构做出的?
此次针对北京三里屯的西方人威胁信息,是由美国大使馆官方微博发出,而所有驻外使馆均为美国国务院的管辖范围。从理论上而言,国务院直属的情报机构情报及研究局(INR)具备第一优先提供情报支援的责任,INR的规模在情报界16家机构中是比较小的,至今人员编制仅有300人左右,且全部为情报分析师没有外勤人员和秘密行动部门。该机构更类似于一个学术机构,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秘密情报部门,他们直接为美国驻外使领馆和国务院提供情报支援,因此INR很可能是本次恐怖袭击预警的提出者。当然中情局牵头美国国家反恐中心,是近年来美国反恐情报产品的主要生成者,该机构不仅拥有更高的预算和更强大的人力资源,而且反恐中心承担着情报界关于恐怖主义活动的信息汇总功能,其情报产品涉及面更为广阔。国务院确实有可能根据国家反恐中心提供的情报,发出恐怖主义威胁预警。除此之外,2003年中情局还根据总统令,成立了一个“恐怖威胁综合中心”,该机构专门负责对公众、军队、美国政府部门和盟友发布恐怖主义威胁信息,包括提供可能的威胁级别以及具体的防范建议。这次威胁发布的措辞明确且具有时间地点和涉及人员的较详细信息,也基本符合恐怖威胁综合中心过往的威胁发布惯例。当然无论是哪一家情报机构发布了恐怖威胁信息,毕竟这次发布可能对中美外交关系产生微妙的影响,因此最终确定发布的把关者必然是美国国务卿。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