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外交新局|“日美同盟”升级,冲击脆弱回暖的中日关系
今年是二战胜利70周年,对于日本来讲,是战败70周年。日本的鹰派执政者首相安倍晋三在这一年里,采取了战后日本在军事安全领域里前所未有的举动——在国会参议院全体会议上强行表决通过了安保相关法案。
这些被称为“战争法案”的条款,严重违背日本和平宪法精神。国际社会对日本是否要放弃专守防卫政策和战后所走和平发展道路产生质疑。而日本通过与美国敲定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在军事发挥上打开了一个无尽的想象空间。
日本政府希望维持以日美同盟为主导的国际秩序,中国政府主张建立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这导致两国在安全领域难以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相互信赖,经济相互依存与政治安全紧张并存,中日关系进入一种政冷经温的状态。
转折:日本卷入战争可能性增加
8月14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过去的战争与侵略殖民历史发表了自己的“安倍谈话”。
尽管包含了“侵略”、“道歉”、“殖民统治”等关键词,但“安倍谈话”被认为缺乏诚意,模糊焦点,逃避责任。人们的担心和怀疑不无道理。一个月之后的9月19日,日本执政联盟凭借多数议席,强行表决通过了安保相关法案。
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王少普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新安保法规定日本即使没有直接受到攻击,也可以对他国行使武力,意味着日本“专守防卫”的安保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同时,新安保法导致日美同盟升级,这虽然使日本可挟日美同盟威胁他国,但日本也必须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配合美国的军事行动,日本的战略独立性进一步削弱。这种情况下,日本卷入战争的可能性增加,外则会恶化与他国的关系,内则将进一步激起民众反对。
东京大学大学院教授川岛真认为,新安保法案通过后,日本可以派兵到其他国家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PKO)。“以前日本是联合国主义,现在美国和北约也可以让日本出兵。以前日本不可以用武器,现在可以了。”
川岛真教授是“21世纪构想恳谈会”成员之一,该恳谈会为“安倍谈话”提供了借鉴内容。川岛真向澎湃新闻表示,日本也想在PKO中作出自己的贡献,但是也面临自卫队能力的问题、自卫队成员的保障和名誉问题,即他们在海外作战身亡后家人赡养、追认名誉等问题。“所以现在自卫队成员并不是很愿意去海外。希望中国日后还是要好好观察日本如何使用这个法案。”
“新安保法案为什么会在战后70周年被通过,这与中日美之间存在‘安全困境’有关。”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令远教授对澎湃新闻介绍,像日本这样的岛国,视海上通道为生命线,保障海上航线是其首要任务。但随着中国的崛起,日本觉得中国发展海上力量对其是种威胁。
“虽然这种‘安全困境’并不一定存在,但却被日本右翼政客所利用,日本的军事将往外延伸。另一方面,美国也在推波助澜。一个潜在的命题便是,这将给西太平洋和南海造成不确定性。”胡令远说。
威慑:日美防卫或将“无缝对接”
不过,新安保法案还没有有效化,它只是“新日美同盟”的一个回应。
今年4月27日,日美两国政府敲定了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新指针解除了对日本自卫队行动的地理限制,允许日本武装力量在全球扮演更具进攻性的角色,提出从平时到发生突发事件的“无缝”合作。新指针还首次提到“确保包括南海在内的海上航线的安全”。
“新安保法案是为了出台该指针的日本国内法做准备。在明年有效化的过程当中,前后还会涉及很多问题。”川岛真称,该指针和1997年修订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很不同,所以需要对国内法进行修改。
据川岛真介绍,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出台主要涉及3个问题:首先在财政方面,美国希望在财政状况不尽人意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它的军事表现。因此,美国将军费、军队的要求转移到了同盟国身上。包括日本在内的同盟国要对于自己国内的军队(自卫队)做出相应调整。
其次是互相主义。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的防御体系是在二战结束到朝鲜战争时期形成的,大多是双边的合作。美国的要求就是不仅美国要为日本提供保护,日本也要为美国效力。
最后是网络活动。在这样的体系当中,美国是所谓的中心(hub),而其它同盟国是所谓的线(spokes),而同盟国之间是线与线的关系,这与北约很不相同。现在要变成从点到面,所以日本有了集体自卫权。
那么,日本会如何利用升级版的“日美同盟”对抗崛起的中国呢?王少普教授认为,日本将在全局上建立日美所谓“无缝对接”的防卫机制,控制“印亚太”弧形地带的战略要地,增强战略威慑力;在局部上努力提升迅速应对所谓非法占据离岛等“灰色地带”事态的能力,强化对有争端岛屿的争夺。
胡令远表示,日美今后在信息、装备、海洋方面将有进一步合作提升。在信息共享方面,日本军事触角逐渐向外走,军事情报更加网络化;在装备方面,日美可以共同研发,美国也会帮助日本转移出售装备;在海洋方面,日美将开展军事合作训练,日本在西太平洋将承担更多责任。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此前指出,“美日同盟是在冷战时期形成的双边安排。美日双方有责任确保美日同盟不损害第三方利益,不损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手段:日本可能直接插手南海问题
日美两国在大幅升级同盟关系后,其背后酝酿多时的计划也在一步步推出。日本开始在南海问题上说事,自卫队考虑加入美国在南海上空的巡逻行动,这势必增加中日之间的紧张关系。
自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后,日本高层担心中国在南海也会划设防空识别区。日本紧跟美国,处心积虑拉拢周边国家搅局南海。中方对日本插手南海问题,特别是在军事上重返南海保持高度警惕。
“防空识别区是日美的重要抓手。日美认为通过南海搅局是一个重要平台。但会不会引发军事冲突还有待观察。”胡令远说。
王少普对澎湃新闻表示,南海是印亚太弧形地带上的战略要地,美日同盟在东亚的关注重点之一。日本已经在间接插手南海问题,例如日本海上自卫队与菲律宾海军在南海举行联合海上军演;向菲律宾和越南提供海上巡逻船;支持美派军舰进入中国南海有关岛礁附近水域等。日本领导人还称将研究是否派海上自卫队参与南海巡航,也就是说不排除直接插手南海问题的可能。
川岛教授表示,美国一方面派导弹驱逐舰拉森号巡航,一方面又开船到上海和人民解放军演习,政策是很传统的接触加遏制。但是日本没有这样的政策,日本的两面性政策是领土问题比较强硬,经济问题比较软。
“美国希望日本参与南海的自由通航,一些东南亚国家也希望日本这样做。但日本自卫队不敢去南海,一是没有相应的法律,二是中国也没有阻绝南海的自由航行。”川岛真说:“但是海上保安厅在美国的施压下难说。”他认为,海上保安厅的很多力量现在在钓鱼岛,不太可能去南海。
川岛教授指出,日本现在对于南海问题的定位主要是“发挥作用,但不过度”。日本要是插手南海问题就是在弄火。
外围:从“大三角”扩大到四角
安倍还把“橄榄枝”伸向了印度。本月中旬,安倍结束了对印度的外交活动,取得了多项成果。印度在日本猛推的“钻石安全网”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日本充分利用中印间存在的潜在问题做文章。印度作为一个大国,当然是美日拉拢的对象,印度也有制衡中国的考量,可以说有个契合点。但印度奉行不结盟政策,与美日不会走得太远,美日拉拢的作用有限。”胡令远教授分析。
王少普教授认为,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崛起,是当今世界难以阻挡的潮流。中国和印度存在一些邻国间常有的矛盾,但在希望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等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而且中国坚持的是和平发展的方针,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
王少普教授补充道,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日本领导人在想当然地构画什么“菱形战略”、“钻石安全网”,但最终会发现印度是一个非常了解和善于坚持自身利益的国家,岂是日本领导人能指挥得动的。
“‘钻石安全网’什么的只是日本外交上的噱头,不必夸大也不用紧张,事实上没有那么大的威胁。”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王冲告诉澎湃新闻。
不过川岛真教授认为,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与澳大利亚的准同盟关系。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已经在太平洋地区形成了一个“大三角”。此次与印度提出所谓的“钻石安全网”,实际上是把美澳日的“大三角”扩大到了四角。“但是这毕竟只是一个大框架,需要更多的对话和演习,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很难说。”
除此之外,从东盟的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到土耳其、印度、美国等市场,日本都在跟中国争夺订单。安倍的各国外访都有着“遏制中国”的意味。“安倍制衡中国的意识太强,鹰派色彩太明显。”
展望:维持最低限度正常关系
自从中日两国领导人在去年底的北京APEC峰会见面以来,中日间政府高层的交流和民间交流逐渐增多。今年4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雅加达再次应约会见了安倍晋三。
中日首脑在短时间内举行两次会谈,展示了重要的顶层示范,为中日恢复并展开各种层级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了新契机。此外,今年11月初,在韩国首尔时隔近3年半举行了中日韩领导人峰会。明年的中日韩领导人峰会将在日本举行,G20峰会将在中国杭州举办,中日两国能否打开新的局面?
王少普教授认为,中日韩峰会确给中日关系带来了局部改善,首先表现在恢复了中日韩政府领导人的会晤机制,使中日领导人增加了直接会晤的机会,有利于双方的沟通与了解;其次,由于该次峰会认真讨论了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等经济合作问题,对发展经济合作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再次,该次峰会强调了正视历史,面向未来,对促使中日关系向着正确方向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在正常情况下,明年的相关会议应该能在以上方面继续发挥作用。
但是,这种慢慢恢复的中日关系还很脆弱。王少普教授指出,其主要原因在于中日两国政府对未来国际秩序的调整方向缺乏基本共识。日本政府希望维持以日美同盟为主导的国际秩序,中国政府主张建立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这导致两国在安全领域难以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相互信赖,经济相互依存与政治安全紧张并存,中日关系进入一种政冷经温的状态。为逐步改变这种状态,中国政府主张政治经济两个轮子一起转。只有坚持这样的方向,假以时日,中日关系才可能发生顺应世界潮流的根本改善。
“日本精英阶层对中国发展的战略预判上,倾向于制衡中国。加上美国的主导,日本右翼把中国的发展解读成一种威胁,主要来自海上。”胡令远教授说:“因此,首脑会谈使中日关系维持到相对正常的情况,维持最低限度的正常关系,而不能走向对抗。”
另一方面,受到日本签证放缓以及日元贬值的影响,访日中国游客近两年屡创新高,消费热潮持续不断。今年是中日双向旅游逆转年,访日中国人将超过访华日本人。今年,中国人访日用脚投票,开启了访日全年化和常态化的元年,更以“爆买”日本的消费实力和行动能力表达了对中日关系的信心。
“本来比较自然的旅游成了中日关系的亮点。不过这对很冷的中日关系也是好事,应给与正面评价。对于促进中日关系也有一定作用。”胡令远教授说。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王冲也持乐观态度。他认为通过旅游观光,一方面让中国民众更加了解日本,另一方面也让日本民众意识到中国人的新形象,丢到过去的刻板印象。
“不要夸大中国游客在日本消费所产生的影响,但反而在文化交流上有促进作用。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假如13亿国民都去日本旅游10天,那仇日情绪有可能减少70%。”王冲对澎湃新闻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