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世纪新年也是从1月1日开始吗
如今,新年始于1月1日已经是一个深深根植于我们头脑,不言而喻的事实。但是,可能会令很多人惊讶,虽然公历及其前身的罗马历已经运行了两千多年,1月1日过新年却是一个相对晚近的传统,距今不过400来年的历史。
事实上,无论从对日月星辰的天文观测还是生产劳动的安排来看,1月1日都只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普通日子而已。以年历的开始确定新年,纯粹是一种人为规定。那么,就让我们暂时摒弃头脑中的固有观念,一瞥古人的新年是在何时,又是如何度过的吧。
新年属于马尔斯还是雅努斯?
历史记载中最早的新年庆祝活动始于公元前2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古巴比伦人的新年在三月中旬左右,以春分为一年的开始。这一天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直射在地球赤道上,昼夜等分,北半球温带的大部分地区都会进入明媚的春天,万物复苏,正是欣欣向荣的开始。今天,把春分日定为新年的习惯在很多中亚、西亚国家还可以看到。其他古代文明中,新年之日也大致都与太阳运行点有关,比如古埃及人、腓尼基人和波斯人从秋分开始计算他们新的一年,而古希腊人则在冬至庆祝新年的到来。
最早不以天时,而是人为规定历法第一天作为新年的是好给万物立法的罗马人。在罗马旧历中,3月1日是一年的开始,读者也许会糊涂,3月1日怎么成了历法的第一天?其实在罗马旧历中,一年原本只有十个月,第一个月是Martius,得名于罗马之父战神马尔斯,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3月。如今的9月September,10月October,11月November 和12月December在拉丁语里的原意也分别是第七、第八、第九和第十。而1月Januarius(来自双面神雅努斯)和2月Februarius(来自净化之神法布鲁斯)是后来为了改进这极不准确的历法才新加入的。
约公元前60年的罗马历法表,雅努斯月和法布鲁斯月已移至最前,第七和第八个月仍命名为Quintilis(第五)和Sextilis(第六)。为了调整回归年,最后还加上了闰月Intercalaris。罗马历是根据月相盈亏而制定的太阴历,新年的概念本就不像以太阳运动周期为基础的太阳历那样清晰。雅努斯月和马尔斯月究竟何者为一年之始,罗马人也纠结了很久。虽然在共和国时代,1月就被作为罗马执政官及政府的换届之月,官方上新一年的开始,但民间在3月1日庆祝新年到来的风俗仍然非常普遍。公元前46年,凯撒颁布法令,将旧罗马历改为阳历儒略历,这时才真正确定下1月1日为新年的观念,并通行于整个罗马帝国时代的西欧和地中海。
中世纪的混乱新年
随着罗马帝国轰然坍塌,历史进入中世纪之后,虽然儒略历仍然在使用,1月1日为一年之始的观念却逐渐消失了。传统的解释是,罗马天主教会认为1月1日和基督教信仰毫无关系,雅努斯之月第一天搞庆祝活动纯属异教崇拜的残留,于是在公元567年确定基督纪元时将之废止。
但实际上中世纪早期的教会根本没有覆盖欧洲、深入民间的广泛影响力,他们所能做的无非是把各种民间传统节日改头换面重新包装成基督教节日和圣徒纪念日。1月1日新年习惯的消失,多半还是由于罗马帝国的崩溃,原先那种征服者对被征服者、城市文明对乡村文明的统治秩序不复存在,基于历法人为规定的新年在民间也就丧失了生命力。
中世纪的新年始于12月25日圣诞节,至少宗教上的一年是如此。实际上,基督耶稣在哪一天诞生无论在《圣经》里还是历史考证上都是个语焉不详的未解之谜。12月25日原本是罗马的冬至农神节,也是波斯太阳神密斯拉的诞辰节。教会将这些古代遗产吞下,涂抹上了基督教庆典的色彩,就如同春分、夏至和秋分分别变成了圣母领报瞻礼(又叫天使报喜节)、圣约翰节和圣米迦勒节一样。
太阳神密斯拉是来自波斯的古老雅利安神祇,在罗马帝国中后期受到广泛的崇拜。他的诞辰日与罗马原有的冬至萨图恩节结合起来,成为12月25日圣诞的起源。在世俗领域,新年的开端就五花八门了。法国宫廷的习惯是复活节重新纪年,但由于复活节不是根据阳历而是阴历来确定,每年日期不固定,这就造成有些年有十三个月,有些年只有十一个。别的地方有其他的习惯:法国的博韦、兰斯,德国的科隆、洛林,以及英格兰和爱尔兰一般遵循3月25日圣母领报瞻礼;菲雅克却像古罗马人一样把新年放在3月1日;法国西部的安茹、旺多姆、诺曼底和西班牙很多地方则以圣诞为始。对广大劳动人民来说,新年被国王的掌玺大臣官署具体规定在哪一天并没有多大意义,他们祖祖辈辈的劳作和生活习惯已经为他们制定好了年历周期。
农民的新年一般是开始于圣诞节或主显节(又叫三王来朝节,1月6日),在这时,种植的谷物已经收割,人们在空场上脱粒和扬场,完成了最终的收获。冬小麦的播种,还有对休耕土地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翻耕也已结束,一年周而复始的农活终于告一段落。严冬来临,农家储备了足够的木材、麦秸和泥炭以备过冬,11月屠宰的牲畜已经变成咸肉可以享用。人们幽居陋室,烤火聊天,孩子们打雪仗,滑冰,享受为数不多的闲暇时光。
一年劳作的最后工序,脱粒和扬场新年长假做什么
在中世纪盛期,根据习惯,当年的地租、赋税早在9月25日圣米迦勒节以前就应缴纳清算完毕,此时农民除了为领主的餐桌献上如一只阉鸡或三块奶酪之类的礼物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义务。领主倒是会给他的领民们送更多的新年礼物。根据现存的庄园账目看,有时一个人能得到“两条白面包,够一整天喝的啤酒,一块抹了芥末的牛排以及一些熏猪肉”,一户五口之家可以得到相当丰盛的节日食品。
过新年当然也少不了宗教活动,人们用松枝、冬青、常春藤等常绿的树枝、树叶装饰住宅,有些人还要去位于乡村中心的教堂广场上帮忙搭建纪念耶稣诞生的马槽和上演奇迹剧的戏台。在节日期间,由邻村和本村村民组成的临时演员队伍将会在堂区执事的带领下表演《圣经》故事。耶稣诞生和东方三博士来朝当然是必演的桥段,其他无论是“喜怒无常的希律王”还是“暴跳如雷的彼拉多”,粗俗而活泼的表演总能让老乡乐上好一阵子。
另一方面,福音书里记载的那些感人场面在眼前上演,也能让人们心酸落泪,从而体悟些许本堂神甫滔滔不绝想要灌输给他们的东西。圣诞的子夜弥撒结束,人们就各自回家团聚,用传统菜肴举行一年中最盛大的聚餐。
基督耶稣诞生是圣诞节期间必定上演的宗教剧宫廷的庆典和民间大同小异,也是集会、弥撒然后聚餐的三部曲。从卡佩王朝初期开始,法国国王就会在圣诞节戴冠,不同于在兰斯大教堂的涂油加冕仪式,只是个礼仪形式。国王头戴王冠身着王袍,巡行于众人面前,向宾客致意,大小贵族则各司其职,或掌王旗开路,或持御剑随行,形成一支盛装队伍,好不热闹。不过,圣诞在中世纪的宫廷算不上最盛大的节日。毕竟凛冬时节北风刺骨,寒冷难耐,贵族们更愿意宅在家里。
最隆重的宫廷节日是复活节后四十天的基督升天节,那时正是四月底五月初,春风送暖、鸟语花香,外国的贵宾,王国各地的诸侯、骑士们都能聚集起来,见证皇帝和国王举行婚礼、加冕礼、骑士受封礼、缔结和约等各种盛大庆典,同时还能在户外支帐篷,搭舞台,搞赛诗会和比武大会,一直持续好多天。
劳动人民没有这样的余裕,他们只能在隆冬农闲时分自得其乐。圣诞节的后三天分别是使徒约翰节、圣斯特凡节和诸圣婴殉道节,虽然这其中有两个是纪念被屠戮殉道者的有些“血淋淋”的节日,但人们依然沉浸在过年的喜庆气氛中。
李腾先生在《中世纪的人们怎么庆祝圣诞节》(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12020)一文中提到英格兰“儿童主教”活动,法国也有类似风俗。诸圣婴殉道节这天,领主的侍童和教堂唱诗班的儿童会将教堂教士团的神职人员全部替换,其中,被选出来的小“主教”在祝圣完毕后,会被戴上主教冠,从议事司铎处接过主教的手套,仿佛他就是真正的教区之主。随后,这群孩童嘻嘻哈哈地围绕附近村庄和修道院游行,人们像向领主奉献一样,这个送一只山羊,那个送三只阉鸡,孩子们自然全部笑纳。到后来,这项纯属娱乐的习惯简直变成了惯例和负担,圣西尔修道院的院长忍无可忍,终于在1381年打官司将之废除。
儿童主教的巡游1月1日是圣诞节后的第八天,依照犹太教习俗,初生的耶稣在这一天进行割礼,于是1月1日这个罗马帝国时代的新年被教会命名为耶稣割礼节。中世纪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互赠礼物,但内涵已经从新年馈赠变成暗合犹太教割礼的送礼习俗,不得不令人感叹罗马教会的脑筋动得实在高明。
1月6日的主显节是为了纪念东方三博士朝觐耶稣显身而设立。依照传统,主显节当天,人们要分食一种叫做国王薄饼(galette des rois)的食物。薄饼中预先被放入一粒蚕豆,谁吃到这颗蚕豆,谁就是“国王”,可以在宴会上呼来喝去,为所欲为。这一天在很多地方也被视为新年的开始,年前还有债务没还的人要在这一天偿清。
1385年贝里公爵在主显节举行的宴会,出自《贝里公爵描金日课经(Très Riches Heures du Duc de Berry)》新年的余氛
主显节一过,为期两周的圣诞•新年庆祝活动宣告结束,这年也就算过完了。但是,正像中国人过完春节假往往还会将节日气氛一直保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一样,中世纪的欧洲人也还远未从节日的欢腾中清醒过来。
事实上直到2月的圣灰日以前,人们仍然在无所事事地享受生活。严酷的天气使人除了在自家房前屋后修修栅栏、篱笆和谷仓,干不了什么活。其间在2月2日的圣烛节,人们会从教堂带回祝过圣的蜡烛,留待暴风雨之夜或家中有人去世时点燃。
圣灰日是复活节前的四十天,这一天宣告了四旬大斋期的到来。从这一天起直到复活节,除了星期日,基督徒要守斋,不能行房也不能吃肉,是最令人厌恶的一段日子。因此在圣灰日前,众人带着“过把瘾就死”的纵欲精神,盛装列队巡游,尽情吃喝玩乐。年轻的男男女女会做出很多荒唐事,将最后一点过年气氛发挥到了极致,也会因此惹出不少麻烦。
这是古代异教迎春祭礼和狄俄尼索斯崇拜在中世纪的延续,也是现代狂欢节的由来。教会自然要对此做出诸如“恶魔般的寡廉鲜耻”和“魔鬼诱惑下的异教仪式”的徒劳谴责。但等到圣灰日来临,所有人都要到教堂礼拜,接受神甫用圣灰在前额上划十字,体会“尘归尘,土归土”的人生感悟,一切吵闹喧嚣也就戛然而止,平息下来。
大斋期前的狂欢四旬斋里,百姓们只能靠腌鲱鱼补充蛋白质,糖、蛋和奶都在禁食之列,日子索然无味。但新年的欢乐还没有最终结束,大斋期最后一周,也就是复活节前的“圣周”,每天都有宗教活动调剂人们的生活。
复活节前的星期日是圣枝主日,纪念耶稣骑驴进入耶路撒冷。大家会在城外集合,然后手持棕榈枝或柏树技游行到教堂,游行时有人持十字架或福音书,象征耶稣。法国一些地方还会请人画一头驴,而在德国人们会做一头木驴,背上放耶稣像,脚上安装滑轮,牵引着前进。
圣枝主日后的三天在集体诵读福音中度过,星期四是圣餐日,星期五是耶稣受难日。在圣餐日这天,皇帝、国王、主教、领主等显贵们都要亲自接见乞丐或来自济贫院的穷人,数量大体是12个,象征十二使徒。贵人要给这些穷人洗脚,然后一起吃饭,再赠以金币,以纪念最后的晚餐。通常情况下,这只是走个形式,穷人的脚事先已经洗过了,只需要为他们擦干,但如圣路易这样虔诚的国王会以谦卑之姿一丝不苟地完成濯足礼。
圣路易给穷人洗脚“圣周”的星期日,在长期的压抑后,复活节终于在兴高采烈中爆发。教堂钟磬齐鸣,被赦了罪的人们领取圣餐,然后用丰盛的美酒佳肴一扫斋期的阴霾。但复活节和常常与之相伴的天使报喜节的欢乐并不能持续很久,春分的到来也意味着年真的过完了,大地已经回暖,忙碌的春耕、一年的辛勤劳作开始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