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半生落魄半生狂:明朝才子徐渭的诗与画
他
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
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
七年冤狱,八次不第,九番自杀。
用他自己的话说:天下事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
此人就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他精通诗文书画并将诗文与书画完美结合,将自己的抱负与慨叹清晰地留存于他的诗歌与绘画中,构成了独特的诗画艺术。
明 徐渭 水墨牡丹图 纸本水墨 109×33cm
1521年3月12日,天才徐渭(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等)降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大家族中,他6岁读书、9岁作文,时人称之为神童,20岁时考中秀才。21岁时,徐渭入赘同县富户潘克敬家,与妻子十分恩爱,可好景不长,仅过了五年,妻子便撒手人寰,徐渭无奈“净身出户”。在此期间直至41岁,徐渭连考八次未能中举,多年以来的坎坷仕途让他变得消沉抑郁,又因青少年时缺乏父母与家人的关爱,徐渭形成了孤傲自赏又郁郁寡欢的性格,曾经自杀九次未死,因此其诗文书画大多有浩然豪爽、愤世嫉俗的意味。徐渭的其中一首《省试周大夫赠篇,罢归赋此》诗,抒发了多次落第的颓丧心情:
十谒九不荐,那能长作儒。
江光凌弃璧,关色黯归孺。
薇蕨求新主,羹汤问小姑。
风雷亦何限,终是恼凡鱼。
而与这些诗歌相得益彰的,便是徐渭开创的大写意花鸟画法。有学者考证,徐渭学画时间已近50岁,那时的他因误杀妻子入狱后精神状态极其不佳,对功名的向往早已倦怠,便投身于艺术创作中。明代文人袁宏道在《徐文长传》中说道:“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这正是徐渭思想转变的证明。
明 徐渭 黄甲图 纸本水墨114.6×29cm
清代钱杜《松壶画忆》曰:“画上题咏与跋,书佳而行款得地,则画亦增色。”徐渭把画中意向、事象和自己的主观志趣相结合,传达自己的情思。在《黄甲图》右上角题诗:“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他借螃蟹粗鲁横行的形象,来嘲讽当时那些胸无点墨却能依靠人脉关系或金钱侥幸高中、身登甲第的人。诗文的题写不仅为画面增色不少,还能直抒胸臆。
明 徐渭 墨葡萄图 纸本 165×64cm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孤独地立于书斋中,伴着屋外寒风,他叹息着自己坎坷潦倒的一生——人过半百,“青藤”渐老,满身抱负与才华如今却似一颗被人弃于野草丛中的明珠,何等无奈?落笔于纸,绘一串葡萄,题四句诗,聊以自喻,终成《墨葡萄图》。而这串大写意的墨葡萄是徐渭典型的大写意画法。此图纯以水墨画葡萄,随意涂抹点染,倒挂枝头,造就了葡萄的晶莹欲滴。徐渭认为作画“大抵以墨汁淋漓、烟岚满纸、旷如无天、密如无地为上”,他以情感调动笔墨,这幅画与其说是在写葡萄,不如说是写他怀才不遇的感慨,因为他已将水墨葡萄与自己的身世感慨合二为一。
明 徐渭 墨花九段图 纸本水墨 46.6×625cm
此外,徐渭善于将四季花卉集合于一幅长卷中,每种花卉旁也题有相应的诗句,代表作有《墨花九段图》、《十二墨花图》等。《墨花九段图》创作于1592年,此时他已接近生命终点。此画绘牡丹、荷花、秋菊、水仙、梅花、葡萄、芭蕉、兰花、修竹,虽以墨着色,但这些枝条挺拔、嫩叶舒张、花朵柔和的花卉却有着各不相同的特点,组合起来极富笔墨旋律,酣畅淋漓。与此同时,作者的思想情感也通过九首题诗表达了出来,例如:
西风昨夜太颠狂,吹损东篱浅淡篆。
那得似余溪猪上,一生偏耐九秋霜。
昨岁中秋月倍圆,海南蚌母不成眠。
明珠一夜无人管,进向谁家壁上宣。
一卷《墨花》,融合了徐渭多年来的心力,他早已看破了时空的限制,将自然生命力的意象比作自己。尽管时日无多,但这卷作品却使人感受到他生命的炽热与狂热。
明 徐渭 荷花图 纸本水墨 141.7×37.2cm
尽管晚年的徐渭以“疯子”的形象示人,但他早年因爱妻潘氏身亡而悼念她的诗词却无法不让人动容,满腹才华又愤世嫉俗的他也有着难得的深情。例如:
箧里残花色尚明,分明世事隔前生。
坐来不觉西窗暗,飞尽寒梅雪未晴。
又如《内子亡十年其家以甥在稍还母所服潞州红衫颈》:
黄金小纽茜衫温,袖褶犹存举案痕。
开匣不觉双泪下,满庭积雪一灯昏。
睹物思人,看着妻子生前用过的衣物,只觉思念萦绕心头,写下悲情之诗。如今读来,我们还能被这样的真挚感情打动。
明 徐渭 榴实图 纸本水墨 91.4×26.6cm
徐渭曾说“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说明他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认识,可以说“毫不谦虚”,这是一种“狂”。而从其诗画作品来看,徐渭也是落魄的,他的怀才不遇、不畏权贵、凄苦孤寂的心境通过这四种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徐渭的艺术与个性深深影响着身后几百年的人们,适逢其500周年诞辰之际,今天的回顾或许是我们认识这位奇人的一个独特视角。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