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斯人远去:2015年逝世的中外历史学家
【编者按】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一同缅怀了“2014年逝世的中外历史学家”(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88831),今天,请让我们铭记“2015年逝世的中外历史学家”,而最好的缅怀方式,是去读他们的书,继承他们的研究。
中国学者
刘浦江1月6日,辽金史名家、北大历史系原副主任刘浦江教授在家乡重庆垫江逝世,享年54岁。
刘浦江,1961年生于上海,籍贯重庆垫江。1979年至198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3年7月至1988年3月,任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助教、讲师。1988年4月起,任北京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至2010年,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副主任。主要专业领域为宋辽金史、中国北方民族史,著有《辽金史论》。
庞朴1月9日,中国当代著名思想史家、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庞朴先生在山东济南逝世,享年86岁。
庞朴,原名声禄,1928年10月生于江苏省淮阴县。1954年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班毕业后回到山东大学任教。历任山东大学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副总编辑、《历史研究》主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儒藏研究中心总编纂、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主任、儒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是近三十年来儒学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其学术观点“一分为三”说、“火历”说及出土文献研究推动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研究热潮。2010年9月,在山东曲阜召开的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上,他被授予当今儒学研究领域的最高奖项“孔子文化奖”。
李少白3月16日,中国电影史的泰斗级大家李少白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李少白,1931年出生于安徽太和县,1949年弃学从军,1950年被分配到重庆西南大区影片经理公司工作,1951年起开始在报刊上发表影评。1963年,参与编写的中国电影史奠基性著作《中国电影发展史》出版,影响深远。1975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主编的《中国电影史》出版。此外,他是我国第一批电影学硕士导师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位电影学博士生导师。
沈渭滨4月18日,著名近现代史学家、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沈渭滨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78岁。
沈渭滨,1937年生于上海,1953年初中毕业后,参军任福建军区干部文化学校教员。1957年作为调干生,考入上海师范学院(今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师从魏建猷、陈旭麓等先生研究辛亥革命史。1961年毕业后,任七宝中学政治教师。1975年底经陈先生推荐,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从事中国近代史、晚清史的教学与研究。1997年退休。著有《孙中山与辛亥革命》、《道光十九年》。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沈渭滨先生为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写过“导读”,该导言长达四万多字,分析入理、解读深刻。
齐世荣12月3日,著名世界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原校长齐世荣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齐世荣,1926年生于江苏连云港,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市育英中学(今25中)任政治教员,后兼任历史教员、教导主任。1954年调到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历任讲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还先后担任历史系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学院院长、首都师范大学校长等行政职务。曾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第四届、第五届)。是新中国第一代世界史学家,专长世界现代史和现代国际关系史,是这门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与吴于厪先生共同主编六卷本《世界史》,是高校通用教材。
王尧12月17日,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藏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尧在北京去世,享年87岁。王尧先生1928年生于江苏涟水,原就读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51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师从著名语言学家于道泉先生,后留校任教至今。曾任奥地利维也那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客座教授。
王先生生前为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教授、藏学家、民族史学家、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波恩大学《藏文历史文献》刊编委(1981年起)。王尧先生毕生从事古藏文资料收集和研究。著有《宗喀巴评传》、《西藏文史考信集》、《王尧藏学研究文集》(1-5卷)等,发表论文数百篇。
国外学者
雷蒙德·卡尔4月19日,英国历史学家雷蒙德·卡尔爵士(Sir Raymond Carr)逝世,享年96岁。他求学于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Christ Church,Oxford),任教于牛津大学、纽约大学等,1978年当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1987年被授予爵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西班牙、拉丁美洲和瑞典的历史,著有《西班牙悲剧》(The Spanish Tragedy:The Civil War in Perspective)、《现代西班牙,1875—1980》(Modern Spain,1875-1980)等。
彼得·盖伊5月12日,美国著名犹太裔历史学家彼得·盖伊(Peter Gay)在纽约曼哈顿家中去世,享年91岁。
彼得·盖伊1923年出生于德国柏林,1941年移民至美国。先后在丹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并获得多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1961-196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历史学教授,其后加入耶鲁大学历史系,担任欧洲比较与思想史教授,并于1984年荣获斯特林讲席教授。2004年获得美国历史学会(AHA)颁发的学术杰出贡献奖。代表作是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两卷本《启蒙时代》,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对启蒙运动作出整体诠释的最重要作品之一。
2015年,彼得·盖伊的多部作品在中国出版,包括《启蒙时代》上卷、《感官的教育》上下卷、《布尔乔亚经验》的后续诸卷、《弗洛伊德传》、《现代主义》等。
威廉·欧文·查特威克7月17日,英国国教会牧师、基督教史学家威廉·欧文·查特威克(William Owen Chadwick)逝世,享年99岁。曾任剑桥大学塞尔文学院院长(1956年-1983年)、剑桥大学校长(1969年-1971年)。
查特威克多年来著作甚丰,题材涉猎基督宗教在西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演变,以及在当代西方社会的发展。具历史学和神学背景的他还把两者结合,提出把宗教历史融入现代历史,并把道德批评和宗教观应用到他的历史研究上,是二十世纪中后期少有的学者牧师。
蒂姆·比格尔霍尔7月18日,新西兰历史学家、教育家、原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校长蒂姆·比格尔霍尔(Tim Beaglehole)因病逝世,享年82岁。蒂姆曾求学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是历史学家约翰•比格尔霍尔(John Beaglehole)的儿子,约翰的作品关注的是詹姆斯·库克船长(Captain James Cook)。
罗伯特·康奎斯特8月3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苏联专家罗伯特·康奎斯特(Robert Conquest)在美国加州因病逝世,享年98岁。
康奎斯特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对苏联历史进行研究,是西方史学界研究1930年代斯大林执政下的“大清洗”运动和乌克兰大饥荒历史的权威专家之一,著有《大恐怖》一书。
亚历山大·斯蒂普切维奇9月1日,克罗地亚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历史学家亚历山大·斯蒂普切维奇(Aleksandar Stipčević)逝世,享年84岁。主要关注伊利里亚(Iliri)历史。
杰弗里·博尔顿9月4日,澳大利亚历史学家杰弗里·博尔顿(Geoffrey Bolton)逝世,享年83岁。求学于西澳大利亚大学和牛津大学,主要关注西澳大利亚的历史与政治发展,出版了10多本著作,是英国皇家历史学会成员。
古田武彦10月14日,日本历史学家古田武彦逝世,享年89岁。出生于福岛,毕业于东北帝国大学,主要关注日本古代史与思想史,著有“古田古代史三部曲”。
安杰伊·季翰卢维斯基11月2日,波兰著名艺术史家、收藏家安杰伊·季翰卢维斯基(Andrzej Ciechanowiecki)逝世,享年91岁。
鲁道夫·冯塔登11月18日,德国历史学家、哥廷根大学教授鲁道夫·冯塔登(Rudolf von Thadden)逝世,享年83岁。主要关注法德合作与十七世纪以来的欧洲和教会历史。
辛岛升11月26日,日本历史学家辛岛升逝世,享年82岁。主要关注南印度史和南亚史,成立了日本南亚学会,参与编写《南亚的百科词典》;1985年出任印度刻文学会会长,1989年以后被推荐为国际泰米尔学会会长。获得过1995年第6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的学术研究奖。
本尼迪克•安德森12月12日,本尼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访问印尼期间逝世,享年79岁。
安德森1936年出生于中国昆明,父亲是爱尔兰人,母亲是英国人。先后毕业于剑桥大学、康奈尔大学,主要研究东南亚,尤其是印尼的历史与政治。他最著名的学说为“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同名著作1983年出版后,成为民族主义研究的重要理论。其弟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是著名左派学者。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