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今日出伏,最“凶险”的33天来了
原创 米医生 素问轩
大家好,我是米医生
没错,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出伏
今年的三伏天是
初伏7月11至7月20日10天
中伏7月21日至8月9日20天
末伏8月10日至8月19日10天
今天8月20日正式出伏
一般来讲
出伏代表着出了伏天
炎热渐消
天气应该会越来越凉爽
出伏
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日子终于过去了
但别高兴得太早
在这里想提醒大家
接下来我们却进入一年中
最为危险的33天时间
一定要警惕
因为从出伏到秋分
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
最频繁的时间
可能一天中的气温跨度会有十多度
老人常说: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
这会带给我们什么问题?
第一,血压以及心血管问题
很多人认为夏天气温高
容易出现心血管问题
或者有人认为冬天冷
才容易出现心血管问题
其实夏秋交替
一冷一热气温波动
昼夜温差大
最容易出现血压升高
加大中风,心梗等心血管疾病
第二,腹泻,胃肠疾病
出伏后
天气并不会一下子凉爽起来
尤其中午还可以看见有人吃冷饮
因为暑气的余热还在
空调依旧
贪吃凉的
夏天的湿气还是在的
所以稍有不小心
依旧容易引发胃肠疾病
腹痛腹泻
第三,呼吸道疾病开始了
中医有句话:“夏季无病三分虚”
虚的是哪里?
夏季凉的,冷的轰炸下去
再加上汗出的多
气随津脱
虚的无非是脾肺之气
然后神兽们马上归笼开学了
交叉感染的环境又来了
再加上夏秋交替
温差大,一冷一热
抵抗力差的孩子
脾肺之气较弱的孩子
就很容易中招感冒
还有就是
过敏性鼻炎高发季又要开始了
那此时应该如何养生呢?
是忙着贴秋膘
还是忙着滋阴润肺呢?
这真的要看身体情况
首先我们要有一个概念
很多人认为立秋了
我们就应该开始补一补
或者给自己滋阴润燥了
这个没错
但中医里
还有一个长夏的概念
虽然自古至今说法不一样
但实质差不多
小暑、大暑、立秋、处暑4个节气
这段时期属于"长夏”
中医认为
“长夏主湿,脾主长夏”
脾喜燥恶湿
中医里更有
秋伤于湿,冬逆而咳
意思是初秋受到湿邪的严重伤害
到了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很多人不理解这个前后原因
其实很简单
为什么初秋还会有湿?
民间有一句话叫
“大暑小暑不算暑,立秋处暑正当暑”
出伏后我们还是会遇见
高于30℃的天气
俗称的秋老虎
吃生冷瓜果,吹空调的习惯依旧在
会不会有湿?会!
伤于湿,湿是阴邪
它是会损伤全身阳气的
湿阻气机
湿会阻碍肺气宣发,肃降的
湿会让肺的气机
该降不降,反而上逆
肺气上逆
水液不能很好的宣散,肃降
最后滞留在身体里
就会日久生痰
这是内患
到了冬天,寒风凛冽
肺又是个娇脏(小公主)
它不耐寒热
当对外有寒风侵袭
对内有痰饮为患
内外夹击,直接引动痰咳
所以在夏秋之交时
你想进补和滋阴润肺之前
我们仍然不能忘了健脾祛湿
这个道理
就像你给一个机器上新油之前
你肯定得先给这个机器
清一清油垢和垃圾
先给身体清一清,通一通
你才能补得进去润得进去
在健脾祛湿之前
切记切记
出伏了
除了冷饮
以下易生湿生痰的食物
不要吃得太多
性味偏寒凉的:
绿豆,苦瓜,西瓜,马齿苋。。。
少吃
高热量,高糖分,高脂肪的
肥肉、煎炸、奶油蛋糕,巧克力。。。
少吃
其次
初秋祛湿我推荐下面这碗汤
材料:
五指毛桃15克,茯苓10克,炒薏苡仁15克,陈皮6g,百合6g,大枣6个,猴头菇两个,猪瘦肉50克(如果不想去药店配,我们微店里也有这两款汤包)
做法:
1,瘦肉处理后
将所有材料入锅,加水 600 毫升;
2,大火煮沸,转小火熬汤至剩约 150 毫升。
适合脾虚湿重,加积滞的人服用
如何判断脾虚加湿加积?
1,看舌头
湿气重的人,舌苔白厚,还可能偏黄
舌头上有齿痕
2,看大便
湿气重的人大便不爽气
大便质地黏腻
大便特别费纸
冲不干净
3,看精神
湿气重的人容易感到疲乏,懒得动
四肢无力
除此之外
我们要开始少吃辛辣的
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等
如果明显阴虚加湿重的
可以适当祛湿和清润并行
比如在上面祛湿食谱上加一点玉竹
还可以适当吃一些容易消化的润的
比如银耳,莲藕,百合等等
可能大家会想说
祛湿又防燥是不是有点矛盾?
其实不矛盾
就像昨天有个患者问我
米医生
最近早上起来眼干、嘴干是什么原因
我问她
是整个夏天这样 还是立秋后开始?
她说夏天是嘴干,秋后眼干、嘴干
这种就不排除她可能
湿气重+阴虚火旺 肝火偏旺同时存在
脾虚会生湿不生津
嘴巴会干,但又不想喝水
阴虚体质,肝火偏旺
再结合初秋的干燥
就会导致眼睛发干
好了,最后总结一下
出伏了
但我们仍然不能忘了健脾祛湿
初秋给身体清一清,通一通
秋末你才能补得进去润得进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