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古代官员与官邸产生的微妙联系,有它是限制,没它还真不成

2021-08-25 11: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团队特邀作者 朝文社 收录于话题#官员1#历史2#古代史1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侃大山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087,阅读时间:6分钟

中国封建官僚体系经过数千年的探索,形成了一套相对比较成熟完善的制度,其中核心的几条规定中就有:官员不得在自己老家任职。

官员在老家任职,容易出现庇护亲眷,滋生腐败,影响官吏秉公执法。但我们换个角度想,官吏在工作地未必有房产,那么他们住在哪里呢?

单身的还好说,有单身宿舍,如果拖家带口呢?这就不得不说其配套制度——官邸制了。

一、官员的住房福利

自秦朝确定中央集权之后,不管什么样的选拔形式,官员都由国家任命。因此上班地点没有特殊化,基本都要远离家乡。由于那时候大家普遍结婚早,官员很少是单身,上班多是要拖家带口。

为了方便官员工作生活,国家一般都会提供住房。即当地官衙后方辟出专门生活区,俗称内衙。官员携家属住在里边,这不仅是一项福利待遇,也是政治纪律。

肯定有朋友会产生疑问:这与纪律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中心点还是希望官员秉公执法防止贪污腐化。如果官员亲眷们在官衙外面居住没人监管,一些善于交际之人就会趁机走“夫人路线”,以达到目的。

官衙是严禁另开后门或边门的,这样随住的亲属只能通过内衙与前厅的连接廊道出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起居上的限制。

这并不是口口相传的潜规则,宋代对于官员日常行为有规范文件,文件中专门有一章提出要严防“内外之禁”,严格约束子弟。

大家最熟悉的反映宋代风貌的书籍就要属《水浒传》了,看看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的所作所为,顿时觉得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官宦子弟是有用处的。

不过对于古代制度稍微了解一点的人知道,一个县衙中公务员编制的少之又少(一般只有知县等3人),单凭这几个人来维持一个县城的运转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官府需要雇佣一定数量的吏员,还有一部分有功名在身但没通过科举高中的中层官员,比如功曹、主簿(科股长)等等。他们多是当地人,不需要非要带着家眷居住在县衙之内。

不过只要是当地政府拥有产权的房屋,他们可以通过优惠价格购买。比如欧阳修的老爹当初就在绵州当中层干部,他家就是“福利房”。

欧阳修出名后,随之出名的还有他当年的故居。估计绵州知府也没想到自己手里的福利房还能出个名人故居。

二、生活也是很艰难

与地方福利住房呈相反情况的,是京官们的待遇。由于古代京城就这么大,京城衙门中的官吏又多。除了汉代,之后再也没有哪个朝代有能力对京城官员们的住房大包大揽。所有人都需要自己想办法找房子住。

如果你生在京城有住房,或者京城有房产,这样是最好的。否则只能光棍一人,长期居住在单身宿舍。如果京城没有房,还要拖家带口来首都工作,那就比较艰难了。

因为需求多,所以京城房价必然贵。比如唐玄宗时期的名相姚崇,他就因为长安城里的房价太贵,只能在郊区买房。可古代城市到时间是要关门落锁的,一旦出现个夜里加班,姚丞相连家都回不去。

最后没办法,姚崇只能在城里的旅馆长期租了一间房。可毕竟不比家里舒服,再加上岁数较大,没过多久就病倒了。皇帝知道后,在接待外国使节的高级使馆区专门腾出一个跨院供丞相全家居住。

可这里总是有外国使节人来人往,生活十分不便。皇帝决定由政府出钱,在中心地段给姚崇盖了一座宅院才算作罢。堂堂一国宰相住房尚且如此困难,更何况是品级不高的官员了。

我们看影视剧发现很多人退休辞官后都要“荣归乡里”,其实很多人“荣归”是假,买不起房是真。

因为官邸是给在职人员居住的,那么解任的官员需要腾出房间给继任者。很多人由于多地辗转任职,很难在工作地买房落户。

如果老家有房还好说,如果没房就尴尬了。只能暂借在驿站或庙宇。如果家庭人口实在是太多无法安置,甚至还有在车库居住的。

这还不是特例,比如宋仁宗时期的宰相杜衍,他就因为没有买房置地,退休后在南京的车库借住了很长时间。当然此“车库”不是我们理解的车库,而是教授别人驾车的车院,类似于今天的驾校。

除了解职人员要腾房子,就连房内任何公物都不能带走,即使是宰相也不行。比如“最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从江宁府任上退休后,他最爱的藤床(公物)被夫人带回了老家。

没想到江宁府派人追到王安石老家讨回该公物,由于王安石是名人,因此被时人记入了生活日记。可谓相当尴尬。

三、为何官不修衙

我们在生活中,很多东西用坏了是不会扔的,而是修缮一下继续用。但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叫“官不修衙,客不修店”。

从字面上理解:当官的不修官衙,旅客不修门店。门店是老板的,自然不需要旅客去修。同样,由于基层官员调动频繁,有可能辛辛苦苦修缮一新的官衙便宜了继任者。

因此古代官员不愿意费力维修官衙,久而久之演变成为一种说法,好像当官的忌讳修建官邸一样。

比较著名的例子就是苏东坡写过一篇名为《滕县公堂记》的文章,大意是藤县县衙有50多年没有维修过了,友人范纯粹(范仲淹第4子)被贬到这里,实在是受不了邋遢的办公环境,于是大笔一挥下令全面修缮。

可范纯粹又怕别人别人指责自己铺张浪费、贪图享受,于是授意友人苏东坡写了一篇小文章。由于苏大学士的文章流传甚广,大家知道这件事就不会妄议指责了。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县衙小史》、《宋朝绝对很有趣》

原标题:《古代官员与官邸产生的微妙联系,有它是限制,没它还真不成》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