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98房改课题组组长孟晓苏:二次房改必须解决原有农宅的转化
孟晓苏,1998年房改课题组组长,保障房建设最早提议人之一。作为房改方案的设计人,其见证了第一次房改的经过以及新一轮房改的到来。
12月22日,孟晓苏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谈到了两次房改的不同背景,以及两次房改的意义。
孟晓苏回忆:1996年我们开始做的房改方案设计。到了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23号文,即《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提出了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自此,第一次房改拉开序幕。
孟晓苏指出,那一次房改的作用在于明确住房商品化。12月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确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向,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这和原有的住房制度改革是继承和递进关系。满足农民工变成新市民进城居住的住房制度改革意味着新一轮房改的启动。这是比1998年城镇房改更加意义深远的重大改革。
“新市民”将替代“农民工”成常用词汇
在孟晓苏看来,“农民工”的提法并不科学,其表示现在通过农民工市民化再到“新市民”的节奏非常清晰,今后“新市民”也会成为政策领域的常用词汇。
回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从三方面谈到了农民工市民化。
一是要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
二是要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使他们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
同时,要明确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向,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
“过去主要是解决城里人的住房问题,现在是要考虑到非户籍的人口,如果这一轮房改启动了,全体人民以及农民可以享受到政策福利。”孟晓苏说道。
在孟晓苏看来,此次房改惠及“农民工”,不只是允许其进城购房成为“新市民”,还应该包括对原有农宅与宅基地的处置,以制度改革解决新老住房的转化问题。
孟晓苏指出,早在2008年10月,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明确,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范转让,与城市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如今把“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提上日程,不只是允许其进城务工,而且支持其购房居住成为市民。
廉租房制度建立拖延了12年
孟晓苏指出,上一轮房改并没有百举百全。
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是政府在建立廉租房方面拖延了十二年,直到2010年政府才开始重视。正是因为廉租房没有建设,低收入者被迫去买商品房。当时采取的降房价、小户型等非政府行为,用开发商的行为替代政府的行为,但是低收入者根本承担不起商品房价,因此十二年的空缺是遗留下的问题。后来又出台了一系列对商品房的调控政策。
他表示,这一轮的库存光靠现有的城市居民消化力度明显不够,而城镇化遇到的问题正是农民想进城、农民进城购房难。此次中央将鼓励农民进城购房与化解房地产库存相结合,有利于动员地方政府以及开发企业群策群力,“财政要补贴、企业要让利、要让农民群众进城住房。”这样一来,除了化解房地产库存,也启动了新一轮的住房制度改革。这一轮的房改特点就是“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
“限购早就应该取消”
对于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孟晓苏也给出自己的见解:
“我认为限购、限贷、和对商品房户型的限制都是过时的限制性措施”。
孟晓苏提到,当时有这么一句话:逃离北上广、开发三四线,“为何三四线城市的库存大?就是因为限购搅乱了市场的信号。是错误调控导致了市场信号的扭曲。”
在他看来,现在出现的房地产库存加大的问题和整个房地产投资下滑到1.3%,这些都来自于过去的打压。孟晓苏直言,限购、限贷可归为“懒政”,是捆绑在中国经济身上的绳索,它所带来的是压制市场需求,同时也使得“供给侧”成为畸形发展的形态,既打压了消费又打压了生产。
“限制老百姓不买房,就不涨价了吗?”孟晓苏提供了记者一组数据:在十年的调控之中,前五年由于不建保障房,造成房价每年上涨8.5%,在限购之后的五年,想要打压房价却使房价每年上涨11%。过去十年的调控,导致的结果就是房价越调越高。
孟晓苏称,“当时的调控认为,抑制房价上涨,那就打压生产、抑制需求。我把这个限购比喻为打麻药,你可以麻醉当时的市场,但你麻醉市场的同时也麻醉了开发商,造成了很多城市的供应不足。大家去到非限购城市去开发,这也是现在三四线城市库存大的原因之一。因此限购政策早就应该取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