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盐城让非遗“活”起来:立法保护淮剧发展,线上还可听说学唱
盐城,一座因海而生的城市,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今天正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历史人文传承,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绚丽篇章。在这方用文化绽放精彩的大地,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
地处江淮大地的盐城,是淮剧的重要发源地与传承地,淮剧元素随处可见,淮剧表演原汁原味。一曲曲淮腔淮调,唱出了幸福生活。淮剧已成为盐城独树一帜的靓丽名片,是盐城的重要文化标识,也是戏剧创作“盐城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盐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淮剧的传承与发展。市委书记曹路宝强调,要通过文旅融合、淮剧数字化、淮剧立法、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等措施对淮剧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对于保护传承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盐城历史文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坚定文化自信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文旅融合,打造富有特色的淮剧小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建湖县九龙口湿地公园的淮剧小镇就是我市近年来重点打造的文旅融合产业项目,通过小品、构筑物等多种方式体现淮剧剧种元素,呈现“戏在村中、村在景中”的完美景象。
7月23日一大早,淮剧小镇迎来了一批小客人,正值暑期的小学生们,走进优美小镇,丰富暑期生活,“零距离”感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的魅力,体验“建湖有戏”的美妙精彩。
淮剧小镇三面环水环境清幽,空气清新,景色优美。独特的地理、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它拥有独树一帜的淮剧艺术。淮剧小镇自诞生便与淮剧紧密相连。淮剧小镇由沙庄古村改建而成。沙庄古村建于明朝,是淮剧前身的发祥地。
沙庄戏苑位于淮剧小镇的东端、主街北侧。学习哼唱、甩手舞袖……小学员们纷纷走上舞台,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字一句,沉浸练习,有模有样。滋养心灵、传承经典、感知艺术,淮剧小镇无疑是孩子们放假的好去处。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让孩子们多一点兴趣爱好,丰富课外生活,发扬传统文化,这也是淮剧魅力所在。
“淮剧小镇紧扣淮剧文化主题,以‘文旅’融合的方式,创造性地开辟出涵盖淮剧游乐、淮剧文化、淮剧演艺、淮剧商业等内容为一体的一站式淮剧主题发展模式。”九龙口镇副镇长王凯表示,小镇在文化设计层面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方面,以文化内核体现历史感,通过小品、构筑物或其它方式体现淮剧剧种元素,实现“戏在村中”构想,体现淮剧剧种“发源地”。另一方面,淮剧小镇同获文华大奖的大型现代淮剧《小镇》同名,为此,在文化设计中植入淮剧《小镇》中的元素,重点打造剧情里的十八个场景,同时植入“吃住行游购娱”业态,对原九龙口沙庄进行整体提升,使小镇成为淮剧《小镇》的原型地。
一座小镇和百年淮剧两者相互影响交融,诞生了今天的淮剧小镇。目前淮剧小镇建设初具雏形,有十八个淮剧场景、随处可见的淮剧元素。淮剧将从这里以全新的面貌传承过去、书写未来。
数字赋能,让淮剧文化成为“流量担当”
科技尤其是日益繁荣的数字化和互联网科技,则是赋予非遗时代气息并不断向前发展的“密钥”之一。《意见》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淮剧硕果馨香。为加大非遗淮剧的传播普及力度,我市利用数字赋能让淮剧文化更具“流量担当”。畅听海量经典曲目、定制专属有声明信片、在迷你戏亭过戏瘾……8月13日,“中华淮剧”App上线暨淮剧数字书屋揭牌仪式在盐城欧风花街举行,国内首座“淮剧城市会客厅”——喜马拉雅数字淮剧有声书屋揭开面纱,集听、说、学、唱于一体的淮剧体验,线上线下同步推广,全面点燃淮剧迷的热情,让委婉绵延的淮腔淮韵,再绽芬芳。
“哎呀!我的母亲啊!十年不见亲娘面,母子重逢喜又悲。这卖身银,十年前儿在破庙交给你,这卖身银,今日又原来还到儿身边……”市淮剧团青年淮剧演员沈醒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站到定向耳机的指定区域,熟悉的曲调、令人沉浸的声音,让他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在文化生活多元丰富的今天,我们演员最为担忧的就是如何让淮剧更好传承创新。虽然会定期开展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等宣传活动,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淮剧在年轻人中传承十分受限。如今,数字化赋能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利用数字平台,淮剧打破了地域和距离的壁垒。”看着满墙的有声淮剧曲目,沈醒感到信心满满。
以有声创新的方式焕发淮剧魅力,让淮剧得到原汁原味的传承,意义深远。我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线下淮剧博物馆搬到线上,通过图文讲解、模型切换等功能,多场景展示淮剧博物馆,传承淮剧文化。邀请淮剧知名专家和京剧、故宫数字化团队共同策划,先后形成9大章28个子项的数字淮剧目录框架,把深受戏迷喜爱的经典曲目进行数字化保存。截至目前,成功存储剧目210条、音视频近1300条、精修图片近1500张、剪辑成片近150条,数字化内刊书籍2万多页。以“中华淮剧”为名,打造全网首个以剧种命名的戏曲官方账号,在抖音、快手、微博等九大新媒体平台,以及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两大FM音乐平台入驻运维,吸引粉丝近20万人。建设中华淮剧官网,上线唯一以“中华”为名宣传地方剧种的应用软件——“中华淮剧”App,视听内容覆盖老中青幼各年龄段,让全国各地的淮剧爱好者组一个不限时空的“戏友局”。
传统艺术要想传承和发展必须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我市通过数字手段、文创沃土,让淮剧在网络生态中不断“出圈”,以更新颖、更吸引人的数字形象根植人心,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入圈”,也让淮剧文化更有未来。下一阶段,我市将继续围绕淮剧数字化保护,创新中华淮剧新媒体运营方式,增加戏迷互动、少儿教学体验、情景短剧等内容,提升淮剧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积极整合喜马拉雅有声平台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打造集数智阅读、淮音文创、人文活动、淮剧讲堂等功能于一体的淮剧文化新坐标,为市民群众提供多元化的数字淮剧欣赏体验。围绕淮剧文化特色,创作研发以淮剧邮票、印章、定制明信片为主的文创产品,让淮剧文化贴近生活、融入生活。
立法保护,促进淮剧事业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意见》强调,要坚持依法保护,广泛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全面落实法定职责,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监督检查。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袁国萍介绍,为加强非遗淮剧的保护和传承,促进淮剧事业可持续发展,我市依法推动淮剧保护立法工作。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安排,市文广旅局于去年11月开始《盐城市淮剧保护条例(草案)》起草工作,先后赴有关县(市、区)开展专题调研,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市、县(市、区)各有关部门、相关单位、社会组织、专家学者等的意见;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和函件,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建议,形成了《条例(草案)》,并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条例》在坚持遵循上位法的基础上,立足盐城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解决当前我市淮剧保护工作在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设施建设、政策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创建中国淮剧之乡、建设淮剧小镇、建设淮剧大数据平台,支持淮剧保护单位与研究机构融合发展等创制性举措。颁布实施后,必将是一部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的高质量法规,将为我市淮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国韵风华,淮音悠扬!非遗淮剧,在法制的护航下,必将得到更好传承,受到更多人喜爱;必将焕发无限生机,成为盐城文化自信自强的精神体现!
原标题为《创新传承,非遗淮剧“活”起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