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为什么英国愿意拿出30亿美元救助演出行业?
原创 范志辉 音乐先声 收录于话题#音乐产业87个
作者 | 鲁修修 编辑 | 范志辉
演出市场“回血”的步伐又被打断了。
各类演出也传出延期、取消的消息。作为这一轮疫情的始发地,南京首当其冲,据不完全统计,包括蔡徐坤“迷”全球巡回演唱会南京站、张云雷演唱会、硬糖少女303一周年演唱会在内的至少有6场演唱会宣布延期,数十场Livehouse演出受到影响。
而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演出市场开始慢慢“回血”,刚恢复了一些元气,这点在十一假期、五一假期两个节点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据统计,去年十一期间的音乐节总场次超20场;而今年五一期间各地举办音乐节近30场,观演人次较2019年同期上升了173%。
国外也出现了一些保护演出商免收疫情影响的新举措。
英国宣布了一项10亿美元的现场活动再保险计划(Live Events Reinsurance Scheme),以弥补由于疫情取消的演出给主办方带来的损失。再加上去年7月英国20亿美元的演出救助计划,疫情至今英国对演出行业的救助规模已达30亿美元。
其实除了英国,其他欧美国家已经推出过类似的扶持政策,例如德国10亿美元的“重启文化”计划,加拿大2000万加币的音乐产业专项基金。身处演出行业的寒冬中,我们也在思考:这些规模巨大的救助政策,为什么会出现在欧美国家?对国内的演出市场又有怎样的启示?
英国演出行业是如何应对疫情的?
2020年3月23日,英国宣布实施封城措施,演出行业进入停摆状态。直至三个多月后的7月上旬,英国才开始尝试重启各类文化展览与演出活动。随之而来的,是“英国文化史上最大的一次性投资”——一项针对演出行业的20亿美元援助计划,意在通过贷款和资助的形式,帮助因疫情而陷入经济困境的剧院、美术馆等文化场所渡过难关。
巨额资金的注入重振了英国演出行业的信心,也给演出活动的复出提供了动力。演出活动逐步开放,大量英国群众涌入演出场地,据悉,解封之后英国第一场大型演出——伦敦万花筒音乐节,就吸引了超万名观众现场狂欢。
尽管英国“影子内阁”文化部长乔·史蒂文斯表示,这个一揽子救助计划对许多人而言“太少太迟了”,但在救助计划实施后,英国演出市场处于逐步复苏的状态。据英国政府统计报告显示,2021年3月,英国数字化、文化、媒体和体育产业规模环比增长1.7%,与疫情前的差距已缩小至14%。
当然,单纯靠给演出主办方提供资金输血并非长久之计,拯救演出行业最有效的途径,是让演员们尽早回到舞台上。2021年3月,疫苗接种率仅30%的英国开始了新的探索——“活动研究项目”(Events Research Programme,简称ERP)。ERP在全英国范围内展开试点,探索如何在大型活动中避免新冠病毒的传播,以帮助各类演出尽早复出。
从室内到室外,ERP的参与者有时被要求始终佩戴口罩,有时又不必保持社交距离。从体育赛事到夜总会活动,从颁奖典礼到音乐节,ERP第一阶段的9场活动帮助策划者们从场馆类型、观演人数、二氧化碳浓度等多个维度探讨了大型演出出杜绝病毒传播的可能。
ERP第一阶段试点项目盘点
4月31日,利物浦夜店Circus Club的DJ表演是ERP中首个无口罩室内娱乐活动,超3000名利物浦歌迷在一起喝酒、跳舞。在这场带有试验性质的活动中,ERP策划者试图从多个方面限制新冠病毒的传播:随处可见的洗手液、销售点智能终端、免费口罩以及RFID无现金支付系统。
数据统计,ERP第一阶段内英国确诊病例平均日增近2万例,但在参与ERP的51319位观众中,仅有28个人在观看演出后感染了新冠。目前,英国政府正紧锣密鼓地开展ERP第二、第三阶段的试点。
就目前试点情况来看,在大型演出活动中阻隔病毒传播似乎可行,于是英国政府于8月5日表达了更为强烈的恢复演出的意愿——推出10亿美元的现场活动再保险计划。在这份“世界上唯一涵盖如此广泛的现场活动的保险计划”中,演出主办方可以通过购买保险来规避演出因疫情取消的风险,如果演出取消,政府和保险公司将一起赔付演出的前期费用。
据悉,在现场活动再保险计划中,英国政府精算部(The Government Actuary’s Department ,GAD)开发了一个模型,用于估算保险公司和政府支付该计划涵盖的演出活动取消费用所需的费用,95%以上的费用将由政府承担。
目前,作为伦敦劳合社成员的3家头部保险公司已经参与进来,已集体承诺提供了约 3500万英镑(超4800万美元)的可用资金量。加上去年的20亿美元救助计划,英国政府已为演出活动的复出支付了近30亿美元。
为什么英国政府愿意拿出30亿美元?
疫情爆发至今,英国政府一直从未放弃过“群体免疫”的想法,而这种对疫情的“宽容”态度给演出的复出提供了可能。
从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最早提出的“群体免疫”计划,到如今英国的成年人疫苗接种率超90%,“群体免疫”思想贯穿了英国抗疫历程的始终。在这种思想下,英国对可能出现的病毒传播相对“宽容”,理论上给演出的复出开了“绿灯”。
比演出人员更想重返演出现场的,是观众。英国人崇尚文化,也钟情于各类演出活动。除了带来观感上的享受,演出活动往往能够契合英国人的社交需求——骨子里保守骄矜的英国人期待在多元的演出活动中释放个性。苏格兰政府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0000名受试者中,12个月内参与过文化活动的被调查者的心理健康率要比没有参与过文化活动的高出60%。
英国人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也离不开政府多年以来的推动。16世纪起,依靠“日不落帝国”的全球扩张,英国人也建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尽管二战以来,其国际地位一跌再跌,但英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国民文化自信的强化。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演出活动一直在被给予较多的支持力度。
从经济贡献上,演出市场也确实带来了不小的收入和就业。疫情前的2019年,演出市场给英国创造;约180亿英镑(超1600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效益,约占英国年经济总量的1.1%。相比之下,同年我国的演出市场规模约为840亿元人民币,仅占我国GDP的0.08%。
正如英国数字化、文化、媒体和体育部(Department for Digital, Culture, Media & Sport)大臣奥利弗·道登所言,演出行业对经济和就业至关重要,“演出再保险计划”能帮助人们回到更有意义的生活中去。
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与经济形态下,拯救演出行业成了英国抗疫历程中的重要诉求。
但其实,面对新冠病毒较为迟钝的英国政府之所以能在演出行业频频推出强有力的政策,离不开演出行业的自救和游说——疫情爆发至今一年半的时间内,不少行业协会和组织选择向政府施压,以推动演出行业救助计划的落地。
去年8月,为了向政府证明剧院重开的安全性,72岁的作曲家韦伯身着印有“拯救我们的舞台”字样的T恤,自愿参加了新冠疫苗第三期的注射试验;同是8月,包括滚石乐队在内的1500余名音乐人向英国政府请愿,要求重新开放演出活动;今年6月,英国现场音乐行业组织LIVE甚至起诉了英国政府,迫使其发布ERP第一阶段的报告,翌日,这份调查报告就被公诸于世。
除了自救行动外,演出行业长期以来的风险意识早早地给救助计划的落地构建好了基础。疫情爆发前,英国演出市场就有购买活动取消险的习惯,这也是英国政府选择以保险的形式对演出市场进行援助的原因之一。
从观众到演出者,再到第三方政府及保险公司的介入,整个演出行业生态中透出的重返舞台的躁动被一再抑制——近几周英国疫情又出现反弹,7月至今,英国每天的新增确诊病例都在2万以上。在前后注入30亿美元后,英国的演出市场究竟会走向何方,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为什么演出取消险在国内得不到推广?
短期内要求政府出台向演出行业提供巨额资助的政策不太现实,而对于那些真正遭受巨大打击的企业来说,资金补助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在如今疫情频繁反复的形势下,除了加快探索新的演出形式、盈利渠道的老生常谈外,更应该从国外演出市场总结的经验,提高对未来演出活动未雨绸缪的风险意识。
比如,国外的演出活动取消险由来已久,制度也较为完善。大型活动(如赛事、演出等)取消(含延迟、改期)保险在海外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险种,应用非常广泛,如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等国际顶级赛事,以及演唱会、音乐会、话剧等演出活动,都可以购买活动取消保险。当演出取消时,保险公司将赔偿演出商实际发生的包括票务销售在内的前期成本。
据音乐先声了解,在体育赛事、大型演出活动的前期费用中,往往都包含3%~4%的活动取消险费用,即100万美元的限额要支付出3万-4万美元的保费。英国的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简称“温网”)是购买活动取消险最成功的范例之一:2003年后,温网就在投保项目中加入了流行性疾病这一项,每年保费约160万英镑,且保险条款还在逐年优化。据悉,现在的保险条款内包含各类对赛事造成破坏的场景,从公共卫生事件、恐怖事件到全国进入哀悼期等因素,都被考虑在内。2020年,由于疫情被迫取消的温网一次性获得了1.14亿英镑的赔偿。
不过,去年由于疫情影响,国外做活动取消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已经承受了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在疫情的突发与反复中,演出市场随时可能陷入停摆危机,相关从业者可能就此失去生存的根基。在此背景下,商业保险与政府救济的双管齐下或许才能真正做到未雨绸缪,在意外发生时真正减少演出活动取消可能带来的损失,真正增强演出主办的抗风险能力。
排版 | 安林
原标题:《为什么英国愿意拿出30亿美元救助演出行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