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破解“仅次于原子弹的机密”:新中国是如何独立自主研发、印制人民币的

2021-08-20 08: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陈发奎 档案春秋

印钞到底有多难?曾有人将其比喻为“亚核”,也就是“仅次于原子弹的机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包括苏联等在内的技术领先国家对印钞核心技术采取封锁政策,新中国在印钞的材料、技术、设备、工艺印制等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如何摆脱对其他国家的技术依赖,真正独立自主地印制人民币,这关乎整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安全,也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

1955年,上海市民在兑换新版(第二套)人民币(上海市档案馆藏)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成立并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后来,第一套人民币由于纸张质量较差,票版种类多,规格不统一,在1955年2月由国务院发文收回,并于同年4月1日停止流通使用。

第二套人民币发行于1955年3月,印制工艺较为先进,票面设计主题鲜明,受限于技术条件,这套人民币中有部分(大面额的3元、5元、10元券)是在苏联印制的。随着国际形势的日益复杂和中苏关系的逐渐紧张,中国人民银行于1964年4月14日发布了《关于收回三种人民币票券的通告》,决定从4月15日起限期收回1953年版的3元、5元和10元纸币,一个月后停止收兑,不再流通使用。

第一套人民币样张

第二套人民币样张

其实,在第二套人民币正式发行后不久,独立自主研发、印制第三套人民币的工作任务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指导。1959年8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管理局技术研究所揭牌成立,由人民银行印制局总工程师柳溥庆兼任首任所长,组织全行业的科技人员以研制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钞票为目标,攻克“亚核”难关。

第三套人民币样张

0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柳溥庆,1900年出生于江苏靖江。他于1920年在商务印书馆师从美国印刷专家海林格,学习彩色照相制版技术;1923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924年4月赴法国勤工俭学,学习美术和印刷;1927年8月转入苏联中山大学,并在莫斯科四家印刷工厂传授印刷技艺。柳溥庆在印刷和美术方面都富有经验,是组织团队、担纲攻克“亚核”难关的合适人选。

柳溥庆,江苏靖江人,199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杰出出版家”称号

要印制世界一流的钞票,就必须有先进的印钞机器。当时要到德国去买机器,有人说要订购六台印钞机,柳溥庆建议买一台,他说:采购回来以后,完全可以仿制,六台要花多少外汇啊?我国有那么多外汇吗?我们有工程师陈宏阁,可以仿制印钞机器。

印制管理局王文焕、贺晓初、杨秉超、柳溥庆等领导和厂领导商量后,决定扩大研制队伍,调上海五四二厂工程师陈宏阁等加入研制小组。陈宏阁会设计,擅长印刷机器制造,曾参与制造凹印机、三色平版胶印机。凹印机用于印刷钞票、邮票等票券,其印制出来的纸,不同于平印,具有凹凸感。

陈宏阁

三色平板胶印机图纸

不多久,各路精英齐集北京。研发小组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印制管理局副局长贺晓初领衔,来自原八路军晋察冀印钞厂、冀中北海印钞厂、新四军江淮印钞厂(一、二、三局)和全国来的专家,会师在北京五四一厂,由厂长直接抓,两个副主任负责,把实验小组班子搭起来,先做实验后定方案,大家积极性很高。

主要任务就是研制我国自己的新型印钞机,为此成立了145甲型双面印钞机设计组,设计指导平凸印一版四色接纹印刷机。

印钞机设计制造国有化的全班人马,欢送沈永斌光荣退休。一排左起:鲍振增、陈宏阁、沈永斌、于成群、朱焕明 二排左起:刘国栋、陈生文、李根绪、喻广华、关立桐、唐金铎

大家一致认为,陈宏阁提出的自行研发翻造印钞机的设想细节可行。于是就像招标一样,由各地先搞实验。北京五四一厂胶印机车间副主任31岁的李根绪,根据该厂前辈沈永斌早年设计的“图纸”、印样以及陈宏阁提出的原理,连夜抢先把方案做了出来。沈永斌的设计图纸在原理上是相当高明的,但有时代条件的限制,在结构和选用的版型以及印刷工艺方面尚需改进,而且“图纸”是象形的草图,要真正制作标准化的机器,需要画出总体布局的总图和各部件的分图以及零件图。

当时上级决定机器由五四一厂来做,机器代号是五四一,倒过来念就命名为“145”甲型机。李根绪的方案通过后,五四一厂开始攻关,陈宏阁具体指导,讨论选用什么结构,并亲手设计图纸。

陈宏阁在北京印钞厂设计印钞机

1960年,我国第一代国产印钞机器——平凸印一版四色接线印刷机(145 甲型机)终于研制成功,该机全机结构由输纸部、接纹印刷部、出纸部3个部分组成。接纹印刷部的结构有色模分色、传墨、集色胶皮辊筒等机构。印制出来的图案、花纹具有四色接纹的特点,该机技术新颖,防伪性能强,印刷成品质量稳定,该机在国内首创,属国际上先进技术。当时这台机器一共造了三台,用于高防伪证券印刷。

平凸印一版四色接纹印钞机,即“145 甲型机”示意图

不久,在145甲机的基础上,245甲机开始研制。245甲机的研制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机器长13米,高4米,几万种零件必须全部记在脑子里,每一个细节都要反复推敲、仔细确认,一丝一毫的差错都可能使这个大家伙变成一堆废铁。由于245甲机采用的是比145印钞机更复杂的接线印刷技术,很多技术上的难题没有前车之鉴,一切必须自己解决。

245甲型双面印钞机

245甲I型工作原理示意图

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245甲机终于在1962年11月试制成功。从145甲机到245甲机,这种机型开辟了我国印钞接线技术的先河,从技术工艺上讲,245甲机较145甲机有一个质的变化。从此前的四色集印到八色集印,从原来的单面到双面印刷一次完成,245甲机不是简单的数字增加,而是完成了一次飞跃。

1965年2月,该机获得国家发明证书。

两部印钞机:凹印多色接纹循环擦版法和平凸印一版四色接纹印刷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颁给集体的发明证书

第三套人民币的印刷设备,使用了我国自行设计的145甲型印钞机、245甲型印钞机、145丁型印钞机。第三套人民币的用纸,也实现了国产化。1960年3月,第三套人民币1960版1角券开始在北京国营五四一厂印制,标志着第三套人民币正式投入生产。

02

首创水印为国争光

同样是在1955年,柳溥庆开始带领团队研制国产水印纸。1957年,他赴苏联考察长达四个月,书写100多页的考察报告,揭开了苏联制造水印纸的核心技术——网笼技术。

尽管参观时苏方保密措施严格,规定不准问、不准录像、不准拍照、不准记录。在只能走马观花的情况下,他独具慧眼,凭着灵感和超凡的智慧,发现了网笼的秘密。

柳溥庆依据制造水印纸的原理,复制网笼原型,提出网笼原模的方案。他亲自负责水印圆模研制,带领水印原模团队,提出研制网笼原模方案,从设计、雕刻、电镀制版、制网四道工序开展研究。经过一系列实验,克服了一个个技术难关,终于取得成功。

1957年,柳溥庆考察苏联赤岩印制局印钞厂

1959年秋,柳溥庆和轻工业造纸局陈彭年总工程师领军的团队紧密合作,在一无苏联专家、二无国外资料、三无设备的情况下,自力更生,首次试制成功首批国产水印钞票纸,即五星、长方形古钱水印纸,并用于印制我国的两元券、一元券和一角券。

贰圆券的水印设计稿设计精致,为五角星和长方形古钱,它们上下左右交叉排列,组成为满版水印图案。五星和古钱分别有三个层次,并有黑、白、灰三种颜色的水印图案,经抄纸后,效果显著。此水印钞票纸产品问世后,曾印制了我国人民币贰圆券、壹圆券、壹角券。这是我国有史以来,首次采用自己生产的国产水印钞票纸印制钞票。

第三套人民币贰元券(正、背面)

为了加强防假效能,人民银行计划在1元、2元、5元、10元各券中分别设置防伪水印,并且结合图景的结构,安放在各券图景的地纹空白处,务使水印明显,便于人民鉴别。水印图案初步设计稿3种:和平鸽、国徽、天安门。水印制作在国内还是初试,尚无经验,在生产前还要不断地试制改进。

1962年印制技术研究所开始实施水印新工艺探索研究计划。经柳溥庆领军的团队艰苦努力,印制技术研究所试制出的可用于10元券的天安门固定水印,为生产精细图案水印纸积累了丰富的基本数据,打破了英法美及苏联对水印技术的垄断,开辟了我国独创的制造水印纸的道路。

第二年年底,在保定钞票纸厂展开大会战,邀请全国25个单位的造纸机械设计安装、美术雕刻焊接等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到保定。在轻工业部陈彭年和柳溥庆的统一指挥下,攻克了水印纸的技术难关,经过半年多的试运转,保定钞票纸厂原网印纸机试制成功,生产出“天安门放光芒”固定水印钞票纸,应用于第三套人民币10元券中。时至今日,人们还像称呼自家人一样,亲切地称它为“争气纸”。

第三套人民币拾元券正面图案:人民代表步出大会堂(又称“大团结”)

第三套人民币拾元券背面图案:天安门城楼

1964年10月28日,央行和轻工业部有关领导共同验收了新中国首家钞票纸厂—六零四保定钞票纸厂。该厂组织实施了“水印新工艺试探性研究计划”,试制成我国第二批国产水印纸,经数十次对印钞纸进行“表面施胶”试验,使钞纸耐折度超过6000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验收现场,柳溥庆心潮澎湃,当场挥毫题写:“首创水印为国争光”八个大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无比喜悦和激动的心情。这是至今为止,我们所见到柳溥庆用毛笔题写的唯一一幅书法作品。

柳溥庆团队研制成功的水印纸,获得了轻工业部、河北省科技成果奖,并列入全国114项科技成果,载入国家科技成果史册。他由此成为印制行业科技人员的一代宗师、杰出管理者和众望所归的人民币印制技术研发的技术主帅。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给柳溥庆的发明证书

03

专家团队参与美术设计

印刷设备研制取得突破,如何进行人民币美术设计并予以绘制,很快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专家罗工柳、王式廓、周令钊、侯一民、陈若菊、邓澍等主持下,组成由印制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张作栋、石大振、贾鸿勋、刘延年、沈乃镛等参加的设计绘制小组。

侯一民绘画作品

人民币印制是国家行为,参与美术设计的人选需政治可靠,业务一流。王式廓是解放区延安鲁美来的,侯一民是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地下党,周令钊曾在抗战时武汉三厅工作,罗工柳从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去延安鲁艺,后来游学苏联,他是人民币设计组的组长。

据后来解密报道,这些画家都有参加革命实践的经历,对党和国家有深厚的感情,接受任务后,常常周末被接到五四一厂,干一天一夜,星期天很晚再送回家,根据人民币设计的思路方案进行绘制。

柳溥庆以印制研究所长身份参与人民币设计的组织协调。身为印刷印钞专家的他,早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来赴法国勤工俭学,主要学的也是美术。在出洋留学的画家中,他与林风眠、徐悲鸿几乎同时。在人民币的设计过程中,柳溥庆谦虚谨慎,从不宣扬自己的绘画经历,但画家们在合作过程中,都无一不感受到他的学识素养和艺术魅力。

第三套人民币贰元券正背面画稿(周令钊绘制),22x14.5cm,1960年,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藏

在第三套人民币的设计与印制过程中,周总理多次仔细审阅新版人民币方案和画稿,提出了十分明确和具体的修改完善意见,李先念、薄一波副总理,曹菊如行长,胡景法、黄亚光、陈希愈、乔培新、胡立教、李绍禹等副行长也先后批示。每次上级领导批示,王文焕、贺晓初、杨秉超、柳溥庆等立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抓紧召开会议研究,认真贯彻落实。

04

设计与雕刻工艺之美

第三套人民币的设计艺术水平较第二套人民币有新的提高,创作思路更为严谨。在版面设计上,打破了传统的边框套路,票面开放,人像、风景与装饰图案的组合生动、活泼而不失平衡稳重。

第三套人民币壹元券正面图案:女拖拉机手

美术专家为画好每一个人像和场景都下了很大功夫。如侯一民教授深入矿山、草原搜集素材、写生,曾为画好“女拖拉机手”,专程跑到一个国营农场,找最好的角度画了一张又一张素描稿。周令钊教授为了更准确地展现长江大桥的风采,和五四一厂设计室主任张作栋一起坐在武汉的龟山上画武汉长江大桥,前后画了好几天。

第三套人民币贰角券正面武汉长江大桥景铅笔大画稿(周令钊绘制),38.2x19.6cm,1960年,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藏

第三套人民币贰角券正面图案:武汉长江大桥

专家的参与,保证了第三套人民币的艺术水平。在第三套人民币之前,设计新版钞券一直沿用先拼花纹图样版(就是将一些现成的花纹印样重新组合拼粘)再手绘主景(一般都是素描稿)的报样方法。

第三套人民币第一次使用了直接手绘彩色设计稿的报样方法,这样,既便于修改又便于观看,使审稿者一目了然。这得益于新一代设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第三套人民币的雕刻为新中国印钞业增添了新的光彩,雕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吴彭越的5元券“炼钢工人”和鞠文俊的1元券“天山放牧”至今被人们称为经典之作。吴彭越用迥异于传统的线条,刻画了炼钢工人的刚毅,整个票面生机勃勃。鞠文俊的“天山放牧”作为风景雕刻作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第三套人民币伍元券正面图案:炼钢工人

第三套人民币壹元券背面图案:天山放牧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于1962年4月20日开始发行第三套人民币。经过18年(1962年~1980年)的调整、更换,共发行7种面额,13种版别,分别是壹角券(币)4种、贰角券(币)2种、伍角券(币)2 种、壹元券(币)2种、贰元券1种、伍元券1种、拾元券1种。

作为新中国独立研发、印制的第一套流通纸币,第三套人民币自1962年4月20日发行枣红色1角纸币起,到2000年7月1日停止流通,前后历时38年,也是目前已发行的五套人民币中流通时间最长的一套。

杂志编辑:徐烜

新媒体编辑:方亚琪、雷蕾

排版:梨央、方亚琪

原标题:《破解“仅次于原子弹的机密”:新中国是如何独立自主研发、印制人民币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