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当年参演《北京欢迎你》的明星们,现在如何了?
原创 洞穴俱乐部 北戴河桃罐头厂电影修士会
东京奥运会,获得了北京之后又一次全民式的关注。
因为这是一个不用倒时差的国外奥运会,所以我们讨论的热度也空前高涨。
这段时间,我们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进行了里里外外的回顾,记忆充满了怀旧情绪。
开幕式、彼时盛年的运动员、开始加速的生活,以及当时的自己。
当所有这些画面变淡,声音反而留存得更久。想起2008年,有一个旋律,当年扎根得太深,以至于就像那句歌词: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那就是“我家大门常打开“。
那年,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听到它,报纸、电视、网络,在有关部门的支持推进下,交通电视、铁路航空等渠道也循环播出。
除了这些,更能反映出它受欢迎程度的,是手机彩铃的下载量、音乐频道的点播量、KTV的演唱量,当年这些流量都保熟。
它不仅是一首歌,也以歌代语,成为年度语,成为北京欢迎世界的标志。
一首歌这样铺天盖地的存在,今天已经不可能再见到了。
当时我们可能听它听到秒换台,秒切歌,听到想打身边哼的人,它的辉煌恰逢其时,对它的情感记忆也一并留在了当年。
所以,今天我们再谈论《北京欢迎你》,我们在谈论什么?
2008年3月,北京朝阳区,某川菜馆。
一个戴眼镜的胖子陷入沉思。餐桌上正群情激奋地往外蹦词:
“大气,必须得大气!”
“大气是大气,就害怕一听太冠冕堂皇,没人味儿。”
“说得对,我们要的是全中国老百姓都能唱的,生活中没事儿就爱哼的……"
胖子推敲了半天,突然开口:“各位,既然是在家门口,那咱们怎么就不能加点民族元素呢,越是民族的,它越是世界的,往前连着几届都走国际风,还没敢用‘民族’的方式演绎过吧?”
众人一听,对这个有些冒险的主意都感到很兴奋。
在那个饭桌上,大家最后都同意了——把《北京欢迎你》写成一首歌谣。
说这话的人是内地最重要的音乐制作人之一——小柯。
国家这次布置的“命题作文”,要求简单明了:
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宣传曲,这首歌将在开幕式倒计时100天的时候放出,届时要点燃国人迎接奥运的激情。
简单来说,就是要让全中国人都爱听爱唱。小柯开始后悔了,后悔他轻率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倒计时一周年,天安门广场上唱响了一首《We Are Ready》,阵容不小,有足足133位歌手。
受到现场情绪感染,去停车场取车时,小柯突然来了灵感,就蹲在协和医院门口,三两下写了首《为生命喝彩》,后来入选了残奥会曲库。
那首歌受到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主题曲《Hand in Hand》的影响,格局很大,这次他决定要写一首反宏观的北京歌谣。
有三四天,小柯把从小到大听的中文歌,从民族的、部队的、内地摇滚的,到港台流行的,都过了一遍,分析旋律共性,和弦走向。
这时,他脑子里突然悠悠地飘来一个声儿,好像是过去北城卖冰糖葫芦的吆喝。
解放前的老北京,北城是内城,是政治中心,住的都是深宅大院,一声吆喝,要够悠扬深远,才能把院子里的人喊出来,还要动听,人才乐得出来。
既然是《北京欢迎你》,那当然要有local风情才能把人吆喝来,这声吆喝,后来虽然没有具体变成哪一句,但味道已经在了。
正式动笔,还是困难,因为他只知道会是群星,但不知道有谁,所以写作要足够宽敞,得装得下各种唱腔,各种风格,还不能太有难度,要你我他听了都能学会。
查阅了各种资料后,主歌有了:“我家大门常打开……”但副歌迟迟写不出来,就只能一直重复,加速,升调,直到结尾。
最后他形容“北京欢迎你”那句完全是喷出来的,把前面温柔小调半掩着的门,一下推开了。
歌一写好编好,录音即刻开始,第一个到的是王力宏,小柯听完觉得真好,正好还没demo,就忽悠着力宏唱了整首。
当时刘欢人在美国,demo发过去,把他的部分划了出来。但刘欢把整首歌录了三遍传了回来,还写了一封特长的E-mail,说哪句该怎么改,自己第三遍唱得最好什么的,最后成品出来,欢哥才发现:嗷,就一句啊!。
成龙大哥是最敢唱的,把demo听了很多遍有备而来,雷厉风行地说“来吧”,说着进了棚。他临走时似乎还没唱够,和工作人员念叨:“我要多唱,还可以唱得更好。”
蔡依林听到的demo,最初是美声版,她以为自己也要唱美声,还准备练一练,最后被告知,才有了她本人甜美的声音。
周华健是录音棚的开心果,他的笑容感染了疲惫作战的工作人员。临走时,他高兴地拍了拍小柯的肩膀:“恭喜恭喜,好歌,希望是我写的哈哈哈。”
《北京欢迎你》的结尾有两个9拍的超长高音,也变成了每位歌手的高难度挑战。至于为什么唱九拍,因为九是中国最大的数字,两个九拍就是九九归一,希望中国运动健儿拿到好成绩的意思。
不过最后只有轮回乐队原主唱吴彤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戴玉强将这个High D演绎得最完美。
明星们在北京一落地,就赶来录音,录完就去拍MV和奥运祝福视频,工作周期很紧张。
《北京欢迎你》的MV本身没有故事性,就是演员在北京的特色景点前,表现中国传统元素,但MV之外却有很多细节。
比如说王力宏在中华世纪坛写书法。
任贤齐在琉璃厂玩古董。
韩庚在四合院画脸谱。
还有那年刚刚竣工的奥运场馆,鸟巢、水立方、五棵松,也都派明星过去了。
因为时间紧迫,没人挑三拣四,何润东到时,赶上大雨。他在宾馆等了两天,雨小了立即开工,拍完外景已是午夜。
与此相反,谢霆锋这组在故宫拍,正值北京高温酷暑,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连值勤警察都看不下去了,请他们到警车里休息。
因为有78个明星,所以场景齐全到,今天照着去北京旅游一周都没问题。
那一天也可能是北京明星密度最高的时候。
到此为止,从3月初提出创意,到制作完成用了一个半月,录音素材文件有11个G,两个星期完成了歌手录音、拍摄和祝福访谈,6天完成了后期,纪录片就拍了7000多分钟,200多名工作人员为之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七八十人,一递一句来到几个话筒前,微笑洋溢而团结的样子,还是让人无法不怀念当年华语乐坛的实力。
后来,奥组委文化活动部部长赵东明说:“在《北京欢迎你》的创作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几乎都有感人的故事。在这个团队里,没有明星和大牌,只有奥运参与者,所有的人都放弃了名利,无怨无悔地为奥运无私奉献。”
知乎有一个问题:《北京欢迎你》是如何请到那么多大牌艺人参与演唱的?
题主觉得全明星阵容,这手笔也太大了,即使不是为钱来的,谁能做到请动这么多人啊?
这问题,有点奇怪又不奇怪。
当年参加录音的明星总共有78位,奥组委首先提出了一视同仁的要求,那就是签“保密协议”:
这些硬性要求,当然会打断明星的工作安排,甚至要推掉商演,承担违约责任,就是赔钱。可得到的反馈全是“OK”:可以调整出时间,按规定办事。
还有许多当时没在邀请之列的明星,主动联系筹备小组要求参与,有的甚至说:“哪怕不让我唱,在录音室打杂都行!”
《北京欢迎你》已经过去13年,再回看那个全明星阵容,可以分成几组:
01
刘欢,论国民级,是所有人里渗透得最广的。
那英,唯一拿金曲奖歌后的内地歌手,反装逼达人。
韩红,内地第一女rapper。
孙楠,内地乐坛大哥是刘欢,剩下一哥就是他。
韩磊,帝王之声,哪个大帝剧没他,都够跌份儿的。
剩下的也都至少有一到多首成名曲,都是唱一辈子商演不愁,永远鲜活在老人们心里的艺术家。
他们赶上了《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把国民度的红利充分释放。
当两年导师,比比赛,如愿拿冠军,再次巩固最大多数受众的承认,这个群体的地位已经是半永久了。
02
港台当红偶像组
孙燕姿,男周女孙,永远的青春,后来热度比较低了,但微博的一次直播,当她唱出《天黑黑》时,却又引爆了网友们的怀念情绪。
是否成人世界的背后,总有残缺
王力宏,优质偶像,最近学编程做软件,就为教人唱歌,有一段时间,人们叫他小基努里维斯,后来王力宏直播卖课,在观众怂恿下直接把胡子全刮完了。
蔡依林,从宅男杀手到“地才”,再到40岁feel damn good的独立女性代言人。
谢霆锋,厨子,偶尔回归拼命演员、挚爱摇滚的吉他浪子。
这个群体今天基本全部在线,群众基础深厚,都是从港台唱片黄金时期的末尾走来的中流砥柱。
时下的不景气,让80后90后突然集体怀念,这些曾经的当红偶像,他们有的成家了佛系了,有的还在持续输出,开拓自己的版图,在综艺里随便露一手,都能轻松在年轻人堆里一骑绝尘。
03
演员组
演员们基本都唱歌一般,像成龙、黄晓明、林志玲,但重在参与,当时还没有集体流行跨界,互相分一杯羹,也没有粉丝硬说他们会唱,“闹太套”还被群嘲多年。
04
内地选秀组
2005年超女的三巨头,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那时才刚刚被投票出道两三年。今天已经有了各自成熟的风格路线,经历过娱乐圈的波折起伏,在新的选秀里成为导师。
她们的粉丝群,至今依然坚挺,周笔畅今年浪姐的投票,还是力压群雄。
05
美声组
戴玉强、廖昌永、阎维文等艺术家,则是爷爷奶奶的最爱。
06
特别提及组
韩庚,初代唯一“顶流”,韩国出道花美男,跟粉丝的爱恨故事,都够写成书了。
可现在按他的话说,自己已经没有一点“偶像感”了,在《圆桌派》上,还跟大叔们大谈偶像人设,和早年的自己告别得仿佛不存在一样。
庞龙和刀郎,他们粗糙的情怀和小小的手机,最先产生了磁场,成为彩铃时代独特的印记。
当然,还有唱第一句的小女孩——陈天佳,雅典奥运会的北京八分钟,她领唱了茉莉花,这年她8岁。
2008年,处于职业生涯的高峰,且没有劣迹,才能成为这78分之一。
当然,这些娱乐标签那年都还没有,那会儿被人记住,就是表示脸和作品合一而已。
标签化是后来形成的习惯,MV里的明星们素面朝天,穿着打扮在今天看来,就像是在景点旅游的游客,但却有种独特的风采。
当年形容年轻人喜欢的偶像时,也还是当红歌星,不是爱豆顶流。
没有争奇斗艳,粉丝互撕,没有我要压你一头,比你多捞一句,在什么位置唱,当红歌星也平等、低调地完成了这次演出。
所以,回答那个问题,人,根本不用请,都是自告奋勇,争先恐后来的。能为奥运做事,不管从个人意愿还是公司收益来说,是比天大的,不来才傻。
况且,我们怀念《北京欢迎你》的阵容,就是因为当年的全明星,他们的整体素质,与今天不一样,而我们看待明星的方式也已经完全不一样,对他们只有极端的仰视和俯视,再也难有平视了。
《北京欢迎你》一经播出,就成为当年的热歌。
今天再听到这首歌,可能依然觉得好听,也可能谈不上多么喜欢,就是顺口能唱完,然后感叹它的影响力。
这种平常不会想起,也很难忘记的感情,已经进入了我们的DNA,再谈论《北京欢迎你》时,我们不知道在谈论什么,只是DNA动了一下。
最后,只想说一句:2022,北京依然欢迎你。
设计/视觉:NOMA
原标题:《当年参演《北京欢迎你》的明星们,现在如何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