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巴尔扎克是怎么取出“人间喜剧”这么特殊的标题的?

2021-08-19 08: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71年前的今天,1850年8月18日,巴尔扎克因劳累过度与世长辞。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é·de Balzac,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巴尔扎克一生创作甚丰,共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2472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

名著经久不衰,经典陪伴一生,巴尔扎克的作品具有普世性价值和恒久意义。今天,我们跟随复旦大学中文系王宏图教授,从时代背景、故事情节等走近巴尔扎克,了解他创作背后的故事,同时为我们理解人生和现实生活增加更多的维度与视角。

《世界名著大师课:法国卷》(上下册) 天地出版社

文/  王宏图(复旦大学)

 说到巴尔扎克,他的名声实在是太大了。喜欢文学的读者大多听说过他,应该基本都读过他的一两部作品。《高老头》是巴尔扎克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构成他小说艺术的宏伟大厦、由九十多部作品组成的大型系列作品《人间喜剧》的顶梁柱之一。

《高老头》是由两个故事交叉组成的,其中一个是某位青年人从外省来到巴黎追求飞黄腾达,其中发生的曲折经历;另一个则是落魄的老商人因溺爱两个女儿而荡尽家产,最后被女儿们抛弃,在他重病期间不管不问,最后孤单死去的悲惨经历。

小说篇幅有长有短,长的如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它的总字数有六七十万,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四大卷小说的《战争与和平》也有一百多万字,而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皇皇巨著《追忆逝水年华》更长,总共有七卷,翻译成中文有近三百万字,真正读完这本书的人实在不多。法国有句幽默味十足的话,“人生太短,而普鲁斯特太长”。

《人间喜剧》是由九十多部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作品构成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庞大系列小说,实在是小说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他里程碑式的系列作品《人间喜剧》,对理解《高老头》很有帮助。

《高老头》思维导图

巴尔扎克为什么想要构建这么一个宏伟的艺术大厦呢?

这个问题还得从巴尔扎克生活的年代说起。巴尔扎克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正是拿破仑在法国当政的时期。拿破仑这个来自远离法国本土的地中海中的科西嘉岛的穷小子,凭借着自己罕有的军事才干,不仅成了全法国的统治者,而且十多年间纵横驰骋,成了大半个欧洲的主人。

尽管后来拿破仑战败退位,被流放到了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但他作为一个伟大的世界征服者,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成了被顶礼膜拜的英雄。而巴尔扎克在求学期间便是拿破仑的崇拜者,他曾在拿破仑石膏塑像的剑鞘上写下如下两句话:“他用剑未完成的事业,我要用笔来完成它。”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拿破仑塑造了巴尔扎克的精神世界。

巴尔扎克对《人间喜剧》的宏阔规划反映出了他把握整个世界的雄心,是他在精神上征服世界的大胆历险。他曾经说过,“我将在头脑里装下整个社会”。

不难看出,巴尔扎克观察世界的方式从来不是零敲碎打式的,他从不满足于展示社会生活的某几个侧面。要么是全部,要么是没有,决不满于部分、局部。他这种力图“把握一切、认识一切、解说一切”的倾向,使他在作品中试图对周围的世界做整体化的展示,如同拍一张全景照片。

巴尔扎克特别关注具体的社会环境对人的性格和命运的影响。他的作品都有一个套路:全书并非从开篇就快速切入情节,而是先详尽细腻地展现书中主要人物生活的环境。如果是在巴黎,他便写下那个街区、那幢楼房,甚至还深入到人物房间中描写包括各种摆设在内的家具,好似电影里惯用的空镜头。

今天的很多读者很少有耐心读完那些冗长的描写,但巴尔扎克决非故意与读者为难,在他看来,要准确理解一个人物,必须先了解他置身的环境,否则对人物的把握很容易出现偏差。

巴尔扎克签名(来源:百度百科)

“人间喜剧”这个名字听着还挺特别的,巴尔扎克是怎么取出这么特殊的标题的?

这是他受到了中世纪晚期意大利诗人但丁的长诗《神曲》的启发而取的。但丁的《神曲》是欧洲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它的原名为“神圣的喜剧”,内容是但丁做的一个梦,但这个梦异常诡异,他先后游历了地狱、炼狱和天堂,遇到了众多人间难以想象的人和事,所以命名为“神曲”。

巴尔扎克对神的世界不感兴趣,他想展现的是他生活的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社会生活,所以就仿照《神曲》,将自己这套作品取名为《人间喜剧》。当然,从“人间喜剧”这个标题可以猜到,这套系列小说的重心,就是全面描绘生活在那个时代法国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巴尔扎克的人生经历、创作经历之类的内容,上学时我们也都学习了解过,今天我们就介绍一些教科书里没有的。比如巴尔扎克写出了这么大量的作品,他是怎么工作的呢?

据说,他常常晚上6点上床睡觉,午夜12点左右起身,披上白色的圣多明各式僧袍,点起蜡烛,一鼓作气写作16个小时。他三天就要用掉一瓶墨水,更换十几支笔。为了保持这一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他不得不依靠咖啡强行提神。有人说,就是数十年间他喝下的五万杯咖啡毁了他的健康。

1850年8月,巴尔扎克刚过51岁生日不久,便离开了人世。由于他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心,因而在出殡入葬时成千上万的人自发赶来送葬,人流绵延了好几条大街,由此可见他在普通民众中享有多么崇高的威望。

巴尔扎克在创作上如此努力,值得敬佩。不过,我们在此处稍微八卦一下他在生活上很有意思的一些“花边新闻”。

通过巴尔扎克的肖像画,可以发现他异常魁梧结实,精力极为充沛旺盛,所以他才有资本长年累月、夜以继日地拼命写作。他这么拼,跟他需要大量金钱有着很大关系。巴尔扎克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但他并不是一个完人。他身上也有着许多常人所拥有的缺点,比如他时常沉溺于肉体的欲望不可自拔,喜好奢华的生活,挥霍无度。

按理说他写了那么多作品,他的稿费、版税收入源源不断,不会缺钱啊,怎么还那么拼命?如果他是一个勤俭持家、擅长精打细算地过日子的人,这些钱确实绰绰有余,但巴尔扎克偏偏不是这样。他赚得多,用得更多。

他在写作之余,经常出入巴黎上流社会,周旋于众多的达官贵人之间,花钱如流水。有时他刚拿到了一大笔钱,没几天就花个精光。他时常欠债,为了躲避债主的追讨而东躲西藏。为了将大笔债务还清,他只得拼命写作,赚更多的钱。

在男女关系上,巴尔扎克并不是一个谨慎规矩、守身如玉的人。他曾交往过好多个女友,但都为时不长。去世前半年,巴尔扎克才与长年相好的韩斯卡夫人正式结婚。韩斯卡夫人是巴尔扎克作品的铁杆粉丝,一开始二人只有通信往来,后来他们俩终于在维也纳见面,暗地里成了情侣。但碍于韩斯卡夫人已经结婚,他们俩长年不得相见。

直到韩斯卡夫人的丈夫去世,巴尔扎克内心的火焰再一次被点燃,他希望尽快结婚,了却长久以来的心愿。但好事多磨,本来两人的结合应该没有障碍,但由于韩斯卡夫人是一位具有波兰血统的贵族,居住于当时正处于俄罗斯帝国统治下的乌克兰,按照惯例,他们的婚姻需要得到俄罗斯帝国沙皇的批准。此外,双方的家庭都不看好这门跨国婚姻,设置了种种障碍。

于是,在巴尔扎克生命最后的八九年里,与韩斯卡夫人成婚成了他最大的念想。结婚之前巴尔扎克一直住在韩斯卡夫人的庄园中,但他已是身心俱疲。直到沙皇终于同意了婚事,他们俩在乌克兰举行了没有外人在场的秘密婚礼,不久便返回法国。好景不长,巴尔扎克因肺部感染导致手脚肿胀,腿部又生了毒疮,没过几个月,便告别人世。

《世界名著大师课:法国卷》(上下册)

了解了这些之后,你对巴尔扎克的生活是不是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呢?

巴尔扎克就是这样一个热情奔放的人,在私生活中是这样,在创作中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自己在小说《贝姨》中对艺术家创作艰辛做了极为精彩的描述,用到他自己身上非常贴切:艺术是一件“劳心的工作,在智慧的领域内追奔逐鹿,是人类最大努力之一……艺术家不能因创作生活的磨难而灰心,还得把这些磨难制成生动的杰作……工作是一场累人的战斗,使精壮结实的身体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往往为之筋疲力尽……如果艺术家不是没头没脑地埋在他的工作里,像罗马传说中的居尔丢斯冲入火山的裂口,像士兵不假思索地冲入堡垒;如果艺术家在火山口内不像地层崩陷而被埋的矿工一般工作……那么,作品就无法完成……艺术家唯有眼看自己的天才夭折”。

你或许觉得,既然巴尔扎克那么看重环境,他笔下的人物都受到周围生活环境的重要影响,那么他们一定或多或少做了环境的奴隶,那相同环境下的人岂不是都一模一样?每个人物还有属于自己的特点和生命激情吗?

我要先消除你在这方面的误解。的确,巴尔扎克在作品中表现人物时,会和特定的社会环境相联系,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人物只是被上面所说的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环境牵着鼻子走的木偶。巴尔扎克是精神力量的信奉者,在他看来,社会环境固然重要,但人内在的精神力量也同等重要。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你的想法就会变得片面。

“精神力量的信奉者”?这怎么理解?其实,在巴尔扎克看来,我们人类的思想、意志和自然界的声、光、电是一样的,都能产生巨大的能量。他认为“人类的激情是创造之母”,“是一切行动的动力”。它是中性的,既可以让人为善,也可以诱使人作恶。所以,激情和欲望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巴尔扎克塑造出的许多人物,包括《高老头》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他们都被某种激情控制着,所作所为乖张偏激,超出常规,比如我们熟悉的吝啬鬼葛朗台,嫉妒心十足的贝姨。正因为人物身上的这种非同寻常的欲望和激情,这些人物对读者来说才有了异常强烈的感染力。

而所有这一切又与巴尔扎克本人的性情密切相关。尽管他所创作的小说内容五花八门,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它们只是艺术创作的原材料,不经过作家的加工熔炼,不会自动变成艺术品。

如果巴尔扎克内心没有澎湃沸腾的激情,没有欲望征服世界,那些作品也不可能产生,即便写出来了,也会全无生气,人物也会像是行尸走肉。在长年累月的创作中,他源源不断地将内心不断生长、不断转变的热情灌注到字里行间,才孵化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

 本文选摘自《世界名著大师课:法国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