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日本学者掩盖南京罪行:战斗详报伪造屠杀命令?

吴京昴
2015-12-14 11:21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场浩劫,而日本右翼学者一直歪曲历史,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在中华门外的大屠杀也正是日本右翼学者想极力掩盖的一次屠杀。日本右翼学者东中野修道在《南京大屠杀的彻底鉴证》中的第五章对于中华门外的这次屠杀进行了掩盖和诡辩。那么此次屠杀的具体经过和真相究竟是什么?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笔者在搜集日军旧报刊时得到了一套1963年发行的日本《产经新闻枥木版》。其中每日连载的《乡土部队战记》里记载了枥木县出身的日军步兵第59联队和66联队的战史。这套战史虽然不是日本官方发行的,但是编纂者均为参加过战斗的日军老兵,可以说是一套非常贴近历史真相的战记。而这套战记中的主角步兵第66联队正是中华门外的刽子手联队。

中日两军死斗中华门,日军旅团部陷入包围

南京中华门及城外的雨花台、菊花台是南京保卫战战斗最为激烈的战场,日军第6师团和第114师团两个师团围攻驻守此地的中国军队第88师,这次战斗十分激烈,中日双方都付出了极其惨重的死伤。《乡土部队战记》这样记载中华门外围的战斗:

12月9日上午,秋山充三郎指挥的旅团部和步兵第102联队,遭到了众多敌军的包围,66联队为了救援被包围的旅团部和压制面前之敌,第1、3大队向旅团右翼前进。第2大队作为师团直属队跟随师团司令部前进。原来护卫军旗的第7中队将军旗移交给第2中队护卫。敌人遭到了66联队的增援和打击,放弃了对旅团部的包围。

傍晚和敌军进行了真刀真枪的战斗,日落时分的战场到处都是枪声,直到入夜还有敌军的照明弹不时划过夜空。夜半时分,日下田武主记中尉在雨花台附近的村落里指挥收集食物生火做饭,由于战事紧张,一天只能吃两顿饭。但是此时做饭的火光却招来了附近敌军的迫击炮弹,联队里一下子出现了数名死伤者……所有士兵在对南京发起总攻前都已经做好了捐躯的觉悟。

在南京前线指挥战斗的第6师团长谷寿夫(左)和第114师团长末松茂治(右)

《乡土部队战记》中记载日军114师团步兵第127旅团部这次陷入88师包围的战斗只是惨烈的中华门战斗中一个小片段,但是88师官兵在人数和火力均占压倒性优势的日军面前敢于主动反击,甚至一度将在前线的日军旅团部包围。虽然未能击毙日军旅团长秋山充三郎少将,但是这次战斗给了秋山少将很大的打击,他也对这支顽强抵抗的中国军队恨之入骨。

中华门附近第114师团部队配置图

中华门最终失守,上千战俘惨遭屠杀

12月12日,雨花台已经失守,日军第6师团全力猛攻中华门,由于日军第6师团已经从雨花台直接进抵城墙下,之前还在城外和114师团对峙的部分88师官兵便和主力失去了联系,但是这些和主力失去联系的中国官兵并没有马上选择投降,《乡土部队战记》记载:

山田联队长指挥66联队作为师团的先头部队向中华门挺进,途中被切断退路的敌军四散逃跑,敌军只能在投降和被歼灭之中做出选择。但这些敌军是蒋介石直系的正规军,并不打算向日军投降,逃入了中华门东方的村落和民宅中做最后的抵抗。

66联队第1大队在战车第5大队一个中队的支援下开始向抵抗的敌人残兵发起攻击,经过三小时的激战后终于歼灭了这股敌人。剩余的敌人陆陆续续向我军投降,这三个小时中敌人遗弃了七百多具尸体,也抓获了一千五百余人的俘虏。

中华门外屠杀的刽子手之一,步兵第66联队长山田常太中佐(中间跷腿者)在南京前线指挥战斗。

这一千五百余俘虏的命运,《乡土部队战记》并没有交代,但是日本财团法人偕行社编纂《南京战史资料集》里收录的一份步兵第66联队第1大队战斗详报却交待了这些中国俘虏的命运,现将这份战报关于处理俘虏的部分摘译如下:

八、(12月13日)下午2时整,接到联队长如左命令:

根据旅团命令,俘虏应全部杀死。其方法是否可以为每次绑十几人,逐批枪毙。

武器的收集集中方面,在没有特别指示前,应派兵看管。

联队依照旅团命令,正派主力在城内扫荡。贵大队任务不变。

九、根据以上命令,命令第一、第四中队收集整理武器并派兵看管。

下午3时30分,召集各中队长交换处理俘虏的意见。最后决定各中队(第一、第三、第四中队)平均分担处理,即每次从监禁室带出50人。第一中队将俘虏带至露营地南方谷地,第三中队带至露营地西南方洼地,第四中队带至露营地东南谷地附近,全部用刺刀刺死。

但是,要注意在监禁室周围安排重兵警戒,带出俘虏时绝对不要让其有所察觉。

各队都在下午5时结束准备,开始刺杀,下午7时30分刺杀基本结束。

向联队的报告。

第一中队改变当初决定,想把俘虏监禁起来一口气烧死,但未成功。

断了生念的俘虏并不畏惧。有人在军刀前伸出脖子,有人从容面对刺来的刺刀。但也有人哭喊着求助,特别是当队长来巡视时,到处都传出哭叫声。

《歩兵第六十六聯隊第一大隊戦闘詳報》附表(《南京戦史資料集》第678页)

这段记述来自日军原始的战斗详报,内容应该极为可靠,而惨遭屠杀的中国战俘在这份战斗详报的附表中有一个很精确的数字,上面显示共有1639名士兵和18名军官在中华门外被日军杀死。这也是日军有组织、有计划地屠杀中国战俘的铁证。

日本右翼著书翻案,铁证如山怎可狡辩

按理说日军这份战斗详报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华门外日军步兵第66联队第1大队的无耻行径,但是日本右翼学者东中野修道在1998年出版了一本叫《南京大屠杀彻底检证》的书,其中第五章全面“检证”了这份战斗详报。东中野修道在书中提出,所谓旅团长下达的屠杀俘虏命令不符合战斗命令的格式和规范,在目前所能见到的《128旅作命第66号》中也完全不见踪影。因此这条所谓旅团下发的杀死俘虏命令是第一大队编造出的命令。

但东中野的这一论断显然是不正确的。首先,只有日军发布的正式作战命令才会有编号并结集成册,而在正式作战命令之外又会下发一些相对不正式的训示和训令,这些命令不会有编号,也一般不会结集成册,如第十军司令官柳川平助在1937年11月17日发布的训示中就指出第十军自杭州湾登陆以来就频频发生强奸、劫掠等暴行。这种训示一般是独立于作战命令之外的命令。而且秋山充三郎少将前几天刚刚陷入88师包围,这次得知抓获了一千余名88师俘虏,用屠杀来报复也是顺理成章的。

其次是日军的战斗详报写就后是需要逐级上交审阅的,审阅无误后才会归档保存。如果这份命令是第1大队伪造的,在上交至128旅团审阅的时候,旅团参谋为什么没有指出这一严重的渎职行为?很显然,旅团参谋认为此份战报没有问题,所以秋山充三郎签发了这份屠杀令是不容置疑的。

在质疑了屠杀命令的真伪后,东中野修道又开始质疑俘虏的数量,首先他指出了战报中提到日军曾经使用刚刚俘虏的三名中国军队战俘去劝降其他正在抵抗的中国军队,效果显著,他引用当时第4中队代理中队长小宅伊三郎的证词,说日军并没有使用俘虏劝降,并进一步指出这份第一大队的战报编造之处甚多,关于小宅伊三郎的证词里提到的第4中队俘虏了1200余俘虏的事情,东中野修道说一个中队在三小时内不可能逐一收拢那么多战俘。

那让我们再看一看这份战报中记录抓获俘虏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敌军官中,有的不肯投降而战斗到最后一刻,有的从背后打死想投降的部下。

第四中队的田名纲伍长一直冲到被我火力压制的敌军步兵炮跟前,并缴获了该炮。

第一中队方面,虽然刚开始因敌军从屋顶上投掷手榴弹导致进攻受阻,但随着第四中队获得进展而得以迅猛推进,逐个扫荡,还抓获了大批俘虏。

第三中队方面,按预定计划进展顺利,没有遇到大的抵抗。晚7时左右,手榴弹的爆炸声也变得稀疏了,扫荡基本结束。与我方微乎其微的损失相反,敌军被歼700人,被俘1 500余名,另外还有大批武器弹药被缴获。将逃往该方向但因南门城门被封而断了退路的敌军压迫到城墙南侧小河一线,然后全部予以歼灭,从而粉碎了他们暗中捣乱的图谋。

最初抓到俘虏时,队长让其中3人去传话:如果不抵抗并投降可保一命,结果收效很大,从而使我军的伤亡减少到最小程度。将俘虏集中在铁路线上检查服装,慰问伤员,又让全体人员亲眼看到日本军队的宽大处理,进而再让人传话,劝说其他残敌投降。一般来说,残敌都抱着一种听天由命的态度,因此均严格服从看守士兵。

这份战报原文明确指出,不只是第四中队,第一中队也抓获了许多中国战俘,而且没有说究竟是哪个中队长让中国战俘去劝降。所以在用俘虏劝降这个问题上,小宅伊三郎的证言和战报并不矛盾。而小宅说的他们中队抓了1200俘虏确实有夸大战果的嫌疑,因为第一中队也抓了大批俘虏,第三中队抓获的俘虏想必也不会少,三个中队三小时内抓1500余俘虏是完全合理的,而且《乡土部队战记》里刊登了一张日军拍摄的在此次战斗中俘虏的中国军队战俘的照片,并引用了当时第四中队的高野保太郎的证言:“只有120余人的第四中队来看管这么多俘虏,虽然他们都没有了武器,但还是担心他们会在一部分士兵的煽动下暴动。一个中队看管1500余名战俘实在是十分辛苦的一件事。”

日军拍摄的在中华门外抓获的中国战俘

以上这些证据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证据链,它们都清楚无误地显示,日军第114师团步兵第66联队第1大队在中华门外屠杀1647名手无寸铁的中国战俘是再清楚不过的史实。

参考文献:

產経新聞枥木版连载:《郷土部隊戦記》,1963年。

財団法人偕行社編:《南京戦史資料集》,東京:偕行社1989年版。

高橋文雄編:《野州兵団奮戦記》,宇都宮:中央通信社1983年版。

東中野修道著:《「南京虐殺」の徹底検証》,東京:展転社,1998年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