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丨功以才成,何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21-08-16 20: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地处苏浙交界处的太湖,历来是长三角跨区域合作的焦点地带。而在2019年刚刚成立的“南太湖新区”成了这片热土上的“后浪”。

功以才成,业由将广,这片225平方公里的新生热土上,如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是把南太湖建设好的关键所在,也是摆在南太湖新区面前的现实难题。

浙江省湖州市政府党组成员,南太湖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吴智勇说,南太湖新区始终把人才强区战略摆在首要位置,通过出台人才政策、搭建创新平台、构建人才服务体系,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人才强磁场”。

太湖南岸,“后浪”奔涌。两年来,项目招引实现突破、平台能级快速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挂牌成立仅两年多的南太湖新区在刚刚过去的“半年考”中,拿下多项“湖州第一”。而这背后,人才的大量集聚为南太湖新区发展积聚发展能级,成了腾飞的助推器。

南太湖新区 张剑 摄

筑巢引凤:营造人才集聚大生态

想把南太湖建设好,人才无疑是发展的后劲所在。但南太湖新区地理位置优越,周围不乏杭州、苏州、无锡这样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前浪”,对人才招引工作而言,这既是区位“优势”,也区位“劣势”。

南太湖新区科创中心副主任史庆良反复揣摩过人才心理,如果人才仅仅为奖励而来,那一旦有其他地方给出更好的条件,人才就会“逐利”而去,必须打造人才“留得住”的机制体系,让他们看到“未来”。

想引“金凤凰”,需要有大平台。而产业层次不够优、创新创业平台不够高能正是南太湖新区此前的薄弱之处。

湖州科技城

因此,南太湖新区着手“筑巢引凤”——把承载人才项目的平台先建好,提供必要的配套设施,完善上下游产业链,让人才有充足的“土壤”、持续的“养分”,落地生根、发展壮大,从而吸引带动更多人才和项目的落地,实现良性循环。

吴智勇介绍,两年多来,南太湖新区以湖州科技城建设为引领,打造了“一核两轴八平台”,为人才来新区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撑。同时快速推进湖州长东未来城建设,高起点谋划西塞科学谷、弁山云起谷。

除此之外,南太湖新区还形成以中科湖州研究院为龙头,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技大学4个一流高校平台为支撑,多个重点企业、众创空间、孵化器为承载的“1+4+N”人才创新创业格局。

“巢”已筑好,“才”从何处引?

史庆良说,依托搭建好的平台,面向它背后的高校,或者是它同领域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南太湖新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招募,“组团招引”人才入驻。

南太湖科技创新综合体

2020年11月21日上午,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迎来了首批科研团队入驻。

“我们为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搭建好了8000平米的办公区域和实验场地,让人才入驻,开展技术转化、项目孵化,并为新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史庆良说,从电子科技大学的老师,到博士硕士,再到本科毕业生,这个平台吸引了该校300多个人才入驻。“在55个全职人才中,42人是博士。”

吴智勇说,南太湖新区始终把人才强区战略摆在首要位置,围绕“目标产业+人才”的发展思维,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人才”的关键作用,超前布局“创新载体+人才”之路,加速营造人才集聚大生态。

仅两年多的时间,南太湖新区引育集聚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200多名,国家级人才78名,省级人才115名,院士专家15名,厚实了人才“家底”,也为南太湖新区发展积聚新的动能。

“定制”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21年8月2日,湖州发布了一个“王炸”政策——《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创新创业创强十条政策意见》(以下简称“湖十条”),再一次升级人才政策。

从“湖八条”“湖九条”到如今的“湖十条”,湖州的人才政策一再加码,针对人才所提出的各项有助于安居乐业的要求,细化标准,并以政策的形式固定下来。这其中,即有原政策的“升级”,也有新机制的探索。

《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创新创业创强十条政策意见》

“湖十条”中的一项“南太湖学者”计划,再一次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为人才招引建立通路。

湖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臧雷鸣介绍,“南太湖学者”计划是“南太湖精英计划”的一种延伸和优化,通过湖州用人单位与高校双聘方式引进人才,既突破了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面临的身份壁垒,又打通人才入职高校通道,整合双方资源,实现“1+1>2”。引进学者也将纳入“南太湖精英计划”管理。

浙江大学作为首批试点合作院校,与湖州市探索启动了“浙江大学南太湖学者”引进计划,按照人才层次分成“浙大南太湖资深学者”“浙大南太湖领军学者”“浙大南太湖高级学者”“浙大南太湖青年学者”四个类别。

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塞山基地 胡亦心 摄

南太湖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挂职)、浙江大学控制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院长许超说,这计划从人才需求出发,专项定制,提供了创新创业路径的同时,满足了高端人才希望到高校任教的愿望。“这种创新探索的意义还为高端人才‘把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创造了一个新的事业发展平台,让这些助力地方产业发展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人才,有一条学术发展的通路。”

此外,参与“浙江大学南太湖学者”的人才,除享受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的相关政策支持外,还可在湖州市叠加享受薪酬补助、科研奖励、安家津贴以及租、住房补贴,并按“湖州服务绿卡”的规定,同时在医疗保健、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获得相应的生活待遇。

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研发的空地混合机器人,融合了飞行地面移动两种运动模式,具有完全自主的环境感知、导航规划等能力

南太湖精英计划、西塞山英才计划、智慧南太湖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工程、南太湖技能人才培养行动……从世界级顶尖人才到普通应届毕业生,再到技能型人才,南太湖新区都“定制”了相应政策,向全球英才发出“英雄帖”。

南太湖新区人才政策“给力”也让许超在人才招聘上省了不少功夫。“落地不到一年,我们在人才招引上已经有了收获。”许超盘算起研究院里集聚的人才:不到七个月时间里,研究院就聚集了一批海内外人才,当前常驻人员规模达到189人。

全职加入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的优秀年轻博士们,有的刚刚学成归国,有的刚刚从国内顶尖院所毕业,如今他们相聚湖州,在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带领一个个技术团队在手术机器人、激光通讯、无人船、碳中和、空间机器人、无人机、智慧农机、工业光谱检测等领域攻坚克难,在创新和创业的道路上扬帆起航。

人才如何与当地融合,许超有着自己的思考。湖州市与浙江大学的市校合作具有长期传统,而此次双方签约深化合作共同设立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不仅仅是为了让浙江大学的科研成果落地,更大的意义在于服务,“我们希望能辐射地方产业,围绕地方头部企业和特色产业,进行深度融合。”

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的研发成果

当前,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已经与当地10家头部企业及重点单位开展深层次的合作,由企业“出题”,研究院“攻关”,共同摸索产业发展方向。“我们希望能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和头部企业,发挥浙大的技术和人才优势,组建混编合作模式解决产业现实瓶颈难题,围绕当地企业做大做强,携手而行、并肩作战。” 许超说。

许超还计划着在技术成熟之后,研究院、合作企业、人才团队多方合作,裂变出一个自带产品、销售、人才和市场的新公司,“大家都做自己‘最擅长的事’,能避免创业者需要独自走完公司创业的整个链路,提高成功概率。”

“专属”服务:做好人才“娘家人”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南太湖新区这片活力动感的土地,再一次露出闲适的一面。幸福感、宜居性、通达度等关键词,成了人才愿意停驻南太湖新区的原因之一。

“千辛万苦觅良才”,就要让人才引进来,留得住,为此,南太湖新区构建了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南太湖新区精英计划产业园

吴智勇介绍,南太湖新区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引进湖州市首个长三角人才服务中心,开设人才服务“一件事”专窗,增强人才服务体验感、获得感。与此同时,持续做好人才子女就学常态化保障、配偶工作妥善安置、住房安家保障等服务,真正让各类人才在新区安心、安身、安业。

“我们会把每一条政策真正兑现落实。不光要兑现,而且要很便捷的兑现。” 南太湖新区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沈锴凯说,南太湖新区所有的人才政策都实现了网上兑现,只要人才在网上申请,按照要求提交相关的一些审核资料,审核通过后便可网上获得政策兑现。

政策保障是“硬实力”,但真正动人的确是“软服务”。

“我们常说,去到别的地方,你就是众多人才之一,但来到南太湖新区,你就是我们的惟一。”沈锴凯这样描述他们对待人才的态度。

人才服务中心

“感情招商也好,策略招商也罢,你要通过服务让人才感受到这片土地对他的热情,用行动打动他,让他能在这里安心创业。” 沈锴凯说,“我们要成为人才的‘娘家人’,提供‘一对一’的专属服务,让他们有问题就想到我们。”

在人才招引过程中,南太湖新区人才中心不仅要充当“猎头”,还要负责项目的前期对接和后续落地,以及落地后的持续服务。

“我们提供7*24小时服务,没有借口、没有时差、没有距离,只要他们有需求,我们都会尽量满足”。这是南太湖新区人才中心工作人员陈俊的工作心得。

此前,他曾负责过一位留美专家的入驻事项,“与人才的对接是一个从陌生到熟悉,最后相互信任的过程。刚开始对接的时候,人才还是有所顾虑的,随着我们不断深入对接、服务,这位人才觉得我们很专业、值得信赖,便下决心全职来湖州,全权委托我们来帮他对接落地平台,申请人才政策。”

南太湖新区清华校友企业项目对接会

为了让人才能安居乐业,南太湖新区还会提供超出他们想象的服务。“我们为这位专家的子女联系好了学校,也为人才的丈夫联系到了合适的工作,全方位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后。”陈俊说。

细致周到的服务打动了想来南太湖新区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也持续感动着已经入驻的创新创业者。

吴幼玲博士曾在海外留学工作达27年之久,并先后在三家顶级跨国医药公司从事研发管理工作。因心中难舍报国梦,又有“南太湖精英计划”的政策扶持,2011年,吴幼玲率领资深海归博士团队回国,在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了浙江特瑞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谈及当初来湖州创业的决定,吴幼玲说,湖州,不但地理位置好,关键是山好水好,还有所在之地的人缘好。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太湖,在全国能具备这样条件之地域,可谓不多。“我热爱这里的土地,是我团队精神发挥才气之地,更是做生物制药的好地方。”

如今,特瑞思药业成为了中国首家在美国成功申报生物类似药的企业,也是中国惟一拥有符合cGMP标准大型商业化生产基地的生物制药公司,对南太湖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择一业白首,守一城终老。在南太湖新区这座既能装得下诗与远方,又有着创新与活力的土地上,在人才与城市的碰撞中,“风景地”成了“创新地”,“他乡”成了新的“故乡”,动人的故事仍在不断上演。

来源: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

文字:胡亦心

原标题:《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丨功以才成,何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