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7
  • +1
    1

曾刚:城市更新应自信而为

澎湃新闻记者 孙雯
2021-08-17 13:05
来源:澎湃新闻
城势 >
字号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

“我们以前更重视新建,现在城市更新成为热点,说明经济发展到了更高的阶段。”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认为,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到更高阶段的表现,它可以反映出城市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的转变,是自信而为的过程。

尊重历史与传承文化

“早先有些城市做明清文化街,搞一些仿古建筑摆在那里,你会发现这些建筑原本不属于这个地方,它是新建的,水土不服,也无法唤起记忆。”曾刚表示,城市更新是一个对传统文化继承的过程,人们还是希望看到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

曾刚分析,城市更新项目中有一些广受关注的创意产业园,之所以冠以“创意”二字,是因为一些创意产业的工作者需要环境与灵感,而老建筑可以给人以灵感,历史街区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它们看似破旧的表面背后是多元化的物质存在。“我认为评价城市更新项目好不好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它有没有保存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并且能让他们和谐共生。”

“我们不仅要面对未来,还要懂得回首过去。人的记忆是连续的,城市也应该是这样,城市街区也应该是这样。我们保护建筑不是因为人们的喜好,也不是为了建筑光鲜好看,而是因为它承载着历史。历史没有好坏,只有真实,只有连贯。如果我们能做到敬畏历史、尊重历史,最终做到热爱历史,城市更新的境界也将随之提升。”曾刚说。

敢于保留是源于自信。“有些建筑我们拆得太快,你可能不喜欢,但它就是历史。城市总是太强调自己光鲜的一面,把看上去不好的隐藏起来。我们应该具备基本的自信,尊重历史。”曾刚分享了德国科隆大教堂的案例,二战期间科隆大教堂遭到轰炸,后来修复时把修复部分在颜色进行了区分,以此告诉参观者“这就是战争”。

有机更新应竭力避免“失败者”

“城市有机的核心是活力,它的连通性很强,不是一潭死水,各个元素在一起做成很多以前做不成的东西。所以有机体是相互连接,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发展目标。”曾刚认为,有机和时代趋势相关,比如产学研用一体化,具备一定开放性,对内连通,对外交流,辅以优胜劣汰的机制。

曾刚表示,有机更新要做到和谐共生,从设计规划之初就应该竭力避免“失败者”,失败者是更新中迫不得已需要承受的代价,不能把失败者作为理所当然的事。要让城市更加有温度,让每个人都有获得感。“比如一些古镇,你不能为了更新它而把里面原本生活的人全部清空,这些原住民非常接地气,他们可以传承文化。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城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需要,我们所说的有机更新,不是所有的地方都维护成原来的样子,而是要平衡城市的活力结构。如何把不同时期不同功能的部分融为一体,这是城市更新推进中要面临的极大挑战。”曾刚说,在西方有很多地方,老建筑与新建筑相得益彰互相支撑。现在有些城市以城市更新的名义搞大拆大建之实,城市被拆得面目全非,如果全拆掉,一张白纸当然更容易写字。就像写文章,如何在原来文章的基础上改得更好一些,这是更难的事。

“你要能记得回家的路,才能记得乡愁。我的城市记忆还在吗?城市的文化标杆文化符号还在吗?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避免千城一面的问题。”曾刚说,城市更新并不是没有灵魂,有机更新不是改天换地的套路,而是要用匠心和深刻的领悟,让城市的外部体现传承,内部充满活力。

“五个新城”主要突出独立性

除了旧城改造外,改善新城区的面貌与活力或许属于城市更新的另一个范畴。今年年初,“五个新城建设”首次写入上海政府工作报告,即以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建设为发力点,优化市域的空间格局。

“上海要建设全球城市,与国际上其他的全球性城市相比,我们不足的地方不是在市区,而是在市郊。城市中心人口过密,市郊却过疏,这是上海目前面临的一个现状,它有碍于未来发展目标的实现。”曾刚认为,“五个新城”是要建设独立的新城,新城建设的交通不仅是对接上海,还要与上海以外的地方进行联系,功能上独立而完善。而独立性是有门槛的,首先就是人口基数。

上海规划了与此相匹配的新城人口规模——在2035年达到100万人。根据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常住人口100万是Ⅱ型大城市城区人口规模的门槛。在曾刚看来,这样的人口基数也是新城独立发展的基础,新城在城市的土地用途、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都需要有跟100万人口相对应的规划。

“对于新城,我们同样要思考城市的符号是什么,在精神内涵上同样要有延续性。”曾刚认为,每个新城都在产业上有不同的侧重点,但独立新城不能只有一个产业,这样不是一个新城,而是一个新区。独立新城应该配合目前的定位,在配套上有新的考虑。以前更多重视制造业,现在需要在服务上有更多的作为,包括大学、医院、文化场馆建设等,行政管理上有更多自由。“对标国际上其他大城市的通用做法,未来新城应该成为都市发展的‘金腰带’。

    责任编辑:叶莺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1
    收藏
    我要举报
    评论(157)
    发表
    已经到底了
    • 开学,准备好了吗
    • 王毅谈中方对中美关系原则立场
    • 缅甸逮捕29名涉赌涉诈人员
    • 字节CEO反思DeepSeek:跟进速度不够,今年要追求智能上限
    • 历时6个月,史上最大光伏并购案告吹
    • 哪种岩层可以找到化石?
    • 苏轼的词《水调歌头》中,“月有阴晴圆缺”的上一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