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胡德平:中央将经济增速定在7%有前例可循,应积极贯彻

澎湃新闻记者 李雅琦
2015-12-09 16:41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主讲人:胡德平(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主题:前例可循,坚决调整产业结构

时间:2015年12月5日

主办:搜狐财经

【编者按】

12月5日,2015搜狐财经年会在北京开幕。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胡德平回顾了“七五计划”时期的经济问题及政策。他认为,现在虽然形势条件已经和过去不同了,但毕竟有借鉴、参考的意义。这个前例就是1985年9月的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代表们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胡德平说,现在中央把经济发展速度定为7%不是消极的,应积极贯彻下去。在经济的换挡期,最重要的把严重的产能过剩消化掉,把产能结构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以下是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对胡德平发言内容的摘录:

大家都知道,我国经济情况正处于产业结构的转型期、过剩产能的消化期、经济增速的换档期,为破解这些矛盾,中央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一项措施就是把经济增速降到个位数,降到7%,中央的决定是有前例可循的,我觉得应该很好地把过去和现在做一个对比,坚决贯彻下去。

现在虽然形势条件已经和过去不同了,但毕竟有借鉴、参考的意义,值得作为历史回顾。我说的前例,就是在1985年9月的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代表们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我们五年一度是开代表大会,五年之内可以开若干个全国代表会议,及时研究政治经济出现的问题。这个建议非常明确的指出,在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上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

第一,适应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要求,适应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进一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我觉得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中,通过全国的代表会议做出的决定,以人们的消费需求为根据,调整我国整个的产业结构,这还是第一次。可能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也仅有一次。1985年之前,看看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全部的经济发展计划,谁会把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一个主向呢?

需要调整加强的人民消费品都包括哪些方面呢?整体上来说,是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首先是食品方面的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养殖业和林果业持续发展,逐步要在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方面提高水平。现在我们看看我们的农业,虽然有极大的成就,但是存在的问题,我认为还是尚未过关,为什么呢?粮食的、产品的安全问题,大量的进口油料和粮食作物的问题,我们的粮价比国际价钱还要高,如果按照市场经济,就大量来进口吧,但是我们的国家能够这样做吗?我觉得也不能够这么做。

而且我们现在的牛羊肉的价格,在少数民族地区吃不到牛羊肉的时候恐怕要有很多的意见,可能会闹事。很多人去欧洲、去香港买奶粉。虽然我们的农业有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的问题是不是很多啊,能够说我们完全过关了吗?我觉得这些问题都可以来讨论。

第二是扩大消费品生产领域的生产,就是必须在抓好日用品生产的同时,增加名牌产品、优质产品,并不断创新新的产品,发展新的品种,这都是“决议”中说的话。看看这几年,我国的国民去日本、韩国暴扫日常用品和要求降低这类用品的关税就可以看到居民对此的需求是多么的旺盛。

第三,积极推行城镇化的住宅商品化,加快民用建筑业的成长,使建筑业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但不是暴利产业,这是在1985年。老百姓要房子住啊,我记得在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初期的时候,我们菊儿胡同的改造,当时一平米就是2000-3000元吧。

这个时候国务院的一个部委,对民用产品和相应的物价做了一组公式,这个公式就是N乘以10的若干次方,表明我们的食品、住房、汽车应该是什么价格,这个只有参考意义了。

N是什么?就是设定一个个位数的人民币,食品类就是个位数的人民币N乘以10的0次方,10的零次方是多少呢?是1,就是说食品类,就是吃一天的饭花几块钱,衣服类是N乘以10的1次方,就是几十块钱买一件衣服。

日用商品和当时的黑白电视,牡丹、昆仑,是N乘以10的2次方,就是几百块钱。在1985年的时候,我听我的朋友说,牡丹、昆仑彩色电视已经出来了,突破了千元。但是随着大规模的生产,我们引进了很多的生产线,下降速度也很快,日用百货和电器,电器最好,就是几百块钱,到一千块钱。家具是N乘以10的3次方,就是几千块钱。车辆就是N乘以10的4次方,几万块钱。当时的夏利就是2万、3万块钱,还有天津的大发小面包,也就是几万块钱。住宅是N乘以10的5次方,几十万块钱。就是说当时对于消费这个问题,确实文件是新的、思维是新的,当时大家积极研究这些问题,都是很投入的。

中央文件在大力发展国民经济生活资料的同时是如何对待生产资料的生产呢?中央建议中说,要把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不是说就是一味要需求来拉动,一定要从需求中符合老百姓的需要,我们积累资金,提高人们的生活。但是还要把汽车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争取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同时,发展机车、船舶、飞机制造业,就是成套设备的高端制造业。

文件中说了为什么要搞这些制造业,为了逐步形成自己的民族工业。这个词应该怎么看,现在看,发展经济的时候要自力更生,要有民族的工业,什么是别人可以卖给我们的,什么是人家不可以卖给我们的?我觉得都和这个有关系。

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其实在文革中都没有停,以后反而在改革的一段时间中停止了,现在当然又起来了。“七五计划”是立足国内消费,以内需为导向的计划,“七五计划”的调整是对改革初期经济发展的成功探索,也是经济连续增长之后面对问题冷静思考的决策。如果我们想对现在做一个全面了解,我觉得看看过去的是有好处的。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关于计划工作如何平衡供求关系、生产行业的发展,是有争论的。当时经济问题怎么和政治问题连在一起了?当时要有积极平衡或者消极平衡。积极平衡,就是把长板再做长,让短板往上赶,这就导致了大跃进的思想,而且长板不断加强就是高指标,这样一个经济问题结果导致了人们要搞高指标,要搞浮夸。

消极平衡就是一切向短板看齐,长板不动,长板还要向短板来看齐,这个就批评,这样的调整政治上批评是右的,助长了浮夸风,一个是高指标的风气,一个是短板禁不住批评,他也来浮夸,结果一个经济问题还引发了这么多的问题。我觉得“七五计划”就考虑了这个问题,就是把长板降下来一点,短板再升高一点,这个是不是既留有余地,又有积极向上的因素,这个是在当时的第一个理由,就是调整7%。

第二,有利于政府企业和一切商品生产者把注意力进一步转到提高产品质量和讲究经济效益上来。这也就是“决议”中说的,坚决把建设重点切实转到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扩建、改建上来,走内涵型为主的扩大再生产的路子。

第三,有利于顺利推进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就是中央建议中说的正确处理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促进地区经济布局的合理化。其中我国的经济分布是东中西三大块,还有我们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是比较滞后的。如果只是东部地区长期的优先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只能扮演能源、原材料的角色,那就很容易落入出口外需导向型发展经济。

我觉得这个建议中更为让人感动的是几个问题:

第一,文件中提到了我国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问题,改革事业不但要鼓励人们往前冲、往前闯,也要对人们的后路、退路,社会中的必需品给予保障,所以“建议”中说,这是保证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和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安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我觉得是在1985年,我国的改革还要有社会保障、社会保险。比如日本为什么经历了十几年、二十多年的经济低迷,社会还比较安定呢?社会保障解决了,养老问题、生老病死问题基本上解决了,所以它的经济哪怕是比较长时间的停滞,社会也是稳定的。

文件还说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的问题。我觉得当时提到这么一点也非常好,对环境保护首先是国土开发和整治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节约用水的问题,节约使用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控制国土污染、水土流失和土地的沙化、盐碱化、石漠化。

第二,必须限期淘汰高耗能、低质量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及落后的工艺及设备。

第三,广大农村兴起的乡镇企业是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但政府一定要在环境保护、国家规定和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发展各类企业,防止对环境的污染。我觉得有位学者也说得好,企业的治理、防污治污也是一种成本,你不承担就社会承担,就老百姓承担,所以这种成本是必须要有的,生产者就不能污染。

第四,农业生产,也有使用化肥、农药、化工塑料这些问题也要进行医治。

第五,对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提高得到保证,那次的“决议”还提出了要对空气、对水和土壤进行监测,要加强对空气、水域、土壤和噪音的监测和防治,加强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预防,注意环境保护。

中央根据全国党代表大会做出的决议,其实只执行了一年,就是执行到1985年,1986年的生产速度已经从百分之十几降到8.8%了,只执行了一年,以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基本上没有落实,十分可惜。但是现在我觉得中央提出来的这个是有前例可援的,希望宏观经济政策确实要坚决、要稳定,也希望各类企业认清我们的历史经验。

现在中央把经济发展速度定为7%并不代表着消极,我认为在经济的换挡期,最重要的是把严重的产能过剩消化掉,把产能结构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我们发现,确实现在经济情况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购并,不能太仁慈了。现在新的生产、科技产品、各种新型产业都处于成长过程中,一家企业给我讲PPP合作,实际上就是政府和各类企业合作,包括民营企业,由公共设施服务商投一些钱,治理环境污染,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消耗过剩产能,改善经济结构。现在这样的例子很多,希望我们在这次论坛中能真正加强学习,把下面的宝贵经验发掘出来。

(本文根据主办方提供的速记整理,未经主讲人审订)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