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傅月庵读书笔记:序文该不该给稿费?

傅月庵
2015-12-09 20:06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傅月庵,本名林皎宏。资深编辑。曾任远流出版公司副总编辑,著有《生涯一蠹鱼》《蠹鱼头的旧书店地图》《天上大风》等。

我是因为爱书而进入这一辛苦行业的

“周末还要加班,朝九晚五。”“岂止朝九晚五,简直是朝九晚九了!”“台湾哪个编辑每天工作十二小时?”讲编辑的上班时间,这三句话,我都同意。第一句,若你的公司要打卡,要办活动,一点没错!第二句,孤立来看,朝九晚九,甚至整晚熬夜不睡,工作二十四小时,哪个编辑没碰过?第三句,平均来看,撂长补短,没加班费却多半可补休,台湾确实没有“每天工作十二小时”的编辑。

编辑工作的迷人或也正在这里,虽然工资偏低,但行业相对自由,工作与乐趣往往边际模糊。譬如我的老东家远流出版公司王荣文先生名言:“与人喝咖啡是编辑的天职。”在日本,跟作家喝酒聊天,好像也是编辑的天职。喝咖啡、喝酒该不该算入“朝九晚五”或“加班”呢?又或者,下了班,上书店翻翻看看,好补充编辑所需的数据,该算公事还是私事呢?“每个人都有一本书,我无时无刻不在想他那本书是什么?”还是王老板的名言。扣除老板身份,有企图的编辑哪个不想这事?一个编辑难道能说:“现在不是上班时间,所以暂停不想!”

二十多年前的往事。初进出版界,我的师母替我抱屈,钱不多,整天忙,还要督印什么的,建议我还是改行当记者,薪水高还受人“尊敬”些。我想了想,最后回答:“当编辑看看稿子,老板每个月准时付我薪水。当上主编,还可到处交朋友聊天,编出好书给大家看,那也不错啊!”最后还拉师母下海翻译一本书,成了我的译者。

讲这些,无非是想说,行行有本难念的经,同样的,行行也自有其幸福之所在。“价值”是一回事,“价格”(上班时间、薪水、年终……)又是一回事,倘使不能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不管去到哪一行,恐怕都不容易快乐自在啊!

网络上看到年轻编辑质疑前辈的博文,他的愤怒我都能理解,慨然有感,遂就所知草草说几句,不是想做调人,而是提醒自己:莫忘初衷,我是因为爱书而进入这一辛苦行业的。

多一点心思,多想想,用力跳!

我们正处在新旧剧烈更迭的时代。以往,当一名编辑,只要问问“这题材有无趣味?可能市场在哪里?”便可决定要否成书了。如今,除了这,必然还得问一句:“替代性高不高?”所谓“替代性”,指的是网络有没有这东西?网络搜寻很容易就有了吗?

网络发展累积迅速,改变了一般人“解决问题”的模式。昔时人们碰到问题,“问人”、“翻书”是标准方式。如今只怕六十岁以下的人们,碰到了问题,不知不觉,第一想到的,竟都是“上网找!”——更懒一点的,“上网问!”

“脸书大神”、“无所不知的网络真神”,这样的称谓说明了一件事:很多书的功能被“替代”掉了——网络就有的,何必花钱买?网络搜寻多么快,为何要慢吞吞去翻书?就这样,提供“块状知识”的书,譬如图鉴、百科全书、字典,最早一波倒下了。

再来呢?幼时我们爱看的《读者文摘》,有八卦,有笑话,有语文常识,有人文传记、科学新知、医学新知……也倒了,为什么?人心不变,我们依然爱看这些,但网络都有了,且通过line经由电子报转贴,不停地主动送到你面前,你对这些东西的欲望,按键一点便可满足,谁还花钱买书?

还有什么会被替代,或说还有什么是替代不了的?全球涂色书的根源在哪里,与网络的发达有无关系,它的哄传,是否由于“替代性”特别低,满足了成天打键盘的人们某种“回归的乡愁”呢?商业书这几年都低迷,为什么?跟网络有关吗?整个被消融了吗?

新的正在取代旧的,我们是温水里被煮的那只青蛙。这是一个最难搞的时代,因为摸不着头绪,累死人了;这也是一个最好玩的时代,顺藤摸瓜,可能就是一只金母鸡了。

出版不会死,编辑永远新鲜,只要放轻松,多一点心思,多想想,用力跳!

编辑守则之一

出版是一种商业行为,但不仅止于商业行为。正因为如此,很多细节必得十分注意。譬如,序文该不该给稿费?

中国出书传统,为了增加书本分量,常会邀请名宦、乡贤、师友为作品写序,以为光彩。彼时出版还不甚商业化,出版社若有似无,“摆平撰序者”遂成了作者的事,赠书、赠礼、饮宴,甚至花金子都有,唐代韩愈、明代王世贞、清代袁枚都是“写序赚钱”出了名的。

这一传统延续到后来,出版江湖似乎有了个规矩:邀序是作者的事,作者自己付酬。然而不然的是,商品化日益严重,出版全然商业操作之后,为了让新书加值,更具竞争力,出版社介入“序文”,于是又搞出推荐长序、推荐短序、导读、解说……种种名堂,规矩似乎又发生变化:谁邀的序谁负责,作者、出版社各行其是,双轨并行。

这可能是一种“不成文的默契”,如今却造成了纷扰。因为:(一)有的出版社抢先一步,只要序文,通通付费。原因是一篇序文花费不多,一篇好序文却很可运用,登媒体、上网络,都有营销效果。(二)同样是写序,有的出版社付费,有的无偿,莫衷一是,撰序者无所适从,难免抱怨。昔日只能默默,今日脸书说说,又成讨论议题。围观者不平,甚至上纲成“文化事业吃文化人,另一种变相的文化霸凌”。

此事不难解,给不给稿费都有依据,重点是得给个说法,游戏规则要说清楚讲明白。换言之,无论作者或出版社邀序,都得先说明:有无稿酬,稿酬多少,以便受邀者衡量要否写作。这话说来有点尴尬,很是“铜臭”,但到了今天,“劳动必有所得”已是社会共识,所得为“两肋插刀,一付肝胆心肠”或“小朋友几张”都无妨,但实在不好让撰序者悬在半空中荡来荡去,成日狐疑:“我这一写,到底算商业行为,还是不止于商业行为呢?”

这是细节,却很重要。编辑守则之一:“但凡与稿费、版税有关的事,千万处理周延,要不,保证出状况!”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