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家级反恐突击队、武汉特警支队获命名为“猛士突击队”

澎湃新闻记者 岳怀让 综合报道
2015-12-02 21:32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特警队员在排爆。 图片来自荆楚网

据“武汉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12月1日上午9时,湖北省武汉市公安局特警支队突击大队被正式命名为“猛士突击队”并现场授旗。武汉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长喻春祥把一面印有“猛士突击队”五个大字的红旗授予该突击大队大队长涂妙文。

仪式上首次亮相的还包括猛士突击队的个性化臂章。臂章为盾形,底色为公安蓝,主构图是一只强健有力的拳头紧握闪电,两侧以“金穗”环绕。武汉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支队长华荣伟介绍,手握雷霆闪电,寓意迅疾刚猛,“金穗”则寓意平安、幸福。

猛士突击队现有警员71人,平均年龄26岁,是公安部确定的10支国家级反恐突击队之一,也是中南五省的两支国家级专业反恐武装力量之一,承担着湖北武汉及中南地区的反恐处突任务,并随时接受公安部和湖北省公安厅调动。

事实上,该特警支队突击大队之所以被命名为“猛士”,有其独特的缘由。

武汉特警开展反恐防暴处置演练。

据荆楚网报道,特警支队支队长华荣伟说,“猛士”一词最早出自《史记·高祖本纪》中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寓意这支队伍像“守四方”的“猛士”一样,时刻为国家和人民群众守护平安。此外,突击队所使用的车辆也是湖北生产的“东风猛士”越野车。

武汉市公安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邹耘介绍说,突击大队作为武汉市公安队伍的杰出代表,是一只作风优良、战功卓著、英雄辈出的队伍。命名“猛士突击队”,目的是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弘扬“英勇善战,忠诚奉献”的武汉特警精神,进一步树立汉警形象,唱响汉警品牌。

特警支队突击大队成立十年来,完成了援疆维稳、赴川抗震救灾、奥运及国庆60周年安保、监利沉船救援、“中塔特警联合反恐演习”等“国家级”重大任务。先后处置“6·3”武大校园劫持案、部督“7·2”特大制毒案、“12·1”爆炸案等严重暴力案件160余起,处置成功率100%。

不过,要想进入猛士突击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该突击大队大队长涂妙文对“武汉发布”记者表示,突击队员跟部队的特种兵类似,除了出外勤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训练,“每天训练时间不少于8小时,每天至少一个3000米,每周至少3个5000米,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训练。1分钟80多个俯卧撑是平均水平,最厉害的1分钟可以做到110个。”

另外,突击队员每天还要做至少1小时的力量训练,锻炼手臂、小腿、踝关节甚至是手指的力量。同时,队员们也要接受技战术的训练,如城市反恐作战中的“房间内劫持人质”,在每个最小作战单元中就要分工明确,有负责突破的,有狙击手,还有谈判专家等。

在这样高强度的训练之下,突击队员们一个个体格健壮,人人有8块腹肌。涂妙文表示,虽然有些年轻人听到突击队就怕,不肯吃苦,但进入到突击队中的队员都是自愿的,个个都很优秀。

光有优秀的队员还不够,猛士突击队的装备也价值不菲。

武汉特警队员展示直升机索降突击。
据“武汉发布”介绍,猛士突击队队员的装备精良,在中部领先。每名队员有常规的“一长一短”:一把92式手枪和一支95突击步枪,这是标配。同时,突击队还有可以一枪毙敌的狙击步枪,以及从以色列进口的拐弯枪。拐弯枪最大优点是可以让射手隐藏在建筑物后面观察敌人,能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比较适用反恐和解救人质等行动。
另外,猛士突击队还配备了德国进口的无人侦察机,价值130万。在去年7月份举行的中部警务合作区公安特警反恐拉动演练中,无人侦察机亮相,围绕“劫持大楼”侦控楼内情况,实时图像清晰地传回到指挥人员手中。同时,突击队还有另一架体积较小的无人机供训练使用,价值20万元。非杀伤性的弓弩以及破门、攀爬用的工具等也是必备。

猛士突击队中的车辆装备也十分抢眼,最贵的要数价值100多万的龙式装甲车,另外还有攀登突击车、运兵车、猛士越野车。

除了猛士突击队之外,其余九支公安部确定的反恐“国家队”也毫不逊色,不少队伍都有自己独特的称呼。2009年,国家反恐办和公安部在全国公安特警突击队中评选确定了十支国家级反恐突击队。

武汉特警支队“猛士突击大队”之外,另外九支反恐“国家队”分别是:北京特警总队“蓝剑突击队”、昆明特警支队“云豹突击队”、上海特警总队“防暴突击队”、重庆反恐总队“闪电突击队”、石家庄特警支队“红箭突击队”、南京特警支队“龙虎突击队”、深圳特警支队“反恐突击大队”、西安特警支队“特勤九大队”、哈尔滨公安局“黑豹突击队”。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