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学英语教育之困:教育目标仅仅是告别哑巴英语么?

蔡基刚
2015-12-05 10:14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编者按】

作者系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本文由作者编改自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的《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http://www.rcfls.shisu.edu.cn/)创刊号,澎湃新闻经授权登载。

英语角帮助大学生们“开口说话”,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 视觉中国 资料图

1978年8月28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作了题为 “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加紧培养外语人才”的讲话,指出“要赶上飞跃发展的形势,我们必须搞好外语教学,加紧培养外语人才”。从那时候开始,英语逐渐发展成中国大学里规模最大、学生选修人数最多的课程,长期以来倍受学界和社会关注。

大学英语到底怎么教,怎么学,学了做什么用,历史上曾经有几次大的争论,争论中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大学英语定位是一门单纯的语言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一门外国语;第二种观点认为,大学英语是一门人文素质课程,帮助学生提高素质修养。最后一种观点是,大学英语是一门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如何用英语来为自己专业学习的课程。要是更简单点说,争议的焦点是大学英语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开口说话”,进行日常交流,还是让他们熟练地进行专业文献的阅读和写作,以跟进各个专业的前沿发展。

当然,在外语学习中,开口说话和专业阅读及写作并不是绝对矛盾的。但实际是,我国高校大多数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到大学两年级,大约学了12年,但是能够运用英语从事自己专业学习或毕业后的工作的人却很少。王登峰曾对全国大学生做过调查,发现65%的大学生用他们全部学习时间的至少四分之一学外语,主要是应对四、六级考试和其他各种英语考试。孙复初调查后说,即使在清华大学,“大学生四、六级考试过关之后,英文文献读不了,英文论文写得一塌糊涂”。英孚教育集团2013年11月6日发布了《全球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报告说明,就成人应用英语的水平而言,中国大陆在亚洲1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倒数第二,属于低熟练水平,远远落后于日本和韩国等。这说明,中国大学英语投入多而产出低。明确大学英语的目标和重心,是非常有必要的。

学术英语优先

如果从国家外语能力的角度看问题,大学英语的目标其实是很清晰的。国家外语能力是从国家语言能力(ational Language Capacity)延伸出来的概念。设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国家外语中心Jackson等人就国家对外语能力要求列出以下5个方面:1)国家安全和外交需要;2)国际经济发展需要;3)全球国际交流需要;4)多民族语言交流需要;5)学术和研究交流需要。

从这个角度说,如从国家外语能力需求出发,大学外语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大学生用外语直接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以便使其能够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获得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和竞争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外语的工具作用。

若是如此,大学英语教学定位就不应是打基础的通用英语,也不是传授英美文化的通识英语,而应是专门用途英语(ESP),尤其是专门用途英语中的学术英语(EAP)。这是实现大学英语教育目标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学术英语最早是英美国家“为国际留学生开设的预科性质的英语强化课程,目的是帮助学习者能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学习专业课程或从事研究活动”,即为专业学习提供语言支持。但是最近二十年来学术英语已逐渐成为世界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内容。英语已成为国际各学科研究成果和学术交流的国际通用语,不管这个大学的教学语言是英语还是母语,只要不想与国际学术社会隔离,学生都需要用英语查找专业文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学术英语还可以分为一般学术英语(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和专门学术英语(ESAP :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两种,前者主要包括训练学术口语交流能力和学术书面交流能力的课程,如学术写作(包括规范引用和参考文献)、听讲座、做笔记、口头陈述和参加学术讨论等,后者则是侧重某一学科领域的英语教学,如金融英语、软件英语、科技英语、工程英语,医学英语、生物英语等课程。但与我们现在的双语教学或专业英语不同的是,专门学术英语偏重这些学科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

根据学术英语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学术英语实际上是中小学基础英语或通用英语向大学里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过渡的必不可少的桥梁:较高的学术英语水平将有力地保证专业学习的效率。我们以香港高校和日本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为例,看看学术英语的教学效果。

英语对香港和日本来说都是外语,但英语在香港高校里作为教学语言已有多年的传统,而在日本是非教学语言,英语的地位和中国的情况相同。我调查发现,不管是香港高校还是日本高校,他们大学英语教育的10个左右学分都用在各类学术英语课程上,如:学术英语听说、学术英语阅读和学术英语写作等。尤其是学术演讲技巧(academic presentation skills)和学术写作(academic writing)者两门课,是大学英语的必修课程,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开展专业学习的能力。香港和日本的大学生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方面的英语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这种能力保证他们能够迅速汲取学科前沿的最新信息,交流和发表新的研究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学术发展和成果传播。无论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还是日本的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他们的世界高校排名远远超过我们的清华北大,开展针对性强的学术英语教育应该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不能少于10000词汇量

不同的外语教育目标决定了不同的语言能力要求,进而会影响各层面教育目标的设定。显然,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提供语言支撑的学术英语要求和为一般日常生活交流服务的通用英语要求是不同的。根据学者研究,外语学习者如想比较顺利地阅读中等难度的文章,1万词汇是最低的要求。而其中如有1000个词是某一专业的词汇,那么外语学习者在阅读有关专业的文章时,效率会更高。有人认为,外语学习者如果拥有5000词汇量,阅读一般报刊书籍文章的正确率可达59%;词汇量达到6400,阅读正确率可达63%;词汇量达到9000,阅读正确率可达70%。孙复初曾对美国大学普通数、理、化基础教材进行统计,发现总词汇量在12000左右,这是所有自然学科的共核基础词汇。掌握这12000词汇的80%,就可以解决英文专业文献中的大部分词汇问题。再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就可以比较完满地解决阅读问题。可见,一个大学生只有具备10000左右的词汇量才能达到有效开展专业学习的英语能力要求。正因为如此,日本规定中学生需掌握约6000个词,大学还应掌握7200个,共约13200个词;俄罗斯中学生要掌握9000个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要求掌握的词汇总量为15500个。

193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对词汇量的要求是8000。正是大学新生的高水平英语保证了当时的高校能普遍直接使用世界最先进的教材,引进世界一流专家授课。《光明日报》曾载文说,“在20世纪40年代,国立中央大学物理学课本是英文原版教材。不掌握英文就无法上课,留洋归国的教师和外籍教授多会用英文授课,学生们要听得懂英文,看得懂课本才能上课,记笔记也是用英文。英语不是专门的课程,而是学生们学习的工具”。正因为教学与科研与世界一流水平直接接轨,到了1934年,当时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央大学等都挤进了世界名校的100名前(现在的清华和北大都在200名后),在北京形成了世界名校群,培养了如杨振宁和李政道等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中国大学英语效果不理想

大学英语出现“投入多”但“产出少”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30年来大学英语教学的词汇要求始终停留在4500左右,尽管最近几年大学新生的词汇量已达到3300的平均水平,上海等省市大学新生已经达到4500。可见多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始终在较低水平上重复。

4500单词量是低水平的英语,远远不能满足专业学习的需要。李荫华在评论大学英语四级词汇要求时说的,“这个数目是制定大纲的同志们在约莫10年前根据当时各方面的情况确定的,当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我总感觉这个数字过低,至少对文科学生来说,若要具备获取所需专业信息的能力,这样的词汇量是相当不够的……我一直认为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应该有1~1.5万的单词量”。

再以阅读要求为例,大学英语四级的阅读速度要求是每分钟70-100词,但是这个要求根本无法胜任专业文献的阅读要求。根据Leeuw等人的研究, 英美大学生的平均阅读速度是每分钟230-250词,低于230词是属于比较慢的。语言学家们对母语为非英语的学生划定的评估标准是: 60 词/分钟——非常慢, 80 词/分钟——慢, 120 词/分钟——一般, 150 词/分钟——快, 180 词/分钟——非常快。按照这个标准,大学英语对阅读的要求实在太低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即使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他们也无法进行有效的专业文献阅读。

如果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是为了给老外指路,不是为了出国旅游和移民,而主要是为了在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中能汲取专业信息和交流专业信息,大学生需要的就不仅是能用于一般社会交往的听说能力,更需要用英语听讲座、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有效地汲取专业信息、通过写作有效交流和传递专业信息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日本人做得非常好。日本文部省制定的《培养能用英语的日本人行动计划》对全体国民和大学生的要求就是有区别的。”根据李雯雯等人的研究,对一般国民的要求就是“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全体国民应具备使用英语进行日常会话和简单信息交流的能力”,但对大学生的要求“是进一步提高专业人士和从事国际社会活动人士的英语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专业领域内熟练地使用英语。

许国璋曾经批评 “大学的公共外语,效果很不理想。过去我们没有提出向外国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的口号,而大学科技专业也并不把阅读外文科技资料列为强制性规定, 难怪公共外语作用不大”。他指出,新形势“给我们外语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这一新的任务是不是可以这样概括:以外语为工具, 学习世界上科学文化知识”,“为各行各业既通外语又通本行业务, 能够用外语直接汲取我们所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材。只有这样做我们的外语教学才真正有利于四个现代化”。

尽管许国璋是对上世纪大学外语教学的批评,但近40年过去了,他批评的这种情况今天依然如故,并没有得到任何改变。许国璋认为,外语教学应能做到在重点大学内学生入学时的外语水平就能看专业外语书刊,在毕业时做到读听说写俱会, 真正能够使用外语作为研究与国际交流的工具。

但由于外语教与政策的分歧,他的愿望至今未能实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