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11月官方制造业PMI创3年新低,民间版PMI却反弹了!

澎湃新闻记者 陶宁宁
2015-12-01 15:50
来源:澎湃新闻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官方PMI和财新PMI再现分歧。但这一次,财新数据显示的中国经济走势却要比官方数据显得乐观。

12月1日上午,中国国家统计局和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联合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宏观经济先行指标——11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49.6%,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且创下逾3年来新低(2012年8月为49.2%)。其中,中、小型企业PMI成绩尤其令人担忧,仅为48.3%和44.8%。

然而,随后公布的财新中国11月制造业PMI却呈现出与官方数据截然不同的走势,回升至48.6%(上月为48.3%),创下今年6月以来最高水准。

值得注意的是,财新PMI数据更多地以中、小企业为样本。

官方数据显示出中国经济或仍在筑底,但财新数据却表露出企稳回升之势,两者差别不免令人有些看不懂。对此,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无论是官方数据还是财新数据,小幅的上下震动都在预期之内,既不必为数据的微弱下滑过度担忧,也不能因数据小幅回升而太过乐观。

大型企业企稳,中、小企业依然堪忧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官方数据看,制造业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依然堪忧,并拖累了整个制造业PMI的成绩。

数据显示,大型企业PMI为51.2%,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在扩张区间呈现企稳走势;中、小型企业PMI为48.3%和44.8%,分别比上月下降0.4和1.8个百分点,继续位于临界点下方,处于收缩区间(PMI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收缩。)

而从官方数据调查的21个行业大类来看,7个大类下降,14个大类保持回升。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专家陈中涛分析,11月制造业PMI数据主要受传统行业、高耗能耗能行业深度调整的影响。

值得指出的是,11月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PMI分别为53.1%、51.6%和53.4%,继续保持扩张态势。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制造业等行业PMI明显高于制造业总体水平,继续保持较好发展态势。

内外需不振拖累PMI指数

业内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内外需不振是拖累制造业PMI指数的主要原因。

赵庆河称,受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振和生产淡季等影响,生产扩张动力有所减弱;是近期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位震荡下行,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持续回落;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企业采购活动有所减缓,补充库存意愿不足。这是11月官方制造业PMI数据回落的三大原因。

民生宏观团队也分析称,从内需来看,虽然可能有年终财政支出及前期政策释放效应,但冬季开工淡季冲击更为明显;外需来看,海外需求走弱,美国10月PMI已经几近跌破荣枯线,主要发达国家加权PMI从年中以来一直呈现回落趋势。

11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走势虽与官方数据不同,却也同样反映出了需求不足的问题。财新数据显示,制造业产出结束此前连续6个月的收缩状态,但是新接业务总量下降,继续拖低PMI 值。而受工作总量下降所影响,中国制造商在11月份继续削减采购活动,且月内用工亦有收缩。但好在11月采购和用工收缩率均为5个月以来最小。

相比货币政策,明年财政政策将有更大空间

如何看待官方PMI数据与财新PMI数据的差异,以及未来的经济政策走势?

对此,章俊认为,生产淡季的到来导致经济数据在四季度并不是太好看,这并不令人意外。“即使财新的数据比上月有小幅改善也并不意味着经济有根本性的提振;同样,官方数据的小幅下滑也在可以预期的合理范围内,无需过度悲观。”章俊认为,今年四季度至明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可能还会处在筑底的过程中。

“四季度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落实之前已经出台的政策。”章俊预测,今年全年的经济增速预计在6.9%左右,若四季度表现乐观或能达到7%。

但章俊特别指出,11月制造业PMI指数中的“就业人员”指数已经连续5个月下滑,就业作为滞后的经济指标已逐步开始反映经济增长低迷的现实。“鉴于中央稳增长背后的大逻辑是为了保就业,我们认为政府会密切关注就业形势的发展方向,由此相机抉择,调整稳增长政策的力度。”他期待明年一、二季度能在经济政策上有更大的调整空间,“明年财政政策的调整空间比货币政策更大。”

章俊表示,虽说中长期内中国经济转向供给侧改革是大势所趋,但短期内为了避免经济增长失速和失业率上升,三驾马车的需求端管理依然不可放松。在政策层面,依然要维持货币和财政的“双宽”,来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拉动基建投资为核心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时配合减税等手段来刺激和培养新的消费热点。

民生宏观团队也认为,未来财政政策的力度将更值得期待。“货币政策仍会宽松,但以对冲为主,不再是主角。财政政策将逐步成为主角,预计明年财政赤字率至少会扩大到2.5%。一方面减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激发居民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增支,同时通过PPP和专项金融债等方式助力政府加杠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