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伊斯兰教派领袖为何长居法国
提起伊斯兰教的教长,绝大多数人的脑子里应该是这样一副形象:他们身着或白或黑的长袍,仪态威严地在清真寺中讲经布道。他们一般毕业于中东地区的大学和经学院,如埃及艾资哈尔大学等伊斯兰世界的权威机构,而他们的夫人们则把自己的面容隐藏在厚厚的头巾和罩袍之后,鲜有人能一睹真容。
霍梅尼的形象很符合一般人心目中伊斯兰教长的气质但并不是所有伊斯兰教的教长都是这般。有一支伊斯兰教的派别,他们的教长生于瑞士日内瓦,身着西装,住在法国,哈佛大学毕业,先后两次娶了漂亮的欧洲姑娘为妻,热衷慈善事业。
这个特立独行的伊斯兰教派就是伊斯玛仪派。
伊斯玛仪派是什么
很多人知道伊斯兰教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但是如此庞大的一个宗教其派系区分可不会就到此为止。逊尼派在教法学上还分为四大派(哈乃斐派、罕百里派、马立克派、沙斐仪派),而什叶派则又分为宰德派(流行于也门)、伊斯玛仪派和十二伊玛目派(流行于伊朗)等派别。
什叶派分布图当今世界什叶派最重要的阵地是伊朗,十二伊玛目派也因此是什叶派中最人多势众的一支。但是,伊斯玛仪派早早就与其分道扬镳了。
伊斯玛仪派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个新教派的形成,一般都跟一位杰出人物有点关系,基督教世界中天主教与东正教的大决裂和君士坦丁堡牧首米恰尔·色路拉里乌斯(Michael Cerularius)有关。佛教禅宗、法相宗的创立则是达摩祖师、玄奘法师功不可没。而在伊斯兰世界中,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分离也是由于什叶派认为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为先知的继承者而非逊尼派认可的先知的岳父阿布·伯克尔(Abu Bakr)。
什叶派将教派首领称为伊玛目,阿里即为什叶派的第一位伊玛目,自阿里开始,什叶派的法统由历任伊玛目继承。
当然,如此位高权重的位子自然是惹人觊觎,同时,什叶派伊玛目的存在也对当时的阿拉伯帝国政权构成了威胁。这样的境况下,伊玛目想要坐稳也是相当不容易的。历史上多位什叶派伊玛目死于非命,如第六任伊玛目贾法尔·萨迪克(Jafar al-Sadiq)就被阿巴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巴格达的建城者曼苏尔(Al-Mansur)毒杀。
而也正是伊玛目贾法尔·萨迪克遭遇暗杀之后引发的继位危机,才导致了什叶派的分裂。
贾法尔·萨迪克去世后,并未留下明确指令说明谁应该继承伊玛目大位。当时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贾法尔长子、先于其去世的伊斯玛仪应该继位,由于伊斯玛仪当时已不在世,所以伊玛目应由其子穆罕默德担任。另一派则认为贾法尔的幼子穆萨才是新的伊玛目。另有一些小的支派则认为继承者另有他人,就此什叶派分裂的格局已经奠定。
伊斯玛仪伊玛目传承不绝,一直到当今。而十二伊玛目派后来又有了自己的第八到第十二任伊玛目,不过这些伊玛目就和伊斯玛仪派关系不大了。而后伊斯玛仪派自身也发展出了数个支派,这里说的伊斯玛仪派主要指其最大的主流支派尼扎里派。
自由的传统
和其他伊斯兰教派相比,伊斯玛仪派对教义的理解显得相当灵活,他们认为伊玛目拥有解读《古兰经》的权力。
而对其他穆斯林义务的理解,伊斯玛仪派也是重精神而轻形式。首先,多数穆斯林一天应该做五次礼拜,但是伊斯玛仪派则只做三次。斋月期间,一般穆斯林从日出到日落封斋,但是对于伊斯玛仪派来说,封斋的意义最重要的是在精神和灵魂上取得净化,因此许多伊斯玛仪派教徒在斋月白天进食。
怎么看待朝觐更是伊斯玛仪派的一大特色——既然伊玛目是当下宗教的化身和解释权所在,那么朝觐的对象就应该是伊玛目本人而非麦加。因此在全球穆斯林齐聚麦加进行朝觐活动时,伊斯玛仪派信徒则往往祈祷自己能见到阿伽汗(伊斯玛仪派领袖称号),完成穆斯林五功。
多数穆斯林朝觐需要到麦加克尔白参加以此看来,当今的伊斯玛仪派应该算是伊斯兰世界中较为世俗的一支。但是历史上伊斯玛仪派却是恐怖主义的先驱,训练出了大把的刺客。(详见郭晔旻:《蒙古军队如何消灭13世纪的恐怖集团》,私家历史2015-11-26)
当今伊斯玛仪(尼扎里)派主要分布在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在这两个国家中都有相当信众,全球总数大约为1500万。中国境内的伊斯玛仪派信徒数量则比较稀少,成规模的只有聚居于塔什库尔干县的塔吉克族。
但是开头已经提到,伊斯玛仪派的伊玛目住在法国。那么在伊斯玛仪派重心为南亚次大陆的情况下,伊玛目为什么又会住在法国呢?这就得从伊斯玛仪派的近代历史开始说了。
现在的这一系伊斯玛仪派领袖被称作“阿伽汗”,即Aga khan。
Aga对于中国人来说应该不陌生,Aga/aqa/aka等词正是北方民族对于兄长的称呼,而这个词也早早进入了汉语,即汉语中的“哥”。“哥”在汉语地区混得可谓风生水起,在如今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口语中已经取代了汉语自身的“兄”,当今差不多只有福建才用“兄”。
《木兰诗》中仍然使用“兄”不过这个北方民族的词怎么成了伊斯兰教教长的称号呢?
教长基地的变迁
早期的伊斯玛仪派主要分布于以埃及为核心的法蒂玛王朝之中。法蒂玛王朝覆灭后,尼扎里派在很长时间内以今天的伊朗为活动重心,历任伊玛目也多数居住在伊朗境内。
而此时的印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来自中亚的突厥穆斯林不断南下,建立起统治者为波斯化的突厥穆斯林的德里苏丹国。
13世纪时,蒙古人是一支十分可怕的力量,他们东征西讨,打下了极其辽阔的土地。而他们在中亚地区的后裔则慢慢和当地的突厥人融合,形成了一系列突厥化的汗国,如帖木儿帝国。帖木儿的后代则继续南侵,攻入了南亚次大陆,建立了莫卧儿帝国。
所谓莫卧儿,即蒙古的讹写。只不过发展到这个阶段,莫卧儿帝国中蒙古的影子已经留下不多,他们已经差不多可以被当作深度波斯化了。在莫卧儿帝国的统治下,伊斯兰教在次大陆继续得到发展。由于在伊朗的刺客基地被拔,其他地区的伊斯玛仪派发展也并不顺利,教派重心逐渐转移到了南亚。
莫卧儿帝国全图第四十五任伊玛目沙阿·哈里鲁拉三世(Shah Khalilullah III)于1815年将住所搬迁到更靠近南亚的亚兹得以方便信徒朝觐,但是两年后在当地的一次冲突中遇害。他的夫人和儿子哈桑·阿里·沙阿(Hasan Ali Shah)陷入贫困和亲戚争斗中。于是母子前往德黑兰向卡扎尔王朝法特赫·阿里·沙阿(Fath Ali Shah)国王求助。国王帮助了他们,并赐哈桑尊号(一说小名)“阿伽汗”。
卡扎尔王朝本也出身突厥,因此用Aga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按照同源词来对翻的话,甚至可以把阿伽汗翻译为阿哥汗。
当老国王去世,其孙继位以后,首任阿伽汗失宠并遭遇迫害,于是他开始流亡,并最终前往信众众多的印度定居。也正是在南亚,阿伽汗家族开始了和西方的接触。
一种现代化的伊斯兰
与传统伊斯兰世界普遍对西方有抵触情绪不同,历任阿伽汗似乎都对西方抱有较大的好感。第三世阿伽汗苏丹·穆罕默德·沙阿(Sultan Muhammed Sultan)留学英国,先后于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就读。他很快就学会了穿西装,说欧洲语言,甚至于娶欧洲夫人——第三世阿伽汗前后共有四位夫人,后三位分别是意大利人、法国人和瑞士人。
第三世阿伽汗现任的第四世阿伽汗沙阿·卡利姆·侯赛因尼(Shah Karim Al Hussaini)更是典型。他先是于瑞士接受基础教育,随后在哈佛大学就读,在工程学挂科后转修历史。
1957年,其祖父第三世阿伽汗去世。第三世阿伽汗在遗嘱中打破常规,他认为当今世界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原子科学兴起,应当传位给一个在新时代成长的年轻人。因此,在卡利姆父亲在世的情况下,第三世阿伽汗跳过儿子,直接传位给孙子。
换作一个权力欲熏心的人,如此好的机会哪能错过,应该立刻弃学即位以避免夜长梦多。但是阿伽汗先生显然对自己的学术修养有着一定的追求。知悉消息后,他并没有中断在哈佛大学的学业,只是将进度加快了一些,于1959年顺利毕业后才返程即位。当然,他读历史学PhD的梦想就彻底完蛋了。
而他自己的婚姻和家庭更是相当有趣,阿伽汗四世前后有两任夫人,一位是英国人,一位是瑞士人。他的子女结婚也非常自由,长女嫁给了一个英国圣公会基督徒,而两个儿子也都娶了美国人。
第四世阿伽汗女儿结婚照,新娘左手侧即为阿伽汗更绝的是,阿伽汗家族还积累了惊人的财富。根据伊斯玛仪派传统,教徒捐献自己收入的12.5%给教会,其中2.5%属于穷人,即全体穆斯林都缴纳的“天课”,而另外10%则捐献给伊玛目(即阿伽汗)。长此以往,阿伽汗富得流油,根据《福布斯》估计,2010年阿伽汗总身价8亿美元,在世界王室中名列前茅。
对于现任阿伽汗来说,其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让信徒尽可能有机会见到他,完成朝觐。作为一个善解人意的领袖,阿伽汗自然不会呆坐在法国家中等待信徒上门。作为阿伽汗,他得不断在世界各地有伊斯玛仪派信徒的地区巡游,以方便信士亲睹他的圣容,正所谓“我不去麦加,麦加来我家”。当然,中国也是他巡游的目的地之一——阿伽汗曾于1981年访华,并于2012年再次探访新疆。
如果我们把当阿伽汗看成一种工作的话,这大概是全世界最令人艳羡的工作之一,因为不但有忠实的信徒定期足额送钱作为薪水,而且工作的大体内容就是环球旅游,一路做慈善还能得个好名声(其名下的慈善组织一年大约在慈善事业上花6亿美元)。只是全世界能且只能有一位阿伽汗,作为一般人,也只好努力学习、工作以图改变人生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