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论】医学生就业难与看病难不冲突
就业制度“僵化”实际上在各个行业都有体现。我们知道,全社会自由职业者的比重并不高,能够进入“好单位”的人总是少数,大多数职业是和单位捆绑的,并无多点执业一说。医疗卫生行业本身偏于保守,门槛较高,因此就业制度“僵化”一点似乎也说得过去,所以认定大量医学生未从医的主因是就业制度僵化,可能站不住脚。
蔡江南在报告中列举了许多数据。一些应该是比较准确的,比如中国执业医师的数量、学历分布等,其目的是说明当前医疗资源的紧缺状况。另外一些数据的有效性是存疑的,比如他对比了高等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数量与新增医生的数量,两者相比达到5:1至7:1的惊人比例,以此说明资源的浪费情况。实际上高等医学专业的毕业生群体十分复杂,临床方向的只占一部分,基础专业的、管理专业的、生物技术专业的等等可能都被统计在高等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里,此外,医学生的读研、出国情况比较多,因此简单地比较毕业生数量和新增医生数量意义不大。《健康报》曾经报道,2010年50%多一点的应届医学毕业生未进入卫生系统或未就业,也许这个数据更能够说明问题。
即便是50%的毕业生未从医,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也是培养成本的巨大浪费,但不能把板子打在就业制度僵化的屁股上。
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是比较困难的,很多医学毕业生不是不愿意去当医生,而是没有这么多的岗位,是供求的失衡,和医学教育规划的失当关系更大;在大规模的扩招背景下,一些医科大学不顾医科培养的规律,学生规模动辄超过万人,很难和医院的需求匹配起来;医生的培养是一个精细化过程,一般走精英化道路,规模化培养出来的医学生难以适应现代医疗的要求。
医学生不愿做医生,收入低微、辛苦、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等显然也是比就业制度僵化更重要的原因。
医学毕业生没地方去,那为什么人们都觉得医疗资源紧张?医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是一个团队,是适当的技术装备,光有医生一个人很难发挥出看病效力,这涉及到医疗资源的组合配置问题。
目前,中国的医生数量基本满足需要,主要还是结构上的问题比较突出,即高水平的医生数量偏少,分布非常不均匀,由此也造成病人往三级医院集中,基层医院则吃不饱。根本原因则是医疗体制的改革不到位,医院的考评、医生的收入都和业绩挂钩,三级医院都“吃撑”了还在加油鼓劲往前冲,接待了大量病情一般的病人,比起发达国家的大医院医生,中国大医院的医生人均处理的病人数是他们的4倍以上。
放开医生的自主执业权,能够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但寄希望以此解决医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似乎没有开对药方。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