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长安街知事:两位新封疆大吏从中央机构空降开始仕途神同步
东部两个大省江苏、福建,近期相继迎来政府主官接班人。先是福建省委副书记于伟国当选代省长,后是江苏省委副书记石泰峰履新省政府党组书记,并被提名为代省长。在上周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上,石已出现在省政府负责人坐席。
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发现,于伟国、石泰峰从政之路颇为相似,几乎走了相同的路。
于伟国毕业于人大中文系,参加工作后先后在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等单位工作,后“空降”福建,当过省委组织部长和经济大市厦门市委书记,后出任省委副书记,60岁时成为代省长,升任正部。他是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于伟国石泰峰毕业于北大法律系,参加工作后长期在中央党校工作,后“空降”江苏,从省委组织部长干到省委副书记,又以省委副书记的身份兼任经济大市苏州市委书记,59岁时成为代省长人选,即将升任正部。他也是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石泰峰不难发现,两人均出身名校,一毕业即进入中央级研究机构,“空降”地方之初先从党务工作起步,后“转行”抓经济工作和社会管理,并主政经济大市,此次又在接近退休年龄由省委副书记再进一步。这样“神同步”的从政经历,真的只是巧合么?
事实上,这两人的成长过程,与中央培养高级干部的一贯思路分不开。改革开放后,干部“空降”开始规范化和常态化。1990年,中央颁布了《关于实行党和国家机关领导干部交流制度的决定》,2006年又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干部交流”走向制度化。干部交流包括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地区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交流。2009年出台的《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中,也明确了对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的基层经验要求,此后,拥有扎实的基层工作经验被视作干部提拔的必备因素。
于、石两人显然是干部交流制度的受益者。在大学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属于典型的家门、校门、机关门“三门”干部,加之长期从事理论工作,他们接触基层的机会并不多。如果继续留在中央单位,发展必然受限。交流到地方后,他们有机会理论联系实际,投入到热火朝天的改革开放实践当中,个人能力更加全面、从政履历更加完整,为进一步发展积攒了后劲。尤其是临近60岁时再度进步,充分体现了中央对高级领导干部培养使用的稳健。
值得一提的是,在地方“沉下心、沉下身、沉下力”后,两人为政更接地气。于伟国在厦门参加植树活动时,要求多种植本市市花——三角梅,他说:“不去人为地种植名贵的树种,这样会花很多老百姓的钱,性价比还是不合算的,绿化也要节约,让有限的钱发挥最大的生态效应”。他还说,退休后打算申请做绿化义工,专门搞绿化,倡导市民把城市绿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接力下去。石泰峰接任苏州市委书记头一个月,就调研10次,走遍苏州四市六区,对此,他曾坦言:”到苏州担任市委书记责任重大,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尽快熟悉情况、适应环境,与苏州人民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真正做一个融入苏州、情系苏州、建设苏州、全心全意为苏州人民谋利益的苏州人。"事实上,石泰峰低调务实的工作作风早已为人熟知,中央党校的老师回忆称,石带队到新疆考察:“十多天马不停蹄,深入基层,工作勤勤恳恳,毫无官架子。”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文章则显示,石泰峰在江苏省委分管党务和人事期间,工作低调、严谨,个人一直居住在省委招待所。
对于“沉下去”,于伟国曾说,现在有一些“应付”式的干部,对情况不明不白、看问题不深不透、做事情不痛不痒,这样下去怎么得了?你“应付”工作、“应付”组织、“应付”群众,那么组织上就只好先“对不起”你。作为“沉下去”的典型干部,这样的工作作风成为了于伟国的从政准则。
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石泰峰、于伟国曾主政过的苏州、厦门两市,均是高级领导干部的盛产之地。石泰峰的近5位前任,除蒋宏坤外,梁保华、陈德铭、王珉、王荣先后升任正部。于伟国的前任何立峰,现为正部级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于伟国的搭档刘赐贵,现任海南省长。这两地经济发达,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中央将两人派到这样的地方主政,也是对他们的精心培养。
近年来,成长经历如于、石两人的干部并不少,比如陕西的娄勤俭出生于1956年,5年前从工信部副部长“空降”陕西常务副省长,历练两年后接任省长,到地方工作前,他长期在研究所工作。江西的鹿心社出生于1956年,毕业后一直在中央单位工作,5年前“空降”甘肃省委副书记,后又转任江西省长。山西省长李小鹏长期在央企工作,7年前“空降”山西,经过4年多历练,于2012年接任省长。
十八大后,又有一批经历相对单一的干部“空降”地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广东省委副书记兼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和重庆市委副书记张国清,他们均是十八大中央委员,长期在军工企业任职,经过主政地方的历练后,他们的发展前景更被看好。(本文已获得微信公众号长安街知事官方授权,欢迎关注,微信ID:Capitalnews)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