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气候谈判的生与死

2015-11-29 19:30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包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印度总理莫迪在内,140多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赶赴巴黎,参加11月30日开始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

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算起,国际气候谈判已有23年历史,由于现有国际气候协议期即将于2020年到期,而科学家警告说,如果任由全球气温上升2摄氏度以上,人类将面临灾难性的后果。环保主义者普遍期待巴黎大会能出台一份囊括所有缔约国、能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同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任务艰巨。排放是经济发展的后果之一。这使得减排目标和发展目标矛盾,气候变化充其量是经济学上所谓“公地悲剧”。在发展中国家要求下,1997年达成的《京都议定书》只对发达国家减排做了强制性要求,而豁免了发展中国家,导致美国和加拿大相继退出协议。欧盟成了《京都议定书》主要的参与者。

2009年,各国在哥本哈根讨论《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这次会议上的激烈争吵甚至引发一系列外交纠纷,但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国中国和曾经最大的排放国美国未能领导世界达成任何有效减排协定。气候大会这样的多边机制面临名存实亡的尴尬境地。

但转机意外出现。2009年后,中国深陷严重雾霾等环境危机,近年来经济亦开始放缓,政府随后倡导发展模式转型。在世界范围内,新能源投资比重越来越高,低碳技术成为新的技术和产业增长点。这与奥巴马总统任期内美国政府在气候议题上的转变正相契合。

2014年,中美通过双边谈判达成历史性的减排协定,各自承诺了2030年之前的减排目标。正是因为中美继欧洲之后提出自主减排计划,联合国气候大会这样的多边机制才起死回生。

巴黎气候大会之前,包括中国在内、已经有155个国家提交了自主减排计划,根据联合国的报告,这些计划至少达到巴黎会议所争取的减排目标90%的要求,从而更有利于达成一项有约束力的减排协议。

由于联合国体制实际上的软弱无力,已有国际协议的执行效力普遍不佳。即便在巴黎能达成一项协议,在未来的很多年内,各国仍将不免就其目标、手段、执行和核查争执不休,并在根本上受制于排放大国的立场和态度。如果此次巴黎气候大会载入史册,原因不是别的,而是所有主要工业国家都认可气候变化是真实、可测度和可以干预的环境进程,在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