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丨向湖而生,谱写“共富”路上的文旅进化史​

2021-08-12 22: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满目皆风景,无处不风光。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这是湖州积15年之功描摹的山水画卷,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太湖南岸实践的生动注脚。

作为太湖沿岸惟一因湖得名的城市,湖州也曾面临绿水青山还是金山银山的进退与抉择。

“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一句话改变一座城。这座滨湖新城自此解锁了发展密码和新生力量。

从“身处太湖不见湖”到一湖碧波回归,太湖南岸用15年时间向湖而生,护美绿水青山,拓宽转化通道,做大美丽经济,谱写了一部“共富”路上的文旅进化史。

无数勾画于湖州大地的生动实践也带来了新的启示: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是最美的风景。

太湖阳台新旧对比。

「“从进到退”,迎来一湖碧波回归」

有一种幸福,叫“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千百年来,太湖水滋养了湖州,造就了“苏湖熟、天下足”的“鱼米之乡”。长久以来对自身“美丽繁华”的自信,让湖州人养成了“百坦”(用来描述行为状态,不着急、慢慢来、从容坦然)的性格。

1994年,《为了太湖不再“倾斜”》一文显示,在苏锡常等高手林立的环湖“朋友圈”中,“百坦”的湖州和苏州、无锡的GDP差距明显。为了追赶发展较快的太湖北岸,湖州开启了“疾跑”模式:一座座青山变成了矿山,一片片平地建起了造纸厂和水泥厂……

粗放型发展模式,使得一大批工业企业“入侵”太湖南岸。机器的轰鸣声带动湖州GDP的翻倍增长,也让太湖水环境污染问题随之而来。

工业废水流入太湖,再加上餐饮业等基础配套服务的不规范,污水直排,导致太湖水质一度告急。

渔人码头新旧对比。

追赶,该寻找怎样的路径?这个问号困扰了湖州人10多年。

200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如春雷,惊醒了这方土地。

十多年时间里,湖州累计投入资金200余亿元(人民币,下同),先后搬迁、安置沿湖区域25个自然村1600多户,渔民全部转产上岸;整体拆除太湖湖鲜街上的24条水上餐饮船;关闭取缔矿山、造纸、水泥等重污染企业43家,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117家……

2013年,全长50.6公里的滨湖大道贯通整个湖州南太湖岸线,滨湖区域日渐成为水与岸、业与城、古与今交相辉映的南太湖“外滩”。

“现在的南太湖和15年前的样子相比简直是翻天覆地。”南太湖首批建设者、原太湖旅游度假区旅发局副局长李东民回忆,过去太湖沿岸水泥厂、造纸厂、印染厂等一大批重污染工业企业林立,如今文旅项目遍地开花,65公里湖岸线满目皆景。

「另辟蹊径,重新定义南太湖的高度」

从“人进湖退”到“拥湖发展”,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自南太湖畔徐徐铺展。

2019年6月,湖州打破南太湖规划格局,将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进行总体规划,组建成立南太湖新区,成为浙江大湾区建设的“四大新区”之一。

南太湖新区自成立之初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浙江省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统筹打好“全域旅游融合、滨湖旅游提升、乡村旅游开拓”的组合拳,全力推进滨湖文旅融合发展。

渔人码头新旧对比。

伴随着南太湖的修复治理,越来越多的渔民在这片绿水青山中寻找到了新的归宿。

“以前渔民一家老小都在船上生活,烧饭用柴火或煤气罐,吃饭没有桌子,睡觉睡在船舱里,在船上起身必须弯腰,生活污水直接排到太湖水里。”滨湖街道小梅村党支部书记姚志华说,刚上岸时,渔民生活不习惯,起床时还会下意识弯腰,现在大家都反映还是岸上舒服。

时间回溯到2007年5月,当地启动了小梅村渔民居住上岸安居工程,先后拆除居家船和辅助船只230条,在小梅港东岸建造了3万多平方米的渔民新村,总投资达9000多万元,减少直排太湖的生活污水60余万吨。

2011年8月起,184户渔民陆陆续续搬进了住宅小区,世世代代生在船上、长在船上的小梅村人,终于全部上岸。

上岸后,渔民的生活变好了,文旅行业也迎来了高光时刻。南太湖新区旅游发展局局长章晓华介绍,渔民上岸后,旅游发展获得了新空间。

小梅河新旧对比。

依托独一无二的滨水资源,南太湖新区连续举办了20届全国极限运动大赛、16届帆船赛、11届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大型赛事,通过旅游与文化影视、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做足高端滨湖度假文章。

将目光从蜿蜒的湖岸线转移至乡村沃野,同样生机盎然。

乡村是一幅看不够的画,更是一首读不完的诗。新区不仅有风光旖旎的南太湖岸线,也有让人记得住乡愁的乡村。青绿芦山村、秘境西塞村、风情仁东村、红色志合村等景区村熠熠生辉,千年湖泊、现代城市和美丽乡村和谐相生的一幅全新的旅游度假画卷已经徐徐展开。

“我们结合新区十四五规划,高标准制定了全域旅游规划。沿用新区‘一湖两城三片’分区结构,构建‘一轴贯通,两带引导;双心合力,六区联动’的全域旅游格局,形成集滨湖度假、风景游赏、体育运动、文化体验、亲子研学、乡村休闲等旅游产品为一体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滨湖型旅游度假目的地。”南太湖新区旅游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

滨湖大道新旧对比。

今年上半年,南太湖新区全域共接待游客597万人次,同比增长53%;实现旅游收入77.6亿元,同比增长65%;住宿业营业额为1.6亿元,累计增速85%;餐饮业营业额为1.5亿元,累计增速95%。

产业绿、生态美、百姓富,绿色、均衡的发展模式,让南太湖的脚步更加稳健,也全新定义着极具湖州特质的“南岸高度”。

「城景合一,托起“诗与远方”」

随着南太湖生态环境的改善,“月亮酒店”、湖州影视城等一大批“金凤凰”翩然而至,为南太湖新区文旅融合发展积攒后劲。

炎炎夏日,漫步南太湖畔,一座别称“月亮酒店”的指环状建筑却是人气不减,远远望去,像一轮月亮漂浮在太湖上,吸引了许多游客打卡合影。

这座如今已经是湖州城市地标的“月亮酒店”在设计过程中颇为曲折。为了不占一寸湖面,又体现“水上明月”的设计构思,建设前期属地管理部门掘开湖边30多亩滩地引水,按当时的地价计算,相当于1500多万元“扔进水里”。

“月亮酒店”建设中和建成后。

从“月亮酒店”驱车向北,来到湖州影视城,恍若穿越到了上世纪初的上海滩街头,民国城、楼外楼、蜜月长廊,移步易景。

很难想象,这是一片崛起于废墟之上的美丽产业。

据悉,这里以前是瑞森纸业的厂区,也曾有过辉煌。作为成立于1958年的国有造纸企业,瑞森纸业鼎盛时期拥有员工近千人,是当时湖州城区骨干工业企业,土地使用面积18万平方米,房屋总面积6万多平方米。

时代变迁,偌大的国企只剩锈迹斑斑、草长鼠蹿的破败厂区。“我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这块风水宝地的。”湖州影视城负责人说,几年前,拉风传媒拍摄的一部电视剧需要一个体量相对较大的破旧厂房,机缘巧合地找到了这里,并一见钟情。

湖州影视城新旧对比。

据悉,湖州影视城一期项目民国影视基地建成后,年接待影视剧组拍摄约100部,电影《八佰》,电视剧《觉醒年代》《楼外楼》《那年花开月正圆》等均曾在基地取景。景区年接待婚纱旅拍2万对新人,年游客量超38万人。

“无中生有”的影视产业链,不仅带动旅游经济,而且带动其他诸如餐饮、住宿、交通、休闲娱乐、商贸流通等产业全面发展,还将带动如道具、戏服、发电车,运输车辆、化妆、群众演员、特约演员多个方面的发展。

黄金湖岸新旧对比。

“下一步,我们将办好第二十一届全国极限运动大会、左岸生活节等重点赛事活动,大力招引有影响力、有特色的文旅项目,多措并举宣传推介新区旅游产品,围绕‘国际会客厅,度假首选地’这一形象,打造南太湖文旅品牌。”章晓华说,面向未来,南太湖新区将精准发力,聚焦“产城人文景”深度融合,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推动全域景区提量升级,擦亮高端滨湖度假的“金名片”。

一个太湖,连接浙江与江苏。如今随着南太湖的崛起,不仅拉平南北岸的城市能级,也充满了南太湖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与探索。长三角因湖而共兴的理想,正愈来愈得以展现。

来源: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

文字:胡亦心

原标题:《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丨向湖而生,谱写“共富”路上的文旅进化史​》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