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邓力群自述:陪毛主席读苏联教科书
1959年8月15日庐山会议期间,毛主席印发了《哲学小辞典》中的一部分:《经验主义,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就此致参加庐山会议各位同志一封信。信中说:“建议读两本书。一本,《哲学小辞典》(第三版)。一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两本都在半年读完。”“为了从理论上批判经验主义,我们必须读哲学。”印发这一部分,“以期引起大家读哲学的兴趣”。还说:“我们现在必须作战。从三方面打败反党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思想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思想方面,即理论方面。建议从哲学、经济学两门入手。连类而及其他部门。”主席信中建议读的这两本书,《哲学小辞典》(第三版)是苏联哲学家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是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
陪毛主席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1959年夏天的庐山会议以后,毛主席觉得国内、党内的问题解决了,有条件读书了。1959年10月31日,主席到杭州。住在里西湖金沙港南端的刘庄招待所(现名杭州西湖国宾馆)。12月上旬,他指定陈伯达、胡绳、田家英和我同他一起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社会主义部分。接到通知,我们几个就一起到了杭州。
毛主席对这次读书活动亲自安排,规定每天下午一起读书,吩咐胡绳、田家英和我轮流诵读,边读边议。我们三个人商量了一下,作了分工:他俩轮流念,我专门记。12月10日读书开始,边读边议,主席随时发些议论,大家有时也插上几句。起初主席没有注意,后来发现我不读,专门在那儿记,就问:你怎么不读?我说:我的口音重,不标准。毛主席看看我,知道我在做记录,没有再说什么。
12月26日,是毛主席六十六岁生日,读书也没有中断。只是主席要我们读书小组的几个同志同他一起吃晚饭。客人只请了当时在浙江工作的江华及其夫人吴仲廉。江华是毛主席在井冈山时期的老战友和老部下。饭后,主席赠给每人一册线装本《毛泽东诗词集》和他当时写的两首词,作为纪念。
在杭州这段时间,读完了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三章开了头。我每天下午做记录,当天晚上和第二天上午就整理一遍。梅行同志帮助我一起整理。离开杭州前,将已读部分的谈话记录整理成册,加上了一个标题:《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笔记》。经胡绳、田家英看过,做了个别文字改动。
1月4日,我们随主席离开杭州,去上海准备参加1月7日至17日在那里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5日下午,在停靠上海站的火车上,把第三十三章读完。我即把整理好的记录交给中央办公厅,请他们打印,分送政治局常委。
毛主席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涉及的问题
毛主席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下册的谈话和批注,涉及两个大问题:一个是苏联四十二年的历史和现实,一个是新中国十年的历史和现实。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真知灼见。当然,受当时国内经验和个人认识的局限,有些观点也未必妥当。但无疑的,毛主席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下册的谈话和批注,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要接受这份遗产,需要认真阅读、研究,还要实践、总结。在这里,我不想来详细介绍它的内容,只想举几段谈话做例子,看出主席思想的深邃和见解的精辟。
例如,毛主席结合苏联和中国的经验讲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他说:“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是一切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共同规律。斯大林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的缺点是过分强调了重工业的优先增长,结果在计划中把农业忽略了。我们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举。我们实行的几个同时并举,以工农业同时并举为最重要。”
毛主席在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问题上批评教科书的观点。他说:“教科书说,世界社会主义体系‘没有一个参与国强迫对方接受他所不要的商品’,‘不会有任何歧视和不等价交换’。不是那么一回事。事实上有卖肉带骨头的贸易,这是一种政治性的交易。”他又说:“在国与国的关系上,我们主张,各国尽量多搞,以自力更生、不依赖外援为原则。自己尽可能独立地搞,凡是自己能办的,必须尽量地多搞。只有自己实在不能办的才不办。特别是农业,更应当搞好。吃饭靠外国,危险得很,打起仗来更加危险。他们和我们相反,不提倡各国尽量搞,而提倡‘可以不必生产能靠其他国家供应来满足需要的产品’。似乎想用经济力量来控制别的国家。”
在读书过程中,主席还不时对一些人物和著作进行评论,臧否褒贬,精彩纷呈。他说:“屈原如果继续做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正是因为开除‘官籍’、‘下放劳动’,才有可能接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产生像《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他又说:“三国时吴国的张昭,是一个经学家,在吴国是一个读书多、有学问的人,可是在曹操打到面前的时候,就动摇,就主和。周瑜读书比他少,吕蒙是老粗,这些人就主战。鲁肃是个读书人,当时也主战。可见,光是从读书不读书、有没有文化来判断问题,是不行的。”主席还谈到《红楼梦》,说:“《红楼梦》里有这样的话:‘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这段话说明了在封建社会里,社会的兴衰变化,家族的瓦解和崩溃。”“《红楼梦》中就可以看出家长制度是在不断分裂中。贾琏是贾赦的儿子,不听贾赦的话。王夫人把凤姐笼络过去,可是凤姐想各种办法来积攒自己的私房。荣国府的最高家长是贾母,可是贾赦、贾政各人有各人的打算。”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