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说起感恩节你只知道火鸡?其实从中可知美国的生成
烤火鸡,南瓜派,家人团聚,感恩节大游行,“黑色星期五”疯狂购物节……这些元素构成了今天许多中国人理解中的美国感恩节。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感恩节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微缩版的美国建国史。这是一个绝佳的案例,展现了国家通过对节俗符号的再造和转化,实现了感恩节节日符号由宗教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变。
众所周知,美国建国于1776年。而感恩节成为统一的全国性节日,则是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1863年。那一年7月初,葛底斯堡战役惨胜如败——伤亡5.1万人。内战期间的一切看起来都如此混乱,毫无秩序。一位名叫哈勒(Sarah Josepha Hale)的记者提议:如果我们能永久地确定一天为感恩节,岂不是对信仰、社会、国家有很大的好处?让我们停止内战,一同向上帝献上由衷的感恩,这样不是更显示我们的高贵和是个真正的美国人吗?
时任总统林肯认可了这一提议,在当年10月3日发布的咨文中称:“我们曾经接受过来自天上的丰盛祝福……然而,我们却忘记了上帝。”
那些“来自天上的丰盛祝福”,一部分指的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感恩节起源故事。几乎到处可见这样一段话:1620年12月26日,乘坐着“五月花号”的102名英国清教徒,为了追求信仰自由,抵达美洲新大陆的普利茅斯,建立了自治组织并确立了著名的《五月花公约》。他们期待的是民主、法治、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然而等待他们只是缺衣少食、疾病和暴风雪。这个饥寒交迫瘟疫横行的冬天过后,只有50多人存活下来。第二年,当地的印第安人教会了他们捕鱼、耕种和打猎。经过不断努力,朝圣者在1621年获得了丰收。于是,总督决定用收获的食物庆祝三天,并邀请了印第安人一起参加宴会。此时的感恩节,是清教徒们在收获的季节向主耶和华感恩的仪式。“你们到了我赐给你们的地,收割庄稼的时候,要将初熟的庄稼一捆带给祭司。他要把这一捆在耶和华面前摇一摇,使你们得蒙纳。……这在你们一切的住处,作为世世代代永远的定例。”(《利未记》)这是人与上帝之间的契约。“thanks giving”,是清教徒们感恩上帝赐予了他们宝贵的丰收和食物。让他们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感受到了上帝的庇护,更加团结的结合在一起,努力劳作,在荒原上建立起了“英格兰”似的村舍。
然而祥和美好的开端并没有持续多久。
1637年,在和平共处了十几年之后,白人移民和印第安土著之间的矛盾终于围绕土地问题展开了。随着移民潮的到来,白人根据自己的生产方式,把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转化成商品和财富。而印第安人的信仰观念是万物有灵,他们把自然看成家园,认为超出生存需要的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必会招致恶报。
那一年,移民而来的英国人和印第安人之间的佩科特战争在新英格兰地区爆发。这次屠杀中,所有印第安部落里的妇女和十四岁以上的孩子全都被抓来当奴隶卖,剩下的一律处死。英属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当权者约翰·温斯罗普宣布:这一天应该成为庆祝日,要赞美上帝帮了他们大忙,让他们迅速征服了康涅狄格州佩科特部的印第安人,取得了胜利。他正式宣布的“感恩节”的诞生。1641年,荷兰殖民者和英国殖民者一起在新英格兰地区疯狂屠杀印第安人之后,教会提出再过一次“感恩节”。除了大吃大喝外,他们还在曼哈顿的大街小巷玩起踢球(印第安人的脑袋)的游戏。
美国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特纳认为 “每条边疆都是通过一系列对印第安人的战争而获得的。”那显然不是一个田园牧歌式的交流过程,而是伴随着残酷的驱赶、征战和杀伐。而这种土地和资源的纷争只是战争的导火索和表层原因。其深层原因是欧洲人深受基督教中“一切不符合基督教规范、不信仰基督教的群体都是野蛮人”的教条影响,将印第安人等同于“森林野人”。而作为“高贵的”盎格鲁-撒克逊白种人,有着上帝所赋予的使命,那就是要将文明与基督教传遍新世界,征服落后文明与野蛮部落。
可以说,早期的感恩节并非单纯宴饮狂欢的美好,而是沾满了血腥和屠杀的气息。但移民们认为这是上帝赐予他们物态空间(拓展土地)和精神空间(拓展基督信仰)的机会。这种恩赐“鼓励”形成了统一的身份意识。这一时期是基督教历史中最黑暗的一段,“感恩节”节日符号也从娱神演变为人与人之间血腥的助推器。
但在美国独立后,感恩节又获得了新的定义。美利坚建国之初,总统华盛顿和麦迪逊都发布过“感恩”倡导,林肯在自己的两次总统竞选中也都提到感恩节。他们要号召的,是美国人民要为那些先民们的艰难岁月和不屈精神祷告。在国家意识形态上选择淡化乃至遗忘那段屠杀和残害印第安人的历史,为感恩节脱去那件血腥的外衣。于是感恩节被建构为,感念先驱们在艰难岁月中的筚路蓝缕和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不过当时各州独立行使主权,感恩节并没有全国性的统一时间,尚未成为一个国家层面的“共时”的节日。
直到记者哈勒提出倡议,林肯认为通过统一这一节日可以重新弘扬先驱们的开拓精神,并塑造为全民认同的精神内涵,有利于南北方形成共同的民族认识,有助于结束战争。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始提到的1863年10月3日颁布的咨文,号召全美人民共同回忆移民先祖的艰难进取,感念上帝的恩赐。
在那个国家分裂、民族分离的内战时期,一个“对信仰、社会、国家有很大好处”的感恩节的政治作用凸显。国家通过控制社会公共时间的统一,通过全民性的“感恩”仪式,让原本涵有“纪念美国先驱的开拓精神”的节日符号,进一步演变为建构国民身份认同(“这样不是更显示我们的高贵和是个真正的美国人”)和民族国家统一认同(“让我们停止内战”)的政治符号。
战后,感恩节与朝圣者的紧密联系也逐渐深入人心。清教徒所代表的“开拓进取的美国精神”更是赢得了广泛认同,艺术家们开始在这一天演绎那些穿黑斗篷、做礼拜、持枪的清教徒形象。当然,那些与先驱们紧密相连的食物符号“火鸡宴”也颇受欢迎。感恩节的统一,完美塑造了国家民族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认同。
“黑色星期五”疯狂抢购的人群。1941年,正值“二战”期间,美国经济受到了战争很大影响。为了振兴国内经济,国会决定刺激内需,让人们在11月和圣诞节之间有更多的购物时间,于是将感恩节定在11月的第四个周四。罗斯福总统为此签署了法案,当代感恩节由此而来。接下来伴随而生的就是今天被中国人称为“美国双十一”的“黑色星期五(The Black Friday)”——感恩节后的这个星期五为圣诞采购季拉开了序幕,人们疯狂抢购使得商场利润大增,这也是商家们一年中获得最多利润的好机会,与中国目前流行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颇为相似。
除了购物,今天的感恩节也是家人团聚,放松与休息的日子。遥想当年的清教徒登陆后的凄清艰险,家庭的念想对他们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同样,在高度商业化的现代美国人生活中,代际之间的地理距离增大,感恩节这个节日符号再次演变为以消费为基础的跨代家庭的维系手段。同时,感恩节中的消费和团圆都可以起到“社会闸门”的作用,调节民众情绪,稳定民众心理。
感恩节,这个本是宗教体系内人神契约型的节日,在美国的建国过程中一次次被赋予了新的形式和含义,很好地阐释了国家政权与节俗互动的张力关系。民俗本身就有其社会管理的重大作用,对节俗核心符号的控制与改造只是礼俗互动中一个表现层面。当今的中国政治也可借鉴感恩节在美国的调控和符号意义的再建构,让更多的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也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赋予民众的日常生活以更积极的价值。-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