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东史专家黄民兴:大叙利亚地区为何冲突频发
【编者按】
巴黎恐袭后,法国、俄罗斯、美国等多国均在叙利亚实施军事行动,打击极端武装“伊斯兰国”(IS)。近日,土耳其在叙利亚边境击落俄罗斯战机,使原本就备受关注的叙利亚问题再次成为国际新闻的焦点。
叙利亚地区为何频频发生冲突,是否有其历史根源?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黄民兴教授著文讲述“大叙利亚”动荡的历史。文章原题《大叙利亚历史上的宗教冲突》,现标题与小标题为编者所拟。
“大叙利亚”的独特地缘:古代东西方对立的最前线
“大叙利亚”指今天东地中海沿岸诸国家和地区,包括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和约旦,在阿拉伯语中被称为“沙姆”。从地理上看,大叙利亚地处小亚细亚与阿拉伯半岛和伊拉克、埃及之间,有海路通往欧洲和北非,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本地区地势较为平坦,但地形多样,包括平原、山地、河流、湖泊、沙漠等。
叙利亚周边地图大叙利亚在历史上一直是民族迁徙、文化交往的走廊,而生活在这里的多数民族都有着共同的文化和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本地区处于欧亚文明碰撞与融合的最前沿。在历史上,这里曾经是古希腊和罗马人统治的地域,是波斯的安息帝国与罗马帝国对峙,也即古代东西方对立的前线。大叙利亚是世界三大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随着基督教的形成,它在近东和地中海地区广泛传播,并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罗马帝国分裂后,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控制着大叙利亚地区。
多样的地形和频繁的民族迁徙、文化交往造就了今天大叙利亚社会的多样性。在民族上,这里有阿拉伯人、犹太人、库尔德人、亚美尼亚人、土耳其人、切尔克斯人、亚美尼亚人和土库曼人等。在宗教上,有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而伊斯兰教又包括逊尼派、什叶派和德鲁兹派等教派,基督教则分为马龙派、希腊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和亚美尼亚东正教等派别。
公元7世纪初,伊斯兰教从阿拉伯半岛的兴起改变了本地区的地缘格局。从这一时期开始到20世纪中叶,大叙利亚先后发生过基督教国家与伊斯兰教国家的四次大冲突。
基督教VS.伊斯兰教:延宕一千多年的纷争
第一次大冲突就是新兴的伊斯兰教国家与拜占庭的冲突。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公元633年秋,以“真主的宝剑”闻名的哈立德率大军攻占拜占庭边境的希拉王国,并于635年9月夺占大马士革。636年8月,在叶尔穆克大败拜占廷军,阿拉伯军穷追直抵叙利亚边境的陶鲁斯山脉。638年,宗教圣城耶路撒冷投降。至此,大叙利亚地区完全为阿拉伯人所控制。此后,哈里发奥斯曼委任堂弟穆阿维叶为叙利亚总督,任命乳弟阿卜杜拉为埃及总督,两人分别创建了阿拉伯海军。655年,埃及和叙利亚的联合舰队大败拜占廷舰队,此为著名的“船桅之役”。
在被征服的叙利亚,阿拉伯军队得到了当地民众的支持。因为当地的许多民众始终把基督教视为外来宗教,而叙利亚的基督教会作为“异端”长期遭受拜占廷教会的压制;此外,拜占庭的税负沉重。因此,阿拉伯人的宗教宽容和薄赋政策甚得人心。更何况伊拉克人、叙利亚人和巴勒斯坦人与半岛上的阿拉伯人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伊斯兰国家对拜占庭战争的胜利大大缩小了基督教在西亚北非的地盘,使其主要成为欧洲人的宗教。但直到今天,黎巴嫩和叙利亚仍然是阿拉伯世界基督教徒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
伊斯兰文明兴起后,中东伊斯兰教国家与欧洲基督教国家屡有战争。最初一直是前者占有优势,这表现在阿拉伯帝国对拜占廷的进攻,以及后来对西班牙、西西里和小亚细亚的占领上。然而,从11世纪开始,力量逐渐加强的基督教国家开始了大反攻,由此开启了本地区基督教国家与伊斯兰教国家的第二次大冲突:十字军东侵与反抗十字军的斗争。
十字军东征地图1095年11月,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勒芒宗教大会上,呼吁与会者停止封建混战,到东方去与“异教徒”作斗争,夺回“圣墓”,拯救“圣地”耶路撒冷。他宣称,参加远征的人都可以免除罪孽,享受天国的幸福,而东方有丰富的战利品等待着他们。教皇的煽动激起了许多封建主和农民的狂热,由于参战者的服装均饰以红十字,故称“十字军”。其成员除骑士和封建主外,还包括朝圣者、逃亡农奴、商人、冒险家和罪犯。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等意大利商业城市为十字军提供了船只、给养和武器。
1096年,第一次十字军东侵开始,参加的有法德的封建主和骑士约15万人。1098年6月,十字军占领叙利亚的安条克;1099年7月,占领耶路撒冷。十字军在两地均进行了不区分年龄、信仰或性别的大屠杀,并大肆抢劫。此后,在所占地区建立了几个各自独立的欧洲式封建国家:耶路撒冷王国,包括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南部;名义上隶属于耶路撒冷的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伯国和艾德萨伯国。
在当地穆斯林君主和民众的反抗下,第一次十字军东侵于1144年宣告失败。此后欧洲国家先后组织了第二次(1147—1149年)、第三次(1189—1192年)、第四次(1202—1204年)、第五次(1217—1221年)、第六次(1228—1229年)、第七次(1248—1254年)、第八次(1270年)十字军东侵,但均告失败。之后,穆斯林军队开始逐步收复失地。埃及马木路克王朝的军队于1291年占领阿卡,守城的圣殿骑士团成员全部被杀。同年,推罗、西顿、贝鲁特等黎巴嫩城市也被收复,十字军运动宣告结束。
在反抗十字军的斗争中,起源于伊拉克摩苏尔的赞吉王朝成为抵御的主力之一。1146年,努尔丁继承赞吉王位,并迁都至阿勒颇。1169年,努尔丁手下大将西尔库之侄萨拉丁(1138—1193年)出任埃及法蒂玛王朝的宰相,从而建立了对抗十字军的新中心。1171年,萨拉丁推翻法蒂玛王朝,建立逊尼派的阿尤布王朝。1174年,努尔丁去世,萨拉丁趁机宣布独立,此时王朝已控制了整个叙利亚。
十字军东侵时期是中东穆斯林世界的分裂和动荡时代,随之而来的是外族入侵(如蒙古人)。在此前的塞尔柱帝国时期,来自中亚的乌古思突厥人开始迁居小亚及邻近地区。13世纪末,其首领奥斯曼一世继位,国家逐渐强大起来,他的名字成为追随他的突厥部落的名称。奥斯曼国家的崛起标志着本地区基督教国家与伊斯兰教国家第三次大冲突的开始。
14世纪初以后,骁勇善战的土耳其军队向拜占廷帝国发起猛攻。1453年5月,奥斯曼军队占领君士坦丁堡。在战争中,奥斯曼人逐步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近卫军(加尼沙里),拥有精锐的骑兵和炮兵、海军,因而在军事上无往不胜,成为欧洲国家的噩梦。1499年,奥斯曼海军大败威尼斯舰队,牢固地确立了在地中海的海上霸权。1521年8 月,苏莱曼大帝率领奥斯曼大军一举攻克了巴尔干的要塞贝尔格莱德。1526年9 月,他兵不血刃占领了匈牙利首都布达。1529和1532年,苏莱曼两度进军维也纳,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斐迪南大公被迫向奥斯曼帝国称臣纳贡,放弃匈牙利。到1574年,奥斯曼人已经征服了巴尔干、埃及、阿曼、也门和除摩洛哥以外的整个马格里布,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也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伊斯兰世界。而且,借助于帝国的统治,伊斯兰教传播到了巴尔干地区和塞浦路斯。由于在巴尔干和黑海地区拥有领土,奥斯曼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俄国、波兰和法国均有频繁的战争和外交交往,成为参与欧洲事务的重要大国。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教堂在拜占庭帝国时期曾是基督教教堂,奥斯曼帝国占领后,将其改造为清真寺。上图为宣礼塔(Brick Minaret),位于清真寺的4个角落之中,是圣索菲亚被改造成为清真寺的证据之一。然而,从16世纪开始,奥斯曼帝国逐步走向衰落,先后失去了整个北非,阿拉伯地区只有西亚仍保留在帝国版图内。在此背景下,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世俗的民族主义思想开始在西亚阿拉伯地区形成,即阿拉伯民族主义,其中心是叙利亚和黎巴嫩。晚期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统一奥斯曼治下的阿拉伯地区。
在一次大战中,奥斯曼帝国卷入战争并最终解体,导致英法瓜分奥斯曼的阿拉伯属地及其前者殖民统治在西亚的普遍确立,其中法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把叙利亚和黎巴嫩作为自己的殖民地,巴勒斯坦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允许欧洲犹太人移民并建立“民族家园”,后来又从巴勒斯坦划出外约旦。英法殖民统治的确立标志着欧洲基督教国家的帝国主义彻底控制了大叙利亚,以及本地区基督教国家与伊斯兰教国家的第四次大冲突,使阿拉伯民族主义者统一新月地带的梦想宣告破产。
本次冲突以阿拉伯地区的独立宣告结束。一次大战后,大叙利亚各地先后爆发了反对殖民主义的大规模起义,如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反法起义(1925年)、巴勒斯坦反对殖民地当局和犹太定居者的起义(1936年)等。殖民当局不得不做出让步,如法国同意叙利亚和黎巴嫩的民族主义政党参与议会选举和组建自治政府,英国则成立了外约旦酋长国,并委任圣裔家族的阿卜杜拉为国王。二战结束前,叙利亚、黎巴嫩宣告独立,英法对大叙利亚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但是,巴勒斯坦因阿、犹对立而实行分治,成立了以色列国,拟议中的巴勒斯坦国因为阿拉伯社团的内部问题而无法成立。
二战后巴以地区地图,来自网络伊斯兰和西方世界,为何结仇千年?
其实,上述四次大冲突有着极其复杂深刻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并非完全是宗教冲突。
首先,伊斯兰教兴起时期两大宗教的冲突是拜占庭帝国(与波斯帝国)长期试图控制阿拉伯半岛,从而与阿拉伯人发生矛盾的结果,另外这也与阿拉伯社会内部的演变有关。
第二次大冲突的背景更为复杂。西亚历来是东西方贸易即丝路贸易重要的中转站,而欧洲人认为阿拉伯人对过境贸易的垄断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成本,他们希望通过战争削弱阿拉伯人的地位。正因为如此,前述意大利商业城市才为十字军提供了大量资金等帮助。参与侵略的欧洲社会各阶层,事实上都有其各自的利益。在第四次十字军东侵期间,来自欧洲的侵略军甚至转而攻打同为基督教地区的君士坦丁堡,在攻占城市后烧杀抢劫达三天之久!
第三次大冲突反映出地中海东部沿岸国家深刻的地缘政治冲突。其时,位于西欧的天主教法国并未给予中欧国家以援手,反而与奥斯曼联合起来对付奥地利。
第四次大冲突则是殖民主义扩张、地缘政治、民族主义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地缘政治牵涉到英国保障埃及和通往印度的海上通道安全的考量,而民族主义还涉及阿拉伯民族主义与犹太复国主义的冲突。
但毋庸讳言,上述冲突毕竟带有宗教的色彩,从而产生了长远影响。美国学者汤普逊在《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一书中指出,十字军东侵是“欧洲国家第一次向欧洲境外的扩展,是欧洲人在外国土地上和外国人民中最早一次向外殖民的试验”。美籍黎巴嫩学者希提在其撰写的《阿拉伯简史》里这样描写了侵略军给叙利亚地区带来的生灵涂炭和物质损失:“在叙利亚,他们打到哪里,就在那里留下一片荒凉和废墟”。法籍黎巴嫩裔学者阿敏•马洛夫则在《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一书中总结了这场战争造成的深远的历史影响:“耶路撒冷的劫掠,是伊斯兰和西方世界千年仇恨心结的开端”。
《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大叙利亚错综复杂的历史也对本地区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黎巴嫩是一个以基督教徒为主的国家,一些叙利亚政治家以历史上黎巴嫩曾隶属叙利亚而主张实现两国统一,叙利亚政府也经常干预黎巴嫩事务。约旦由于是从巴勒斯坦划分出来的,因此产生了双方的密切关系。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约旦占领了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和东耶路撒冷,在以色列占领约旦河西岸以后仍然长期保留了对该地区的行政控制权。至于巴以之间的长期矛盾和冲突,就更是众所周知的了。
大叙利亚动荡不安的历史给世人留下了一份沉重的遗产。从今天叙利亚领土上那不绝的硝烟、战机的轰鸣和妇孺的哭号中,我们仿佛听到了遥远的历史回响。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