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长三角议事厅|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
近些年,韧性一词频繁出现在各学科研究领域,如城市韧性、经济韧性。在应对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国央地政府都认识到了城市韧性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应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重要性。中国以及各大城市的“十四五”规划《刚要》都提到了“城市韧性”。而经济韧性,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逐步进入研究领域。目前对经济韧性定义使用较多的是由Martin和 Sunley 在2015年从四个维度对经济韧性下的定义:一是抵御力,即城市经济遭遇外部冲击时的脆弱性或敏感性; 二是恢复力,即城市经济遭受冲击后恢复的速度和程度;三是再组织力,即城市经济遭遇外部冲击后重新整合内部资源和调整结构的能力;四是更新力,即城市经济改变原有结构,开启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的能力。
从经济韧性的定义看,简单地说,经济韧性强弱体现的前提是受到外部冲击,那么在2021年,距离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已过去十余年,我们要怎么来理解经济韧性在现阶段的涵义?目前,中国提升经济韧性又有哪些不同的侧重点呢?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商务与管理研究中心赵春燕、王世平副教授合作的《经济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一文利用2004-2018年中国285个低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研究了经济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
何谓经济集聚呢?集聚是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集聚可以额有效提高城市经济系统面对内外冲击的脆弱性,以及经济系统抵御冲击、吸收冲击的能力,提高城市经济的持续性、适应性和可变化性,进而提升城市经济韧性。
赵春燕和王世平从城市规模和所处区位来讨论城市经济集聚水平的差异。他们认为,即使面对相同的外部冲击,由于城市规模和所处区位不同,城市经济集聚能力不同,因此导致城市经济韧性也有所差异。
论文根据国务院2014年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将样本按照城市的人口规模区分为大城市(人口规模在100万人以上 )、中等城市(人口规模在50-100万人之间)和小城市 (人口规模小于50万人)。模型测算结果发现,多样化集聚对大城市和中城市等经济韧性的影响显著为正,对小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不显著。
赵春燕和王世平分析认为,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由于城市集聚规模较大、集聚水平较高,因此城市中的企业、商品、服务以及高技能劳动力等集聚程度也较高,从而为企业生产提供大量的中间投入品、较高水平的服务和人力资本,加之城市规模越大,城市研发投入和创新水平越高,因而有效推动了城市多种产业的协调发展,提升了城市多样化生产程度。另外,从消费侧来说,消费者更愿意集聚在多样化程度更高的城市。生产企业集聚和消费者集聚之间的正向自我强化机制,加速了大中城市多样化集聚和城市经济发展,从而强化了城市经济韧性。
研究还发现,专业化集聚对大城市和中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不显著,对小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赵春燕和王世平认为可能的原因在于:由于小城市的生产率、研发投入、人力资本以及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等均无法与大中城市相比拟,因此小城市通常利用本地资源禀赋,从事传统产业的专业化生产经营活动,以此来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同一产业的生产企业在小城市集聚,产生的MAR 外部性(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和美国经济学家阿罗和罗默提出,强调专业化促进了创新和发明)使得该产业所有企业既可以共享特定的劳动力市场池、分享技术与管理等信息、加强产业内企业的上下游联系,还可以加强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和城市生产率,提升城市经济韧性。
此外,赵春燕和王世平又从城市区位研究了经济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城市和中部城市的经济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显著为正,且经济集聚对东部城市的影响程度大于中部城市;西部城市经济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不显著。
他们认为可能的原因是,首先,集聚在东部地区表现更突出,越来越多的高生产率企业、高技能劳动力在东部城市集聚;另外,消费者更加偏好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刺激了东部城市的创新和多样化产业发展。当城市经济发展遭遇外部冲击时,多样化集聚可以迅速吸收、化解、转移外部冲击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而使城市经济发展得以快速恢复。就多样化集聚水平而言,东部城市多样化集聚水平最高,中部城市次之,西部城市最低。因此,多样化集聚对不同区位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会存在差异。
其次,从多样化集聚产生的产业间溢出效应传递路径来看,溢出效应首先在东部城市产生并起作用,之后传递、扩散到中部城市,最后才传递至西部城市。溢出效应的传递路径使得不同区位城市的多样化集聚水平和集聚产生的外部性存在一定差异,从而造成了城市经济韧性的差异。
论文的最后,赵春燕和王世平结合研究发现,提出政策建议:第一,中国城市应该进一步提高经济集聚水平,充分发挥经济集聚对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增强城市应对外部冲击能力的积极作用。在促进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多样化集聚。
第二,各城市应根据自身特性(如城市规模、资源禀赋等)合理制定和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布局。具体而言,大城市和中等城市要鼓励、协调多种产业协同发展,强化产业多样化集聚程度;小城市则需结合自身的要素禀赋,充分发挥优势资源,注重产业专业化集聚发展。
第三,不同区位的城市应采取不同的产业发展政策。东部城市和中部城市(尤其是东部城市)在进一步提高产业多样化集聚水平的同时,也要兼顾多样化集聚与专业化集聚的协调发展,同时鼓励新兴产业向中西部城市转移,为中西部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西部城市在提高城市集聚水平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产业专业化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地域特色,重点培育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第四,完善各城市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措施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加大对城市的研发投 入,推进城市产业集聚,从而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韧性的提高和城市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