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7年15万张照片,野生电工摄影师记录绿皮车里的百态人生
一贯以独特的专业水准而著称的连州国际摄影节,这一次在年度大奖的评选上没有太多的纠结和争议。来自无锡的摄影师钱海峰以一组充满人情味的《绿皮火车》赢得了评委会多数人的青睐,而在评委会看来更为重要的是,展出现场的普通观众也对这一组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们说得最多的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动”。
11月23日晚,颁奖晚会现场,《绿皮火车》的摄影师钱海峰快步跑上领奖台,接过美国休斯敦摄影节艺术总监、创始人温迪•瓦曲丝为他颁发的2015连州国际摄影节“刺点奖”的年度大奖。他看起来有些激动,举起手中的奖杯,对着屏幕上他曾拍摄过的对象说:“这个奖不是属于我一个人,而是应该属于他们(火车上的乘客),我是替他们来领奖。”现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钱海峰(左一)在颁奖现场。不惧比较
如果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键字火车、摄影,王福春的一组《火车上的中国人》是此类作品中绕不过去的制高点。钱海峰并不否认这组作品带给他的震撼和灵感,他深深地感受到“火车”已经不是火车了,不再单纯地只是交通工具,它就像是一个小社会,充满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如果说钱海峰最初的拍摄只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出行方式,王福春的这组作品让他更有意识地去选择,就在车厢里记录那些乘车人的生活。
2013年11月14日 乌鲁木齐到徐州的L208次列车。现在,尽管火车还叫火车,但智能手机的普及,动车、高铁的同向单人坐椅以及高速度、高票价的运营方式轻易就间离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绿皮火车虽然缓慢、拥挤,但面对面的乘坐方式让人们自然地交织在一起,也不得不在别人的眼皮底下活动,一举一动都可能会影响或牵扯到其他人,乘火车仿佛是一次社交或赶集,绿皮车车厢是一出出人间戏剧的活舞台。于是,7年,227趟穿越在中国的各个城市、乡镇的绿皮火车,钱海峰累积了多达15万幅影像,一次次的快门背后是中国大地上激荡的裂变声,还有深沉而本真的生活面貌。
2014年1月24日,无锡到怀化。2014年2月7日,成都到上海。2014年2月26日,昆明到攀枝花。2014年10月7日,大连到吉林。王福春的《火车上的中国人》背景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远行绿皮火车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坐火车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思想上的先进,是为了谋求一些发展。而钱海峰从2008年开始拍摄,是在改革开放取得成就以后,高铁动车快速发展的时代,乘坐绿皮火车不是必须的选择,打工者或是山区百姓成为钱海峰镜头下的主角。
2015年5月26日,内江至昭通5635次列车上。2015年1月26日,霍林郭勒至库伦4374次列车上抽烟的妇女。让照片说话而不仅仅是唯美
1995年为了给自己初生的女儿拍照片,钱海峰花了两年的积蓄买了一台美能达X-700单反照相机,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琢磨并爱上了摄影。由于酒店电工工作的便利,他有机会较早就可以通过卫星电视看到国家地理等节目,电视里的地质地貌风光和奇异的人文成为钱海峰摄影最初的启蒙。随后多年的背包独行让他见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渐渐改变钱海峰对旅行的看法——中国很大是走不完的。他曾表示自己的计划和理想就是只要走得动,就会在路上并记录路上看见的,并希望所记录的影像是可以说话而不只是唯美。
2014年10月8日,敦化到白河。2015年1月27日,乌兰浩特至阿尔山4345次列车上。当前,摄影圈在寻求突破和创新的同时,也在质疑着直接摄影的走向和力量。对于专业的担忧,包括对他本身创作手法传统的声音,钱海峰认为所谓记录照片,就是用自己眼睛看到的视角来记录,他们见证即将消失的历史,让大家看懂就好,而不是需要一遍又一遍的解释。
2015年8月14日,乌鲁木齐南至哈密7552次列车上。追火车的人
生于1968年,出身电工的钱海峰自有一套在旅途中生存的法则,作为同样的打工者和低收入人群,他选择平视,在被摄者同意或不设防的状态下捕捉那个精彩的瞬间。误会和困难也不是没有,如果有人不满意,他就直接删除照片。但他的真诚换来的更多是微笑:“我会把自己拍的照片用微信,或者别的方法给那些我能联系到的被拍摄者,他们也会给我一些很有意思的回馈,还有人用毛笔给我写了信,这让我觉得他们是认可我的,也是他们在不断的支持我。”
“作为一名出远门的行者,他既是一名旁观者,又是其中的一员,他用自己的眼睛仔细打量着车厢里视野所及的每一个角落。与其他旅客一样,感受拥挤、嘈杂和污浊,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友善。他的影像质朴而平静,平常视角的运用亲切而不露匠气,细致入微的观察又将人们乘坐绿皮火车的无奈与泰然的复杂心态,巧妙地呈现在观者面前。钱海峰以他自己的方式来纪念即将消失的绿皮火车时代,来纪念自己曾经痴迷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我们哼唱了一曲绿皮火车时代终结的挽歌。” 策展人唐浩武这样评价道钱海峰的作品。
2015年1月28日,海拉尔至塔尔气6238次列车。2015连州国际摄影节将原有的多个奖项缩小到两个,并更名为刺点摄影奖。年展总监段煜婷解释说:“‘刺点’一词来自罗兰·巴特的《明室》,我们通过这个词传达出来的一种精神就是连州摄影节的价值观永远都是在追求实验和创新,我们希望在这个平台展出的艺术家不是那些功成名就的艺术,我们希望艺术更有自由的创新和挑战,所以这个“刺点”象征着某种突破,某种刺痛,在艺术作品中往往这样的“刺点”是最为可贵的。”
也正因如此,评委会认为钱海峰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度、力度,还勾连出了中国当下社会的种种问题,比起在新的摄影样式下越发虚以委蛇的揭示与批评,看似传统的钱海峰发出更有力的声音。
而钱海峰本人关心的是,如果得到更多的认可,列车员能不能少一点阻止,让拍摄更容易一些。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