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流动的风景里,找到心向旅途的答案
旅行,曾是一件很“慢”的事情。相比飞机,火车旅行似乎更能够衔接诗与远方。最近尤为风靡的“火车旅行”再次把我们的目光引向“慢旅途”的诗意,人与风景都在被拉长的时间里延展出更深刻的情绪。来看看沉迷火车里“流动风景”的人们,都是如何定格和刻画一场火车旅行的迷人魅力。
日本九州“海幸山幸”号观光列车(图/网络)
从日本的“七星九洲”观光列车,到南非的“非洲之傲”旅游列车,相比国外,国内的铁路旅行氛围虽然不算非常浓郁,但我们却不能否认火车旅行所特有的魅力。今年以来,在国内遍地开花的高端旅游专列——熊猫专列、东方红专列、新东方快车、呼伦贝尔号……掀起了国内火车旅行的“文艺复兴”。
国内首列高端旅游度假列车“呼伦贝尔号”草原森林旅游列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火车包间(图/呼伦贝尔号官网)
“熊猫专列”精品列车按照星级宾馆“黄金管家”服务模式,配有两名“熊猫管家”,旅客还可以在车厢中打麻将、唱KTV、逛酒吧(图/西南铁旅熊猫专列公众号)
和我们想象中古早的火车旅行不同的是,以慢旅行、深体验为特征的旅游专列就像是移动的星级酒店,豪华的车厢、餐车、独立卫生间带来精致的车上体验,同时不同风格类型的娱乐悠闲区域,则能让旅客在恬静舒适的氛围中欣赏到火车之“慢”所串联起的绝美自然风光。
明明飞机和高铁很快就能到达目的地,为什么还有一些人愿意选择慢悠悠的火车?是沿途的风景,发生的故事,遇见的人,还是心中的回忆和想象?在踏上一场真正的火车旅行前,或许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些同样热爱火车旅行的摄影师、艺术家的作品里,找到一点心动和期待。
摄影师 Thomas
定格沿途的风景
从雪山到沙漠,从森林到海洋,永远“在路上”的户外摄影师Thomas(@Thomas看看世界)造访过许多无人地带拍摄隐秘的风景。2019年,他在格陵兰北部曾捕捉到了远处一家三口走在雪地里的画面,这张摄影作品也让他获得了2019年国家地理旅行者摄影大赛全球大奖。去年开始,Thomas在微博上更新的“火车看中国”系列则让他意外“出圈”,获得了不少人的关注。
在格尔木-西宁的列车上,Thomas在夕阳时刻经过可可西里无人区捕捉的画面
去年八月,他乘坐火车前往格尔木,途中透过车窗看到西北戈壁一望无际,沿途密集的风力发电站、工厂、道路也都成为了风景的一部分,由此启发他开始创作了第一张火车窗外的作品。在他的镜头里,平凡的车窗突然变成了一扇独特的观察窗,定格下一个个被人们忽略的瞬间。就像是一副艺术家笔下的风景画,画框框住的壮丽风景令人着迷。
在拉萨-格尔木往返拉萨的列车上,拍摄到了那曲附近的措那湖
从格尔木到那曲火车行驶的10个小时里,途中几乎都是无人区,路上看到的几乎都是野生动物
为了能够在快速移动的火车里稳定地捕捉窗外风光,Thomas通常都是先抓拍车窗外的精彩瞬间,之后拍摄车内的场景,再通过后期合并到一起。从可可西里雪山下的公路与光缆,到沱沱河站外密集的防沙网墙,再到戈壁滩上孤零零的4G信号塔都成为了他镜头中的主角。“这些风景中的许多元素是我们国家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们都被附上了独特的时代印记。”Thomas说,“山一直在那里,但今日已有不同。”
火车在接近格尔木时,路旁的信号塔、太阳能发电板和远处的暮光与太阳
摄影师 Dina Alfas
遇见旅途中的人
相比专业摄影师,来自以色列的建筑工程师Dina Alfasi似乎有点儿“业余”,因为她用来创作的工具仅仅是一部iPhone。在过去的几年里,Alfasi利用2小时的通勤时间,拍下了火车与公交车上乘客们的状态与神情。
© Dina Alfasi
从第一部iPhone 4手机拍到现在,一开始只是为了打发时间的兴趣爱好,却慢慢变成生活的一部分。2017年,一张公共汽车上的男子照片让她获得了当年iPhone摄影大奖中“人物”类的第一名,有人给她留言说,这张照片看起来像是一副爱德华·霍珀(Edward Hopper)的画。
© Dina Alfasi
“我喜欢拍摄人物。我着迷于每天遇到的各种人——我们可能经常与之互动但却永远不会注意的人。对我来说,摄影是一种无需言语就能讲述故事、激发思想并引起意识的工具。”Alfasi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道。火车是她最钟情的拍摄地点,漫长而平静的旅途,人们凝视窗外的样子被记录下来,车厢则变成了一个“采光条件良好的移动工作室”,她可以捕捉到各种各样有趣的拍摄对象。
© Dina Alfasi
直到现在,Alfasi荣获诸多摄影奖项的作品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展出,她仍然把摄影当作一种爱好并对它充满热情,“最重要的就是多拍并且玩的开心!”她说。不管是欢乐、悲伤或是静默,她认为一张照片的价值不应当只是“漂亮”,总有一些情感的传递可以让观众们停留脚步。就像她作品中出现在火车上的人们,总有新的故事在发生,新的东西可以被看到,陌生、平凡却又独特。
© Dina Alfasi
艺术家 张晓刚
一场回忆与想象
当我们提到火车旅行,一千个人总会有一千种记忆。发生过的故事、看过的风景都成为了回忆的“滤镜”,在时间的推动下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意义,而这些显然在艺术家们的笔下得到了具像化的呈现。
车窗-孤独的小提琴,张晓刚,2010(图来自今日美术馆)
火车车窗也出现在中国艺术家张晓刚的画作中。在他的《车窗》系列作品中,张晓刚主要描绘了其早期求学和成长中非常重要的角色———火车。在这个世界里,《车窗-孤独的小提琴》有着浪漫的憧憬,红梅、青松则有属于理想主义的样板图示。
车窗-青松 / 车窗-红梅,张晓刚,2010(图来自今日美术馆)
在中国当代艺坛上,张晓刚的绘画创作常常围绕他的个人经历与记忆展开,或抒情,或犹豫,或压抑的画面带来与观众情感的共振。他曾在采访中提到自己的创作动力源于身体感受,是身体在带动大脑。其实,不管是回忆或是想象,“车窗”或许会是一个特别的出口。
车窗-停电日,张晓刚,2010(图来自今日美术馆)
摄影师 Damian Heinisch
捕捉车窗外的故事
去年,摄影师Damian Heinisch出版的摄影集《45》获得了英国MACK出版社设立的摄影出版奖项——MACK“第一本书奖”(MACK First Book Award)。翻开这本书,胶片的颗粒感交织着摄影师散文般的拍摄方式,车窗外平凡的生活画面通过特殊的时空线联系了一起。
© Damian Heinisch
Heinisch出生在波兰,在德国长大,现在则居住在挪威奥斯陆。这本影集的灵感来自于他的家族三代人受历史与社会影响尤为漂泊的旅程:1945年,德国向盟军投降,数千万难民流离失所被迫迁移,Heinisch的祖父就是在那时候从波兰被驱逐到乌克兰;1978年父亲又带着家人与年仅10岁的Heinisch开始了在西德的新生活。横穿欧洲大陆的火车正是家族迁移的交通方式,承载着不同的意义。
45 by Damian Heinisch
于是,在2013年,Heinisch沿着当年的路线进行了多次火车旅行,用手中的胶卷展开了一次“时空穿梭”——在与父亲、祖父同样的轨迹下去观察掠过的社会和风景。
书中的摄影作品也按照火车行进的时间顺序排列,你可以注意到随着地形、季节的变化,旅途中的城市景观也逐渐产生变化,单张照片在书籍的叙事中得到连贯的呈现,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这节车厢中,与摄影师共同观察着这趟火车旅途,对话过去与现在。
45 by Damian Heinisch
撰文、编辑— 叶
图— 来自各摄影师、艺术家及网络
原标题:《在流动的风景里,找到心向旅途的答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