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美媒为何沉默应对马丁·路德·金的性丑闻和抄袭事件

路子正
2015-11-30 18:01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马丁•路德•金(1929—1968),牧师,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1963年8月28日,为争取民权,25万黑人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举行盛大集会,马丁•路德•金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次年,他获诺贝尔和平奖。1968年4月4日他被种族主义分子枪杀。从1986年起,美国政府将每年一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

大概在许多人的认知中,金就是正义凛然的领袖。然而,这一僵化认识早已被打破。由于新社会史的兴起,许多历史学家着力“由下向上”地考察民权运动,金早已不是统率四方的民权领袖。不但如此,1990年代金的抄袭丑闻被爆出后,美国学术界形成了对金全新的认知与历史定位。

马丁·路德·金,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

马丁•路德•金是如何成为民权领袖的?

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因拒绝在公交车上给一名白人男性乘客让座而违反了种族隔离法,被蒙哥马利警方逮捕。其后,帕克斯夫人的保释担保人E.D.尼克松(曾担任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蒙哥马利分会的主席)与拉尔夫•艾伯纳西(著名男性民权活动家)以及马丁•路德•金决心发动公车抵抗运动,以期改变种族隔离现状。

帕克斯夫人被捕后,金和艾伯纳西以及著名女性民权活动家乔•安娜•罗宾逊广泛传发“不要乘车”的传单,请求蒙哥马利的黑人在12月5日不要搭乘公共汽车。这一号召得到了众人的响应,公车抵抗运动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当天,马丁•路德•金当选为新成立的抗议团体蒙哥马利权利促进协会的领袖。

美国著名的非虚构类畅销书作家唐纳德•菲利普斯曾这样描述金“成名”之后的遭遇:“紧随着蒙哥马利运动而来的,是马丁•路德•金成为了一个国际知名人士。他的照片出现在《时代周刊》杂志的封面上。他收到了许多比他在德克斯特街浸礼教会当牧师多十倍薪水的工作邀请。与此同时,请他去全世界做巡回演讲的邀请也迅猛增长。”

金的领袖形象是如何产生的?

在金的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媒体”扮演了重要角色。金和助手们撰写并公开出版书籍,不遗余力地塑造金的形象:他是为美国黑人自由而不断斗争的民权运动领袖。《迈向自由:蒙哥马利城的故事》(1958年)、《为什么我们不能等待》(1964年)、《从这里我们往何处去:混乱还是共处?》(1967年)三部著作取得了极大的社会影响与知名度。

除此之外,自1955年因蒙哥马利公车抵抗运动“一战成名”之后,金便受到许多知名大众媒体的关注。1957年2月18日的《时代周刊》即选择金作为封面人物。

金的光辉形象持续了多久呢?1957年之后,金分别在1964年和1965年再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并且在1964年当选《时代周刊》年度人物。这篇名为《美国的甘地:马丁•路德•金牧师》的封面文章中说:“眼下所发生的一切是黑人的革命。伯明翰就是这场革命的主战场,而马丁•路德•金,这个伯明翰黑人们的领袖,成为了数以百万计的,黑人和白人的,在南方和北方的,革命的象征——和今年的年度人物。”

1964年马丁·路德·金登上《时代周刊》封面,当选年度人物。

金的性丑闻被曝光:白天演讲,晚上招妓?

1961年2月15日,一封来自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市的匿名信被递送到时任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的约翰•埃德加•胡佛手中,信中写道:“美国路德教会计划今年八月份在迈阿密海滩举办国际路德联盟大会。马丁•路德•金牧师作为特定演讲者接受了出席大会的邀请。……而很多公开出版物都提到了金牧师与一些颠覆性的组织有联系,并且事实上,他可能是一个共产主义者。”因为被怀疑与共产主义者有染,金受到了联邦调查局的关注,以及全面的电子监听。

涉及监听结果的档案尚未全部解密,根据已解密的档案,在1968年3月12日,联邦调查局根据实行监控以来的记录编写了《马丁•路德•金,一个当前的分析》的秘密报告。在这份报告中,联邦调查局认为金作为民权运动的领导者,受到了“非常强的共产主义影响”。

约翰•埃德加•胡佛,美国联邦调查局第一任局长,任期长达48年。
意料之外的是,金的个人生活作为调查项目也被编入报告。报告的第六部分“金的私人行为”,包括了“以前的性经历”、“金的情妇”和“金的历史方面”三小节内容,具体内容因受到华盛顿州法院的限制而不能公开。但是,胡佛的得力助手、曾任联邦调查局副局长的马克•费尔特在回忆录中透露:“窃听笔录暴露了金博士在紧闭的饭店客房门后所进行的勾当。……录音带一一记录了金的风流韵事。在其周游全国各地宣扬民权的旅途中,他将无数女子接到自己的旅馆房间,他所有的一切都被录音,包括他那高潮时的嚎叫声。其间也夹杂着许多男性访客的声音。”

FBI的监控与调查档案固然是考察金性丑闻的重要依据,但是考虑到金本人与FBI有颇多私人恩怨,这份材料会不会存在失实的情况?除了FBI的档案之外,是否还有其他佐证?

著名民权活动家拉尔夫•艾伯纳西和金是多年的“战友”,自蒙哥马利运动开始便共同奋战在民权运动第一线。他在回忆录《所有的墙壁土崩瓦解:一部自传》中充分表达了他和金的深厚友谊。但他也承认:“近些年来有许多文章在写我的朋友在女人方面的弱点……性方面的罪过决不是最坏的。憎恨和对他人的漠视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根深蒂固的罪……在最近出版的一本传记中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金和白人女性也有着他和黑人女性一样的风流韵事。这种说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我有着最强的自信来说他从来没有被白人女性吸引过并且没有对她们做过任何事情,除非有一种情况是她们奉献上自己。”

即便是刻意维护金,艾伯纳西也承认了金在私人生活方面犯错的事实。这一性丑闻目前最贴近历史事实的情况是:马丁•路德•金在全国巡回演讲、宣扬民权的征途中,白天工作,晚上则征召白人或黑人妓女,甚至召开性派对以求享乐。

拉尔夫•艾伯纳西的回忆录

美国媒体为何沉默应对金的性丑闻?

金在世时,性丑闻即被发现,那么,媒体如何对待这一丑闻?这对金的形象有什么影响?

联邦调查局局长的胡佛曾主动找媒体“爆料”金的丑闻,想要令其名誉扫地。许多记者也见识到了胡佛提供的证据,“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没有一个人愿意为胡佛做他那肮脏的工作。”

面对丑闻,金似乎是很淡定的。据艾伯纳西回忆,“相比(被爆出丑闻的)其他人的公开宣言,没有证据能够表明金被胡佛的录音带或FBI特工对他性战绩的传播所深深困扰。他对于丑闻被曝光于公众这件事的关注似乎比我还要少。”而马克•费尔特则说,金与胡佛为此事发生过争吵,详情不可知,但场面并没有过分激烈。金一改之前对FBI不屑、强硬的态度,采取怀柔政策,最终使胡佛和FBI没有再主动发难,也保住了民权运动的胜利果实。

最有意思的问题是,在胡佛和FBI想要揭穿金,不断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大多数媒体却选择了沉默。多数美国民众也没有因此而放弃对民权运动的支持。为何媒体会做出这种选择?笔者认为,当时的媒体对金的性丑闻事件有两个基本判断。

第一是道德和公民权利的判断。FBI对金采取如此高强度的电子监控,已经超越了合法范围,侵害到金的隐私权。在这种情况下,金的性丑闻只是私德问题,而不应该成为民权运动的问题。FBI在没有获得美国司法部许可的情况下,特别是胡佛利用自己的权力对金进行了大量的非法窃听,并以这些成果试图败坏金的声誉,这种行为本身就有违法律和道德。

第二是权衡利弊的判断与文化观念的转变。当时美国处于民权运动的关键时期,种族隔离制度能否废除在此一举,为了能够让金顺利完成民权事业,促进美国社会的历史性进步,媒体普遍对金的性丑闻选择了沉默。更重要的是,在权衡利弊背后,其实体现了白人种族观念的瓦解与崩溃。因为越来越多的白人抛弃了种族歧视转而认同金的理念,所以被白人精英掌控的美国主流媒体选择了保护金的个人形象以及与之高度关联的民权运动果实。

金的性丑闻背后其实隐藏了一场“文化战争”,在这场联邦调查局与美国媒体博弈、角力的战争中,金民权运动领袖的形象并没有受到严重损害,在民众心中,金依然是那个光辉而出色的、带领人们争取自由的领袖。

金的抄袭事件:国家形象代言人再爆丑闻

20世纪80年代,金成了美国政府着力打造的“美国国家形象代言人”。最为典型的就是“马丁•路德•金纪念日”、“马丁•路德•金大道”、“马丁•路德•金雕像”的产生。这使金光辉伟岸的形象熔铸在一代又一代美国人的心中。

马丁·路德·金塑像

为了纪念、宣扬金的思想和成就,金的遗孀科丽塔•斯科特成立了马丁•路德•金中心。1985年,斯科特以金中心创始人和主席的身份邀请美国历史学界研究金的权威,斯坦福大学金研究所所长克莱伯恩•卡森主持马丁•路德•金文稿项目。这个项目旨在搜集、整理和注解与金有关的文献,以供后世研究。金的抄袭问题就是在文献整理和注解的过程中被发现的。

卡森团队发现,金的著作中有一些引用自他人研究的内容,却并未使用引号标注,也就是说,金抄袭了他人的著作。发现抄袭问题后,卡森非常想将此发现的首发权掌握在自己团队手中,并希望以学术成果的形式发表于专业历史学期刊,以避免媒体的不实报道和炒作。但在和《美国历史学刊》主编戴维•泰伦的接触过程中,泰伦坚持要在学刊上发表一个圆桌讨论专辑以更深入地探讨问题,这大大推迟了文章发表的时间。

就在这段拖延过程中,卡森团队内部发生分裂,身为副主编的拉尔夫•卢克教授认为卡森限制了学术自由,并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向其他学者透露了金抄袭的消息。英国记者弗兰克•乔森捕捉到这一消息,率先在1989 年12月3日的《星期日邮报》上发表文章,称金的博士论文存在抄袭问题。

然而,英国媒体报道后的十个月中,美国媒体一直保持沉默。直到1990年9月,美国的《编年》杂志才首次公开揭露金的抄袭问题。与此同时,授予金博士学位的波士顿大学成立了专门的审查委员会,并于1991年10月公开了审查结果,他们认为,“毫无疑问……金要么是未在注释中表明他所引用的材料来源,要么是错误地标明或泛泛地标明,此外,他还在文章的间隔中稍作措辞变化或逐字逐句地挪用了他人的材料。……但是没有必要撤回金的博士学位,因为这已经无济于事了。”

抄袭丑闻如何掀起文化战争?

此后,《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高教纪事》等媒体开始发表文章探讨金的抄袭问题。而美国学术界对此则存在不同的反应与解释,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年轻的助理教授基思•米勒为代表。米勒在文稿项目团队公开他们的成果之前就已经注意到金的抄袭问题,但是他没有简单地将之定义为抄袭,而是提出了一种基于史实的全新阐释。他认为自奴隶制时期,黑人便有一种口述传统,强调“自由地分享”,而非“注释、著作权”,金自幼便处于这种文化传统之下,并不真正认同白人文化中的“抄袭”定义。

第二类解释的代表,《编年》杂志的编辑西奥多•帕帕斯则完全反对米勒的观点,他认为,金完全了解著作权是怎么一回事。特别是当别人使用他的著作,金是坚决捍卫自己的版权的。但帕帕斯批判的重点不是金本人,其剑之所指是美国存在的那些一再为英雄圣人粉饰太平的文化心态。

卡森是第三类解释的代表。有趣的是,他对待金抄袭事件的态度和解释在整个事件过程中都发生了变化。在抄袭事实尚未明确的情况下,卡森对媒体的回应是否定的。他担心媒体的炒作会使金的形象,乃至民权运动的成果被轻易否定。1993年,卡森代表文稿项目团队发表对于金抄袭事件的最终结论:在事实判断上,他承认金是有预谋的抄袭,在价值判断上则认为这种抄袭无论对金个人,抑或是民权运动来说,都是一种积极的、值得肯定的因素。

由卡森所编的《马丁·路德·金自传》

但无论如何渲染这种抄袭才华的塑造作用,都不能掩饰金本人的道德缺陷。如果说金在为民权奋斗过程中的“抄袭”出于“非学术要求”的情况尚可谅解,那么遍布金学生时代各种作业、论文的抄袭行为则无法被开脱罪责。所以,无论是米勒、帕帕斯抑或是卡森,他们的解释都带有片面的色彩。

回顾金的形象变迁史,外形俊朗、工作勤奋、具有出色的演讲、“抄袭才华”且怀有一颗为民权事业奋斗的心,都塑造了金的领袖形象。而媒体则进一步强化了金的领袖形象。换言之,是媒体与金本人合力造就了一种历史的“主流叙事”。而对此主流叙事构成挑战的恰恰是金本人。性丑闻和抄袭丑闻的曝光,也同时考验着塑造了主流叙事的媒体:到底要不要破坏掉金的形象?

金是民权运动的领袖,为了保全民权运动的奋斗果实,媒体选择了“不”。金逝世后,他的形象与民权运动的形象高度粘合,已经成为美国历史主流叙事和国家形象的一部分。这个时候破坏金的形象,就是在伤害美国自身的历史面貌和基础价值观念。这场文化战争没有输赢,而正是在这种理智、开放的讨论氛围中,美国人的自我认知和智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