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共论地下空间防灾

2021-08-10 18: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021年8月6日下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的城市地下空间防灾研讨会在线上圆满闭幕。会议诚邀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的专家学者近30余人,针对城市地下空间防灾中遇到的现状问题,共同交流经验、探讨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次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直播平台等在线直播,共吸引了相关参会人员近2万余人。

 

参会专家集体合照

 

陈志龙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空间分会理事长

 

沈中伟
中国建筑学会地下空间学术委员会理事长、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开幕致辞环节,由中国建筑学会地下空间学术委员会理事长、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沈中伟主持。

嘉宾致辞

石  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表示,此次会议由三个学会合办,不仅是因为地下空间十分重要,颇具复杂性和难度,而且也基于三个学会多年来的合作和相互信任。他从国际发展趋势、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指出了地下空间总量大、发展快、挑战大等特点,肯定了地下空间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安全也是硬道理;并结合当下发展现状,提出风险评估、管理体制、权籍管理等多方面系统化处理途径,并呼吁大家首先从规划上关注地下空间安全防灾问题,统筹协调地上地下空间的利用。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秘书长杨晓杰强调,地下空间防灾关乎未来城市安全和地下空间科学利用,希望各位参会代表借此充分交流经验,共同推动地下空间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李存东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的重要精神指示,倡导各位行业专家立足自身,谋求合作,共同寻求城市地下空间应对社会应急事件与自然灾害的系统化、专业化的解决理念与途径。

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姚发明从科研高校视角出发,指出在研究地下空间技术的同时,也要关注地下空间的安全保障研究,更要强调海绵城市、韧性城市面临的实际需求。

最后,主持人沈中伟认为,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地下空间建设的蓬勃发展,地下空间内外灾害和防疫问题日益凸显,三大一级学会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共同探讨地下空间防灾议题,对我国建设韧性城市意义重大。

特邀报告

特邀报告环节,专家学者们的分享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内涝防灾的前沿工程技术、管理措施与建设经验,多灾种防范研究进展与实例。

首先,奥雅纳新加坡公司执行董事陈荣兴介绍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地下防洪工程,针对于不同地域环境,阐述了地上地下协同排水系统的营建策略与管理措施。

太平洋咨询设计株式会社国际项目企划部长湯浅岳史结合城市高密度开发区的空间特征,以精细化的视角,从软件管理与硬件设施两个方面分享了日本城市地下空间内涝防灾经验。

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教授王剑宏系统归纳了地下空间内涝致灾的影响因素,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东京地铁的预防措施,并强调了国内建立一体化系统防灾体系的重要性。

中国铁建总工程师雷升祥作为郑州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者与灾后研究的先行者,归纳了“特大洪涝灾害”的致灾因素,从城市总体防洪规划、应急预案、科研专项等方向对城市综合防灾展开系统性思考。

长沙市智慧防空防灾研究院总工范良凯分享了国内各大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像,从现状、后果、原因、防范建议4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城市地下空间防汛工作的重难点。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周铁军分析了地下空间应急疏散研究现状,总结了不同地下空间的安全疏散类型、特征、应对策略、避难空间模式,并对未来地下空间安全疏散与应急避难工作进行展望。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从城市全局化韧性建设的视角,指出韧性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城市风险与灾害适应性的重要内容,提出了完整的城市安全内涵并构建相关体系;同时倡导成立地下空间一级学会,借助多学科的专业技术提升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水平与综合防灾能力。

会议研讨

会议研讨环节,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空间分会理事长陈志龙主持,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从规划、建筑、防灾、管理、市政多个视角进行讨论。

规划方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反思当下,从城市地下空间应急管控原则、防灾建设标准、综合防灾、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设计4个方面提出发展策略;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石晓东指出,应从城市地下空间的形态布局与功能分区的角度分析防灾问题,制定平灾结合的规划与设计标准。

建筑方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冷嘉伟强调控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强度,拟定精细化测算指标,推动地下空间的网络化发展;中铁二院工程集团副总工程师金旭炜倡导建立城市综合灾害风险评价体系,多专业协作构建科学合理的地下空间防灾设计标准与规范体系。

综合防灾方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工业大学教授马东辉提出针对不同灾害情景制定地下空间防灾标准,将多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推进综合防灾工作。管理运维方面,全国市长研修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余池明倡导明确城市防灾牵头部门,建立高位协调机制,厘清地下空间权责清算,构建综合防灾管理体系。

市政设施方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王恒栋、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所所长张晓昕、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排水副总工程师杨京生分析了市政设施在防灾应急方面的薄弱点,建议多专业配合对相关设施进行全周期的管理与维护。

会议总结环节,陈志龙首先对近两万的线上参会者表示感谢,传达了后台线下自主交流群对该主题的热烈反馈,并强调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之间交流学习的重要性。希望参会者通过本次研讨会,认清地下空间面临的主要灾害威胁,借鉴国外城市地下空间防灾经验,认识城市地下空间防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针对城市地下空间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三个建议:一是要树立地下空间综合防灾理念,创新地下空间管理体制。二是要开展地下空间防灾专项研究,适时修订相关规范标准,研发新一代防灾设施设备。三是摸清地下空间底数,提升运营管理韧性水平。

本次会议以河南多地暴雨洪涝灾害事件为出发点,聚焦地下空间防灾这一重要议题,融合了城乡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岩石力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思维和视角。会议的成功举办,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地下空间领域的沟通与交流,积极分享了国内外地下空间防灾减灾的理论前沿与实践经验,得到了参会各方的积极评价和广泛认可。本次会议积极响应“十四五”规划中“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的战略方向,对进一步提升我国未来城市的安全、韧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